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120年!"撞沉吉野"的致遠艦裡發現了什麼?

2020-12-19 環球網

電影《甲午風雲》中,鄧世昌的一句「撞沉吉野」,讓我們始終銘記那段悲愴屈辱的歷史,更讓我們無法忘記葬身海底的致遠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兩國主力艦隊發生激烈海戰。「致遠艦」在苦戰中衝鋒在前,多次重創日艦後最終壯烈戰沉,鄧世昌以及二百五十名將士中僅七人生還。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 公眾號 央視新聞

在海底沉睡了兩甲子後,「丹東一號」沉艦即致遠艦的「模樣」日漸清晰,再現了「甲午海戰」那段悲壯的記憶。

今年10月,歷時三年的遼寧省「丹東一號」沉艦,也就是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結束。昨天下午,國家文物局正式發布項目成果。經水下考古確認,致遠艦殘餘部分在海底淤泥中保存狀況較好,艦體損毀相當嚴重。

藏於水下的沉船見證著當年海戰的慘烈

在清理過程中,穹甲板以上船體部位蕩然無存;艦體的絕大部分區域發現有火燒的痕跡,從周邊拋撒的鋼板、木質船板、鍋爐零件等物品,可推測發生過劇烈爆炸。

沉睡兩甲子 致遠艦水下考古發現文物200餘件

考古隊在三年裡共發現(提取)文物200多件,大多是船體構件、船員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

銅加特林機槍

盤心有「致遠」二字的餐盤

單筒望遠鏡,物鏡上刻有致遠艦大副陳金揆的英文名字。大副是致遠艦上官職僅次於艦長鄧世昌的重要人物。這也成為證實沉船身份的又一有力物證。

致遠艦武器配備

英雄魂兮歸來,致遠艦一直是國人的一個心結。致遠艦上的文物對甲午戰爭史研究意義重大,很多謎團得以解開。它為甲午海戰史和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是日本曾侵略中國的重要物證。

新聞多看點

甲午海戰 壯哉致遠

1894年,中國黃海海域爆發了中日甲午大海戰,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蒸汽動力戰艦的大規模戰役,其規模之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久,在世界海戰史上罕見。

9月17日,清北洋艦隊在大東溝附近遭遇日本聯合艦隊,戰鬥由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首先打響。雖然在戰鬥中重創了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號,但是很快北洋艦隊中揚威、超勇二艦中彈,全艦起火。隨後,日本艦隊繞至北洋艦隊背後,形成夾擊之勢。混戰中,由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為了掩護受到猛烈攻擊的旗艦「定遠」,突然衝出隊列,衝向敵軍旗艦「吉野」。就在距離「吉野」還有一公裡處,致遠艦突然發生大爆炸。管帶鄧世昌落水,卻拒不接受救援,他的愛犬太陽本來已經被救起,看到主人還在海中,又跳下去遊向鄧世昌,最後鄧世昌抱著自己的愛犬一起沉沒海面。

最終,致遠艦在東經123度34分、北緯39度32分的黃海海面上沉沒。全艦二百餘名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餘全部壯烈殉國。這是甲午戰爭中最大的一場海戰。全艦官兵用自己的熱血書寫了壯烈的歷史篇章。

北洋水師「致遠艦」水兵在甲板上的合影 約攝於1887年

相關焦點

  • 撞沉吉野?「致遠」艦因何戰沉?
    現代國防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黎源兩個甲子之前,「致遠」艦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奮戰沉沒,成為這場海戰的轉折點之一;今天,「致遠」艦的遺骸在遼寧丹東再度發現,令我們的思緒不禁回到120年前的甲午戰場——「致遠」艦在彈盡重傷的情況下,管帶鄧世昌毅然決定撞擊敵艦「吉野」,不幸被魚雷命中而沉的情節經過各種渠道的傳播,已經為大多數人所共知。
  • 黃海海戰僥倖存活的「吉野」號巡洋艦 但最終還是被撞沉
    下圖為60年代電影《甲午風雲》的海報,上面出現的人物就是當時北洋水師「致遠」號巡洋艦管帶鄧世昌,這也是最被我們熟知的關於甲午戰爭的人物和事跡。今天我們不談「致遠」號和鄧世昌,我們來聊聊日本聯合艦隊「吉野」號的結局,因為他本該在黃海海戰被撞沉。
  • 一定要撞沉吉野!這個罪魁禍首被自己人撞沉 314人帶著艦長全沉底
    正在衝擊吉野號的"致遠"艦提起"吉野"號,它可能是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舊日本海軍軍艦。"吉野"號在甲午戰爭中一戰成名,成了當時舊日本艦隊的絕對主力。此後,它還參加過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只是這場戰爭海軍只是配角地位,所以"吉野"號也沒有表現的機會。一晃到了1904年,當時,日本和沙俄因為朝鮮問題徹底翻臉,爆發了日俄戰爭。
  • 甲午悲歌:鄧世昌真的下達了撞沉吉野的命令嗎?
    主艦致遠艦更是在黃海海戰中表現尤為悲壯,欲撞向敵主艦吉野號同歸於盡,本文就探討一下這種可能性。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海戰中,清國以沉沒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和傷亡八百餘人的代價,重創了日本聯合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艦,傷亡三百餘人。這不得不說已經是北洋水師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做到的最好成績了。
  • 丹東一號是什麼意思 丹東一號是甲午撞沉吉野的致遠艦
    新華社瀋陽1月12日電(記者趙洪南)123年前,致遠艦留給國人的絕響是危難關頭撞向敵艦……日前,隨著「丹東一號」沉艦(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成果對外公布,在海底沉睡了兩甲子後的致遠艦「模樣」日漸清晰,經過3年的調查工作共出水文物200餘件,再現了「甲午海戰」那段悲壯的記憶。
  • 如果當年鄧世昌駕駛的是定遠艦,有可能成功撞沉吉野嗎?
    雖然傳統說法上認為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試圖撞擊吉野,但是在中途被日艦炮火擊沉。不過根據現在對戰場態勢的復原,有觀點認為鄧世昌實際要撞擊的日本旗艦松島,並非吉野。
  • 「撞沉吉野」!這著名的怒吼來自鄧世昌,來自李默然,浩氣永存!
    §01「開足馬力,撞沉吉野!」這是由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默然在《甲午風雲》中所飾演的愛國將領鄧世昌驚雷般的著名怒吼!這怒吼,磅礴了半個世紀,讓我們把李默然和鄧世昌「融為」一體,無法出戲。該片真實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之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場面浩大、氣勢恢宏,講述了鄧世昌反對李鴻章主和,指揮北洋艦隊英勇抗擊日本海軍,當彈藥用盡後他率領致遠號戰艦硬撞敵艦吉野號,卻不幸被魚雷擊中以身殉國的故事。《甲午風雲》在全國上映後,最後時刻那句「開足馬力,撞沉吉野!」的經典臺詞由此家喻戶曉!李默然那壯烈的影像也曾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
  • 致遠艦下沉前劇烈爆炸 鄧世昌瓜皮帽設計講究(圖)
    3 一枚魚雷引信已插上雷管   當時的魚雷已經處於待發狀態   薩蘇說,當時一名英軍的下級軍官記載他看到的致遠艦最後航程,他表示致遠艦在衝向日本艦隊的時候艦身已經傾斜,從它的艦身兩側排水口中不斷排出白色的泡沫。
  • 沒有被鄧世昌他們撞沉的「吉野」號,後來的下場是怎麼樣了?
    「吉野」號沒有「戰死沙場」,最後卻被自己的同胞軍艦「春日」號給撞沉了,這個結果對於日本人來說絕對是非常鬱悶的。1893年建成的新銳穹甲巡洋艦。戰鬥打響後,「吉野」號的優勢性能很快得到發揮,其機動作戰能力和強大的艦載炮火威力都給北洋艦隊製造了很大的麻煩,「吉野」號與其他四艘新式快速巡洋艦組成的方隊擊沉了北洋海軍「超勇」號,重創「揚威」號。另外,遭到重創的北洋艦隊「致遠號」向「松島」號發動撞擊式作戰,遭「吉野」號炮火、魚雷輪番攻擊,最終艦沉大海,管帶鄧世昌以下246人陣亡。
  • 近代風雲——撞沉吉野,鄧世昌
    另一則說,鄧世昌被愛犬拖到岸邊,醒來後發現愛犬一直守護在身邊。回想起全艦官兵葬身魚腹,無法偷生,又投入大海追尋戰亡的忠魂去了。商旅世家,資質聰穎鄧世昌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雖然家庭比較闊綽,但是少年飽受戰亂和世態黑暗的苦頭。所以鄧世昌從小就立志要報效祖國,想投身軍旅。
  • 鄧世昌不是想撞沉吉野號,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朝鮮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乙兩艘巡洋艦,隨後擊沉了英籍高升號運輸船,俘獲操江號炮艦即豐島海戰,甲午戰爭隨即全面爆發。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這場歷時五個小時,不論其兵力之多,時間之長,以及戰鬥的激烈,的確都是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的。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共損失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廣甲五艦,死傷兵員約八百餘人。
  •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為何決意撞沉日軍吉野號?原因令人深思
    沉睡海底100多年的致遠艦,於2003年被打撈,再一次喚醒了我們關於甲午海戰的回憶。我們開始重新思考,當時中日兩國都處在怎樣的環境中?戰敗的為什麼是中國?此時的晚清政府,也開始接受一些新思想的衝擊,在國內開始了洋務運動,並籌備自己的北洋水師,花巨資購買了致遠、經遠這些先進的戰艦。並且,把包括鄧世昌在內的大批優秀中國軍人送到西方國家,去學習先進的海軍管理理論。
  • 藝術家李默然離世 「撞沉吉野」響徹網際網路
    李默然曾因在《甲午風雲》中扮演愛國將領鄧世昌而蜚聲全國,許多網民都追憶起「鄧大人」的著名臺詞:「撞沉吉野(日本軍艦)!」 ,而這個聲音從昨晚開始瀰漫網絡世界。 一時的腎上腺刺激的確有使人熱血沸騰的作用,但卻稍縱即逝,而由愛國情懷所引起的肺腑共鳴才能有穿透時間和歷史的魔力,所以那一句「撞沉吉野」才能在50年後依然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鄧大人」的仙去讓人傷懷,重新環繞微博的那句「撞沉吉野」又讓人思慮起中華民族的古今。而今,中日兩國因「釣魚島」爭端引起的劍拔弩張,仿佛讓我們重新置身歷史。網友「總為浮雲」動情地評論:「『目標,吉野!撞沉吉野!』
  • 官媒評國產航母下水:撞沉吉野的鄧世昌可以瞑目了
    隨著一瓶香檳酒摔碎艦艏,兩舷噴射絢麗彩帶,周邊船舶一起鳴響汽笛,全場響起熱烈掌聲。航空母艦在拖曳牽引下緩緩移出船塢,停靠碼頭。第二艘航空母艦由我國自行研製,2013年11月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目前,航空母艦主船體完成建造,動力、電力等主要系統設備安裝到位。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點之一,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 專家:致遠艦文物是真正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
    遼寧丹東東港發現致遠艦的消息,引發全國關注。  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專家陳悅,這艘戰艦能體現北洋海軍風貌的一艘戰艦。  「致遠艦上的文物也將是目前中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甲午史專家陳悅說,應該以發現致遠艦為契機,建立系統的甲午海戰紀念館。  已出水大量文物  部分文物表面依然光滑對致遠艦進行考古調查的海上平臺。
  •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早期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
    似乎也很少有人知道,那艘曾經讓億萬中國人悲憤的罪惡"吉野",最後的結局是相當憋屈地被自家人撞沉於中國近海。 1898年,甲午戰爭中立下「功勳」的"吉野"號巡洋艦因其4216噸的排水量,被列為3500至7000噸範圍的"二等巡洋艦"。
  •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沉沒戰艦致遠艦將重建(圖)
    致遠艦「重生」  丹東港是我國在東北地區的三大港口之一,曾被孫中山先生作為東方大港之一列入《建國方略》,年吞吐量達一億六千萬噸。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奉命護送陸軍登陸鴨綠江口增援朝鮮戰場,在丹東附近的大東溝海區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激烈海戰。
  • 鄧世昌想要撞沉的「吉野號」戰艦,後來下場如何?
    1894年(光緒二十年)9月17日鄧世昌在和日本人爆發的「黃海海戰」中,為了能夠撞沉敵人的「吉野號」主力艦,對全體官兵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然後駕駛「致遠艦」撞向「吉野艦」試圖同歸於盡,但遭到敵人的猛烈轟擊,其中一枚炮彈擊中「致遠艦」,鄧世昌因此飲恨而終,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殉國。
  • 「致遠艦」複製艦將重現甲午海戰古戰場
    當年致遠艦全景。(圖片轉自:京華時報)   新華網瀋陽8月2日電(徐揚、郭毅)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率「致遠艦」與日本軍艦在黃海上激戰5小時,直至彈盡受創,終被日軍魚雷擊沉,同艦官兵246人殉職,僅7人生還。120年後,「致遠號」的複製版將重現甲午海戰古戰場,該船耗資3700萬元,由民間籌措。   中日甲午黃海海戰戰場,就在今天丹東港外不遠處的海域。
  • 甲午海戰:鄧世昌下令撞沉日艦,直到現在,才明白他的真實意圖
    甲午海戰:鄧世昌下令撞沉日艦,直到現在,才明白他的真實意圖文/花花歷史屋隨著現在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我們會通過一些高科技的技術來恢復出土文物以及利用更多的技術手段去探究真理,剝開歷史的迷霧,告訴世人歷史的真正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