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想要撞沉的「吉野號」戰艦,後來下場如何?

2020-12-19 世間人說

1894年(光緒二十年)9月17日鄧世昌在和日本人爆發的「黃海海戰」中,為了能夠撞沉敵人的「吉野號」主力艦,對全體官兵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然後駕駛「致遠艦」撞向「吉野艦」試圖同歸於盡,但遭到敵人的猛烈轟擊,其中一枚炮彈擊中「致遠艦」,鄧世昌因此飲恨而終,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殉國。

光緒帝賜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那麼這艘死裡逃生的「吉野號」後來怎麼樣了呢?

在日俄戰爭中,日本的吉野艦為了躲避俄軍的水雷,被自家的春日號裝甲巡洋艦撞沉在了黃海海域。甲午戰爭後,由於日本與沙俄帝國的關係日趨緊張。為了防備有可能爆發的戰爭,日本海軍便制定了一份在十年期間內,打造出了一支擁有六艘戰列艦、六艘一等巡洋艦的擴艦計劃。

根據這份計劃,日本海軍將排水量三千五百噸以上,七千噸以下的艦艇,全部劃入二等巡洋艦之列。也就是說,當年參加過甲午海戰的日本軍艦在甲午後,全部退出了一線(吉野艦的排水量為4150噸)

日本在甲午之後瘋狂擴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洋水師的定遠號和鎮遠號實在太過於亮眼。兩艦中彈200多發,居然還能開回去,防禦堪稱一流。而當時的一艘日本軍艦中了它們一炮,就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兩艦的火力也是超強。正是由於兩艦的戰鬥力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至甲午海戰後,日本海軍就把之前的九艘主力艦全部劃入二線了。

舊的去了,新的就要來。為了對抗沙俄,日本政府便以1500萬日元的天價(約合150萬英鎊),從義大利安薩爾多公司熱那亞造船所購買了兩艘滿載排水量為8100噸的春日級裝甲巡洋艦。這兩艘軍艦的其中一艘,就是後來撞沉吉野號的春日號。

1904年1月7日,這兩艘春日級裝甲巡洋艦正式竣工。遂即,由英國水手操縱,將這兩艘裝甲艦開回日本。(日俄戰爭中,英國支持日本打沙俄)不過,由於時局緊張的原因,此二艦還在開回到日本的路上時,戰爭就爆發了。

1904年2月8日夜間,日本海軍在東鄉平八郎的率領下,向停泊在旅順港的沙俄遠東艦隊旅順分艦隊發起襲擊,以圖一戰將俄艦隊全殲。不過由於俄軍也有防備,再加上日軍的準備也不充分,日軍的偷襲式攻擊只是損傷幾隻俄軍艦艇,並沒有為俄羅斯艦隊帶來重大的損失。

因而,偷襲戰便打成了要塞圍困戰。日軍的偷襲作戰以魚雷為主,但是由於俄軍在港口鋪設了防魚雷網,所以日軍發射的魚雷大部分都被雷網攔截,沒能對俄國艦隊的主力造成太大的威脅。這次偷襲就是後來日軍珍珠港的模版。

此後,沙俄旅順分艦隊依託旅順要塞的岸防優勢進行抵抗。日軍無法強攻,只能在港外實行封鎖。既然是封鎖,日本的戰略目的就必然是完全切斷旅順港內的俄軍與外界的聯繫,不能讓一艘俄軍艦逃出旅順港。而俄軍見無法逃出去,便乾脆不出去了,在港外狂撒水雷,不讓日軍進港。

這就樣,旅順要塞圍困戰打了四個月,期間日艦隊向旅順要塞發動了十幾次進攻。1904年5月15日的上午,日本聯合艦隊再次向旅順港發起進攻。這一次,吉野號和春日號都參加了輔助進攻。

攻擊開始後,日軍的初獺號、八島號等五艘主力軍艦在旅順口外側擺開陣勢,用所有的炮火向港內的俄國軍艦進行猛烈炮擊。打到下午一點鐘左右時,炮彈打完了,這五艘日艦開始返航。

當時也是巧了,就在它們返航時,海面突然起了大霧。而更讓它們沒有想到的是,五艘日艦在濃霧中,竟然不長眼的竟駛進了俄軍布置的雷區。於是,五艘軍艦分分中雷,初獺號戰列艦首先觸雷爆炸。其他各艦紛紛放下舢板去搶救艦上的船員,並冒著危險向初獺號靠近。

不久,八島號戰列艦在初獺號觸雷線上連觸發兩枚水雷,海水大量湧入。兩艘日艦同時燃起了大火,艦上日軍亂成一團。此時就在附近的吉野號聽到水雷爆炸後,萬分驚慌,在濃霧中想儘快撤離到安全區,結果在逃跑途中,被正在高速航行的春日號裝甲巡洋艦攔腰撞中了右舷中央。

吉野號為了追求航速,其在設計上本來就對撞擊有缺陷,此時撞上它的又是滿載噸位兩倍於它的春日號。因而受到撞擊後,吉野號自然而然的就被撞開了一道十來米長的大口子,海水則順著口子,大量湧入,使得吉野號的艦體嚴重傾斜,很快就沉入了海底。

當時,吉野號上有413名士兵,其中只有99人被其他軍艦救起,包括末任艦長佐伯誾倉在內的314人都同吉野號一起沉入了它多次航行的中國黃海。事後,有日本人把1904年5月15日這一天稱為是日本海軍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因為日本戰前費盡苦心打造的「六六艦隊」,其主力艦在這一天之內竟然損失了三分之一,「六六艦隊」變成了「四六」艦隊。這對於國疲民困的日本來說,是絕不能承受的損失。(八島號和初獺號都是萬噸級戰列艦)

日軍艦隊之所以會進入俄軍雷區,是因為海戰的前一天,俄軍阿穆爾號艦長伊凡諾夫不聽上級指令,擅自決定超出計劃布雷區域,在離港十海裡處進行布雷。結果陰差陽錯之下,他的擅自做主,就報銷了日本三艘軍艦。不過由於日軍封鎖了消息,俄國方面不知道自己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戰果,伊凡諾夫艦長也沒有受到獎勵。

八島、初獺、吉野沉沒後,日本海軍的噩運沒有結束。三天後的5月18日,炮艦「大島」號被「赤誠」號撞沉;驅逐艦「曉」號也觸雷入水。同年9月,2100噸級的炮艦平遠在鳩灣洋面觸雷沉沒;11月,2440噸的防護巡洋艦濟遠在同一地點再次觸雷沉沒。

12月,4160噸的高砂在執行旅順港封鎖作戰時在港外南邊的雷區觸雷沉沒。不過,這些日艦沉沒的原因,都是觸碰水雷或者是被自己的軍艦撞沉的,沒有一艘是被俄軍擊沉的。用日本人的話說: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北洋水師和俄國艦隊取得的戰果還不如一艘布雷艦取得的大。

親,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實用的話,點讚收藏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為何決意撞沉日軍吉野號?原因令人深思
    鄧世昌又為何要撞沉吉野號?19世紀末,日本剛剛經歷了明治維新,國力日益強勁,海軍實力得到飛速發展,國家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擴張,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晚清政府,也開始接受一些新思想的衝擊,在國內開始了洋務運動,並籌備自己的北洋水師,花巨資購買了致遠、經遠這些先進的戰艦。並且,把包括鄧世昌在內的大批優秀中國軍人送到西方國家,去學習先進的海軍管理理論。
  • 鄧世昌不是想撞沉吉野號,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此戰中,鄧世昌管轄的致遠號在艦體遭受重創後,毅然衝向吉野號,未成沉沒!可是根據最新的致遠號研究結果,可能鄧世昌不是想撞沉吉野號,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首先說下致遠和吉野的艦艇航速,兩艘戰艦都是航速較高的,致遠號航速可達18.5節,而吉野號最高航速可達23節,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鄧世昌,你會去撞一艘比自己快的敵艦嗎?更何況當時己方艦艇還被敵軍重創,航速都到不了18節。
  • 鄧世昌沒能撞沉的吉野號,最終被友軍撞沉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肯定學過一篇課文,那就是甲午海戰中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巡洋艦,在身中數彈,戰力喪失的情況下,奮勇的撞向日本海軍的旗艦吉野號,結果最終在撞擊前未能如願,被敵艦擊沉,鄧世昌本人和艦上官兵也全都壯烈犧牲的故事。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其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戰艦無法挽回的情況下,下令衝撞日艦吉野號。可惜最後功敗垂成,但此舉給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官兵強烈的感觸與震動。那麼這艘從致遠號未遂的衝撞之下倖存的吉野號,最後又是怎樣的一個命運呢?幸運之神仍然能夠保護讓他壽終正寢嗎?可惜呀,吉野號最後仍然是毀於軍艦衝撞,而且下手的還是自己人。
  • 如果當年鄧世昌駕駛的是定遠艦,有可能成功撞沉吉野嗎?
    雖然傳統說法上認為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試圖撞擊吉野,但是在中途被日艦炮火擊沉。不過根據現在對戰場態勢的復原,有觀點認為鄧世昌實際要撞擊的日本旗艦松島,並非吉野。
  • 鄧世昌真有把握撞沉日本的吉野號嗎?鄧公的心裡其實非常的明白
    我們從兒時的歷史課本之中,就知道了在一百多年以前的那次甲午海戰之中,我們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在最為危難之時刻,在自己的致遠號已經受重傷的前提之下,率領全船以最快的馬力向日本的主力戰船吉野號撞擊的歷史故事,當時對於鄧公之偉大,記憶非常的深刻,對於那句「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也是記憶猶新!
  • 沒有被鄧世昌他們撞沉的「吉野」號,後來的下場是怎麼樣了?
    「吉野」號沒有「戰死沙場」,最後卻被自己的同胞軍艦「春日」號給撞沉了,這個結果對於日本人來說絕對是非常鬱悶的。另外,遭到重創的北洋艦隊「致遠號」向「松島」號發動撞擊式作戰,遭「吉野」號炮火、魚雷輪番攻擊,最終艦沉大海,管帶鄧世昌以下246人陣亡。「吉野號」還單艦擊沉了北洋艦隊「經遠」號,管帶林永升以下231人陣亡。黃海海戰最後以清朝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而結束,而北洋艦隊幾乎所有被擊沉、重創的戰艦,都和「吉野」號有關。
  • 「撞沉吉野」!這著名的怒吼來自鄧世昌,來自李默然,浩氣永存!
    §01「開足馬力,撞沉吉野!」這是由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默然在《甲午風雲》中所飾演的愛國將領鄧世昌驚雷般的著名怒吼!這怒吼,磅礴了半個世紀,讓我們把李默然和鄧世昌「融為」一體,無法出戲。該片真實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之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場面浩大、氣勢恢宏,講述了鄧世昌反對李鴻章主和,指揮北洋艦隊英勇抗擊日本海軍,當彈藥用盡後他率領致遠號戰艦硬撞敵艦吉野號,卻不幸被魚雷擊中以身殉國的故事。《甲午風雲》在全國上映後,最後時刻那句「開足馬力,撞沉吉野!」的經典臺詞由此家喻戶曉!李默然那壯烈的影像也曾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
  • 甲午悲歌:鄧世昌真的下達了撞沉吉野的命令嗎?
    而且按照教科書上的說法,在黃海海戰進入焦灼之時,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艦已經彈盡糧絕,多處中彈,但鄧管帶仍然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命令全體官兵開足馬力,誓要撞沉敵方主力艦吉野號,不過在行進的過程中,被吉野號魚雷擊中,發生爆炸,船體傾覆,沉入海底,功敗垂成。中國人自古都熱衷於聽悲壯的故事,因為聽起來讓人嘆惋;比如文天祥,嶽飛,史可法等等悲劇英雄的事跡。
  • 中日甲午戰爭:大英雄鄧世昌下令撞沉日本戰艦,並不是想同歸於盡
    後人評價時這樣寫到,甲午戰爭:加重了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對於想要富強的清朝官員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而這次戰爭把兩個人推上了風口浪尖,他們就是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一個為了自己的生日挪用海軍費用,一個籤訂了《馬關條約》。這樣兩個人,讓原來使人心大振的形式變得跌入谷底,讓中國背負了更多的喪權辱國的條約。
  • 當年鄧世昌本可全身而退,為何仍撞上吉野號?致遠艦殘片揭開答案
    甲午海戰歷時近9個月,清軍陣亡31500餘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在甲午海戰爆發一個多月後,黃海之戰正式打響,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駕駛軍艦衝向日寇的吉野號,最終以身殉國。這樣視死如歸的氣魄讓世人紛紛震撼,光緒皇帝親自寫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
  • 鄧世昌為何指揮撞向吉野號?125年後打撈沉船,才讓人明白真相
    本文要講的,正是甲午戰爭中,關於北洋英雄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與敵玉石俱焚的背後緣由。 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125年後打撈沉船,才讓人明白真相。 據記載,甲午海戰中,致遠艦與敵軍戰艦接戰時的情況是相當危急的,雙方的海上炮戰如火如荼時,北洋水師已經損失了數艘中型、輕型戰艦。
  • 黃海之戰鄧世昌未到絕路,為何拼命撞向吉野號,沉船中謎底曝光
    在歷史上有著不少的英雄人物,在清末時期的黃海之戰中的鄧世昌令人印象深刻。當時他拼盡全力撞向日軍的吉野號,卻失敗了。失敗之後的他沒有選擇生存下去,而是永遠地沉沒在了海洋之中,壯烈殉國。只是當時其實鄧世昌未到絕路,為何會選擇拼命撞向吉野號呢?
  • 一定要撞沉吉野!這個罪魁禍首被自己人撞沉 314人帶著艦長全沉底
    正在衝擊吉野號的"致遠"艦提起"吉野"號,它可能是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舊日本海軍軍艦。當年鄧世昌一句"一定要撞沉吉野"曾使多少人熱血沸騰,然而最終功敗垂成卻也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各種正史,野史中頻繁出現的"吉野"號原本是李鴻章訂購,但是後來因為海軍軍費被慈禧太后挪去過60大壽的導致沒錢付餘款,最後被日本人全國集資買回去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 近代風雲——撞沉吉野,鄧世昌
    鄧世昌的父親是個開明人士,因為長期經商又到處奔走,很快便得到了西方學術的影響,他的父親認為國家興盛則小家美滿,鄧世昌因此就得到了世昌這個名字。可要想家庭興盛,就必須要讓兒子出人頭地。因此鄧世昌的父親為他請了外國老師,教他算術、英語。鄧世昌可謂是天資聰穎,再加上他的勤奮好學。很快便掌握了老師所教的知識,並能與老師對話交談,這為他日後的發展起到了很大影響。
  • 官媒評國產航母下水:撞沉吉野的鄧世昌可以瞑目了
    一個大國想要維護海洋安全,航母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航母是萬萬不能的。航母是一種震懾力。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海軍實力的象徵。我們不是窮兵黷武,我們熱愛和平。但是,老百姓過著的和平生活,需要用自己的強大來獲取!國產航母的成功下水,這標誌著多少年來、多少代人的大國重器的夢想實現!
  • 藝術家李默然離世 「撞沉吉野」響徹網際網路
    李默然曾因在《甲午風雲》中扮演愛國將領鄧世昌而蜚聲全國,許多網民都追憶起「鄧大人」的著名臺詞:「撞沉吉野(日本軍艦)!」 ,而這個聲音從昨晚開始瀰漫網絡世界。 「在狂濤惡浪的大海上,一艘鼓輪怒駛的戰艦,一位怒目而立高呼殺敵的軍人,雙手握拳並舉胸前…」這副壯烈的影像曾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李默然塑造的經典「硬漢」形象,則成就了一代代中國人心中永恆的英雄夢。
  • 致遠艦下沉前劇烈爆炸 鄧世昌瓜皮帽設計講究(圖)
    這艘戰艦艦身傾斜,卻以最高的時速勇往直前,它的火炮已經停止射擊,只有桅盤中的機關炮開火。   薩蘇說,海底發現的一枚魚雷引信已經插上雷管,這說明當時的魚雷已經處於待發狀態,「在致遠艦最後的關頭,船員們各司其事,他們可能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接近敵艦,要麼撞沉它,要麼發射魚雷擊沉它。」
  • 吉野號:明治天皇寧可每天只吃一餐,也要購買的戰艦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艘"吉野號"的故事。 但明治天皇了解到海軍的重要,因此發誓一天只吃一餐,直到日本存到足夠的錢來購買戰艦為止!日本臣民聽說天皇竟然如此犧牲自己,都非常感動。於是他們自動自發的捐獻,讓日本在半年之內,就湊到了買這艘巡洋艦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