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萬網友微博送別「鄧大人」
11月8日17時53分,《北京青年報》官方微博傳出消息稱,「表演藝術家、電影《甲午風雲》中鄧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85歲」。當晚,李默然的兒子李龍吟親自證實此事,並在微博發布哀告。之後,包括姚晨、張泉靈、曹可凡、孫海英、哈文、葉匡正在內的眾多「大V」,都在微博上送別李默然。消息傳開,一根根意味著「哀悼」的「蠟燭」被點亮在網絡世界。
截至9日17時,僅在新浪網名為「李默然先生走好」的微博專題中,統計顯示已有近30多萬網民參與評論。網友「迷醉在午夜飛行」動情感嘆,「鄧大人」一路走好!李默然曾因在《甲午風雲》中扮演愛國將領鄧世昌而蜚聲全國,許多網民都追憶起「鄧大人」的著名臺詞:「撞沉吉野(日本軍艦)!」 ,而這個聲音從昨晚開始瀰漫網絡世界。
「在狂濤惡浪的大海上,一艘鼓輪怒駛的戰艦,一位怒目而立高呼殺敵的軍人,雙手握拳並舉胸前…」這副壯烈的影像曾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李默然塑造的經典「硬漢」形象,則成就了一代代中國人心中永恆的英雄夢。這是中國影視中特有的英雄氣概,他的感染力不是依靠「好萊塢」式的搏命孤膽,而是憑藉壯懷激烈的愛國情懷。一時的腎上腺刺激的確有使人熱血沸騰的作用,但卻稍縱即逝,而由愛國情懷所引起的肺腑共鳴才能有穿透時間和歷史的魔力,所以那一句「撞沉吉野」才能在50年後依然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鄧大人」的仙去讓人傷懷,重新環繞微博的那句「撞沉吉野」又讓人思慮起中華民族的古今。而今,中日兩國因「釣魚島」爭端引起的劍拔弩張,仿佛讓我們重新置身歷史。網友「總為浮雲」動情地評論:「『目標,吉野!撞沉吉野!』這臺詞說給兒子,他問什麼意思?從甲午戰爭至今,一百多年了,我們的民族站立得好艱難。」甲午海戰是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一個炮彈將「天朝上國」轟下人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句光緒帝給鄧世昌的輓聯讓人感慨無限,但已經難改苦難的民族命運。歷史總是現實,落後就要挨打。今日中國國富強盛,這讓民眾有更多的底氣發出「犯我疆土,雖遠必誅」的愛國訴求。網友「青州譚其」反問:「 下次海戰,誰是鄧世昌?!」
「謝鄧大人!」一句臺詞記錄兩個時代
「鄧大人」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卻永遠地告別了世界。電影《甲午風雲》於1962年拍攝完成,一經上映,立刻在全國引發轟動。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禁映,20世紀80年代再度公映時,依舊風採不減。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鄧大人」的形象有著特殊的政治和歷史意義。
網友kety99說,懷念他,懷念「默然」之前溫暖雋永的音容和笑貌。送別李默然老爺子,像我這個年齡的一代人,最初都從《甲午風雲》中知道了國與家的關係,知道了「位卑未敢忘憂國」。
「唐棣的博客」在題為「懷念『鄧大人李默然』」的博文中寫道,《甲午風雲》片子裡還有一句臺詞也很有名,那就是「謝鄧大人!」。這句話是當地老百姓和下級軍官在得到鄧世昌幫助後感激不盡時說的,本來是劇中一句不起眼的臺詞,但是,因為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解決了很多老幹部老同志的冤假錯案,讓他們重新出來工作,實行了很多讓老百姓提高生活水平的富民政策,比如聯產承包等,讓人民群眾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人們也由衷地感謝黨的政策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一句「謝鄧大人!」正好表達了人們對小平同志的崇敬和愛戴。所以,一語雙關的這句話也迅速地成為流行語。
李默然和他扮演的鄧世昌角色能讓人記起兩個時代——甲午戰爭和文革後改革黃金時期,這算是李默然作為一個電影藝術家所作的特別貢獻。
魯迅說過:一個人如果不活在別人心裡,那他就真的死了。李默然死了卻活在人們心中,是因為他用靈魂演繹了中國人的「鄧世昌」;鄧世昌死了卻活在人們心中,是因為他用生命詮釋了中國人的「靈魂」:百折不撓、自強不息!「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人民網上海11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