海洋管理委員會MSC亞太區總監,Patrick Caleo先生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海產品消費市場,中國市場對於可持續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深圳新聞網7月18日訊 深圳人愛吃海鮮,除了本地海鮮,每一年,來自大西洋的銀鱈魚、泰國的王蝦、墨西哥的象拔蚌等進口海鮮也源源不斷湧入深圳各大商超,滿足深圳人對海鮮的消費需求。一個藍色的標籤隨之在深圳吃貨界流行起來,這個標籤上有一條魚的形象,及顯眼的「MSC」字樣,而這意味著這個海產品是遵循可持續的原則進行野生捕撈的,並有一套可追溯的標準體系。經過各方6年的持續推動,「可持續海鮮」已經深入深圳人的生活。
    7月18日上午,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海洋管理委員會(MSC)及山姆會員商店共同主辦的「2019綠色可持續海鮮周啟動儀式」在山姆會員商店深圳國投店的生鮮售賣區舉辦。而就在這個區域在售的帶有MSC生態標識的紐西蘭銀鱈魚(鱗頭犬牙南極魚)和紐西蘭橙鯛,均來自經過可持續認證的源頭。
    據介紹,可持續海產是指通過可持續漁業獲得的海產品。可持續漁業,要求捕撈行為保證了目標種群的自我恢復能力,並將對其他物種的兼捕和對周邊生態系統的影響減少到最低。不論是來自野生捕撈或養殖的海產品,只要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的方式能夠確保海洋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的健康完整,使這些生態系統能夠為人類長期持續的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即可視為可持續海產。
    MSC亞太區總監Patrick Caleo先生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海產品消費市場,中國市場對於可持續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由市場終端影響漁業產業,從而保護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今年的可持續海鮮周,希望可以影響更多的中國消費者關注海洋與健康。」
    在2018年7月MSC發布的全球消費者調查報告中顯示,中國市場有8%的消費者對MSC生態標籤有所認知,認為漁業資源的保護非常重要。而報告中發現,91%的山姆消費者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可持續的海產品在店內銷售。
    六年來,「可持續海鮮周」吸引了20餘家零售、餐飲企業的近2000家門店的參與,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開展形式多樣的消費者宣傳教育活動。
    除了市場終端,包括深圳市聯成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深圳大唐食品有限公司等在內的經過MSC認證的企業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共同助力中國可持續海產市場的建設。
    在啟動儀式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楚東表示:「MSC藍色生態標籤的海產品,讓可持續海產品走上百姓餐桌,將保護海洋與日常消費有益地結合在一起。我們相信通過可持續海鮮周,會有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參與進來,與消費者一道關注海洋健康,共同打造可持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