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所說的「你」,並不是「恆安泰」補品藥行的老闆張南生;也不是他的補品藥行在篔簹街道湖濱二裡6號101室,閩南大酒店左側翼底下老舊的街區平房。而是我一直以來在苦苦追尋但又不得法的養生之道。
說實話,要不是朋友給我發了位置圖,還到閩南大酒店側翼的農行等我,我即使從他的店鋪走過十遍,我也不知道,居然張總的補品藥行這麼牛逼。這也許就是人家說的「低調的奢華」吧。
因為從外面看,張總的「恆安泰」有一個凸出的小房子,我想大概是老廈門街區的一個特點慣例……房東搭蓋起來用作小廚房,現在用作他的簡易茶室,很低調。架子上只有幾個罈罈罐罐,幾盒樣品。一點都不起眼。這個茶室不大,甚至說有點侷促。但從小茶室的門左轉走進抬頭掛著「恆安泰」牌匾的店裡,這才發現原來低調的奢華都在此處……滿屋子四周的牆上都是貨品展示櫃。展示櫃的中藥補品在射燈的燈光中不禁讓我有作家高曉聲創作的短篇小說,曾獲得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陳奐生上城》所描述的感覺:傻了眼……滿屋子(包括裡屋的倉庫)都是海參;各種各樣的人參;魚膠;魚鰾;他們親自到西藏收購回來的冬蟲夏草;西藏松茸;新會陳皮;馬來西亞燕窩;……。
這些年,我斷斷續續的在看劉希彥寫的解讀張仲景《傷寒論》的書:《大醫至簡》。目的不是想當一個張仲景那樣的名醫,去懸壺濟世;就是想懂得一點養生之道皮毛,也好踐行當年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說的話:「保養好自己身體,老了別給孩子添麻煩。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別給社會添麻煩。」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傷寒論》雖然有劉希彥的解讀,但它不是那麼好懂的,一路走來,啃得磕磕巴巴,始終不得要領。
認識張南生,我這才發現,我的學習很難維續問題就出在,中國的養生之道,是藥、醫、道三者合一。缺一不可。認識藥是學醫的前提;道是學醫的方向;醫是藥的延續,道的體現。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悟?原來我發現,操著滿口潮汕腔閩南話的張總,出生在廣東普寧,從十幾歲開始就到藥店當藥工,一步一步走來,該考的證都考了。從事補品藥行30多年,他靠的是從十幾歲開始當藥工積澱下來的豐富的藥學知識。他說,他把眼睛閉上,只要手一摸,鼻子一聞,就知道這是什麼藥。
我《傷寒論》讀不下去,就是缺少像張總這樣的藥學知識。不懂藥何以學醫?雖然我們不必像神農那樣嘗百草;李時珍那樣背起藥簍上山採藥親自編寫《本草綱目》,但如果不從中藥的性狀開始;從中藥的加工炮製開始;從中藥的「四氣五味」(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鹹)學起,一切養生之道,皆是趙括的紙上談兵而已。
01
最好的藥房是廚房;最好的醫生是自己。粵港澳人深諳此道。所以難怪經常用中藥材煲湯的香港人成了長壽之冠:香港的人均壽命比長壽大國日本的人均壽命還要長,香港女性的人均壽命達到了87.66歲,男性的人均壽命也達到了81.7歲,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城市,而大陸的平均壽命卻只有76.1歲。
認識了張總之後,我忽然有一個感想:養生之道太虛無縹緲,還是學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從藥膳煲湯開始;藥膳煲湯太虛,就從新會陳皮開始。
新會陳皮,因為是近代中國出口東南亞日本的緊俏貨,又叫「廣陳皮」。號稱:「百年陳皮,千年人參」;「一兩陳皮一兩金」。
張總告訴我,他每年都得到新會的核心產區收購陳皮。去年他一次性就採購了2噸的上好新會陳皮。絕對是原來母株的,不是嫁接的;更不是外圍產地的。他送的一小袋新會陳皮未泡聞而醇香四溢。有其他雜皮所沒有的「油胞」在陳化過程中轉化為「醇類」「果香味」,而不是其他雜皮所擁有的藥味。泡起來有琥珀色。從外表上看,外皮呈豬鬃紋路,有許多凹入的油點,有光澤、油氣,皺縮感、層次感明顯。呈整齊三瓣,基部相連,裂片有向外反卷現象。普遍情況下,外表面有疤痕。
我按照我做了大量功課,試了它的質地,的確是較柔軟有韌性。內囊為淡黃白色,海綿浮鬆狀明顯,圓形油點分布稠密。
張總送我的新會陳皮應該有5年以上,10年以下吧。我是兼職做過單一麥芽威士忌講師,研究過一點白蘭地,葡萄酒;也略懂一點茶道皮毛的人,我很清楚,全世界所有的味蕾地圖都是通行的。他的陳皮喝起來甘、香、醇、陳。帶有新會陳皮獨特的濃鬱的自然香味,醇厚濃鬱,味輕微辛(辣)而不甚苦。但因為陳年時間還不夠長,譬如,長到10-20年,所以,口感中還有些酸的味道。但我已經是很感謝了。能喝到這麼好的陳皮。
不管怎麼說,新會陳皮由於其揮髮油種類多,所以口感豐富;而且會由於時間的陳年變得越來越甘醇而有奇香。而不會像其他陳皮那樣香氣微弱、單一,其口感或甜,或酸,或苦,或澀,且不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02
人生總需要一個切入點;養生也不例外。我想,陳皮就是我的養生切入點。我的養生之道就從陳皮開始。
為什麼我選陳皮作為突破口?因為陳皮可以健脾和胃、行氣寬中、降逆化痰。理氣……氣行走順,不氣滯則脾健。什麼叫脾健?就是運化功能正常,這樣痰溼就不生了。脾生痰;肺儲痰。脾一健運,水溼就不可能內停;肺的水汽布輸就可以正常。那如何是「降逆」?就是頑固性打嗝。陳皮的功能之一便是降逆。
我出生在困難時期,又是雙胞胎,先天不足。所以經常會打嗝。一打嗝便要中醫開中藥調理才能好。而胃不和,自然胃脹,飲食不思,胃口不好。入夏以來,溼氣太重。上月去杭州旅遊之前,就中暑了。後來喝了正氣水,方解。但杭州回來之後,還是反反覆覆。直到有一天友人帶我去做盲人按摩,刮痧拔罐之後才得到比較根本性的改觀。整個後背,慘不忍睹。但還是早上有睡不醒之感;在睡覺處於一個排洩的放鬆階段的時候,喜歡流口水;痰多;舌苔厚膩;頭暈沉重;懶得動彈;多夢。
我知道,千裡之堤潰於蟻穴。養生,養生,養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防微杜漸,未雨綢繆。養的就是生活的質量,品位。要知道,中醫有一個理論就是:「怪病多痰」。就是說,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怪病,我想其中一個緣由就是痰引起的。所以,陳皮常與半夏、茯苓等配伍,治療多種痰症,如痰溼咳嗽;痰蒙清竅,引起頭痛、頭暈、失眠等症;痰熱擾心引起的胸悶心悸,煩躁失眠等症,如二陳湯、導痰湯、滌痰湯、溫膽湯等。也因此,廣東人經常用陳皮做菜和煲湯。
但新會陳皮,畢竟是藥。是藥三分毒。它味苦、辛,性溫。它理氣,如果你氣虛,你就不要喝它了;它燥溼,但如果你沒有溼氣,你本來就燥,「五心煩熱」(兩手心、足心發熱及自覺心胸灼熱、煩躁不安),陰虛火旺,你喝它就上火了;它化痰,但如果你是熱痰(黃,濃,黏,稠),喝它就不對了。
所以,最好先找中醫明了自己屬於何種體質。當然,這是被西方醫學改造了的所謂「現代中醫」的說法。張仲景之前的「古中醫」只有「陰陽」兩個字;《易經》只有「變」與「不變」兩種情況。「一陰一陽之謂道」。關鍵在於「配伍」。今天的量子力學也證明了陰陽之道的正確性:所有的物質都是能量,所有的反物質也是能量。正能量和負能量,正負之和為零,這就是「太極」,就是「道」。所以,我們要善於根據自己的身體不同時期,不同情況,進行配伍。醫道就是配伍的藝術。譬如,怕喝陳皮上火,就放點滋陰的枸杞搭配;或者用湖北恩施的藤茶搭配。
【後記】
養生,要養對的,不一定是養貴的。對我這樣的「貧下中教」來說,張總這裡的一盒20幾萬的魚鰾;一棵5-6萬的美國野山參;每年從西藏一次性收購的100多斤蟲草;……,對我來說太奢侈了,我夠不著,也用不著。我維新會陳皮是也。他請我喝的,用100多條,每條30多元的西藏蟲草泡了5-6年的酒;叫老中醫開藥方,泡了20年的藥酒;用野黃芪,靈芝等泡的茶,我只能是劉姥姥進大觀園……品一品就不再想了。
其實一味陳皮,如果用得好,搭配的好,又何嘗不能像形意拳大師郭雲深那樣:「半步崩拳打天下」呢?!在古代,張仲景就擅長用桂枝;民國時期給胡適先生治過病的名醫陸仲安就非常擅長用黃芪,人稱「陸黃芪」。我就來個陳皮養生吧。或許將來哪一天,人家看我童顏鶴髮,目光炯炯,神採奕奕 ,氣宇軒昂,風度翩翩,給我一個綽號:「林陳皮」也未可知。
起稿於林語齋;完成於環島路「本築山海」。
【作者簡介】學文,中國養生文化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