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2020-12-15 道訊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1、《道德經》:功成弗居

《道德經》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用於萬物而不把持萬物,功成名就而不貪功;只有從不佔據身份地位,才不會失去身份地位。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

2、《道德經》:知者不言

出自《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萬物變化無窮無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 言者不知,能描述出來的道理的人,還是沒有了解大道之變化無窮的本質。對大自然奧妙的探索是無窮盡的,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和認識的局限性。

3、《道德經》:虛懷若谷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形容純樸得好像未經雕琢,曠達得好像高山空谷 。內心曠達,坦坦蕩蕩,光明磊落是我們每個人應該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

4、《道德經》:渙然冰釋

出自《老子》:「渙兮若冰之將釋。」指像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矛盾、風波完全消除。我們都應當有一種愛和寬容的心。

5、《道德經》:自知者明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能夠認清自己,堅守自己的本分,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與本分的事情。我們看清別人的優缺點本身就已不易,但是看清自己更難。有很多人花了一輩子時間都沒有認清自己,到老了蹉跎一生發現自己幹的事情從來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也不是自己擅長做的。

6、《道德經》:大器晚成

《道德經》中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哪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不要被媒體上那些年青的富豪、創業英雄所蒙蔽,能上媒體的都是小概率事件。現實中的成功需要踏踏實實,數十年如一日的艱難苦練。宗慶後、柳傳志都是過了四十才開始創業,褚時健70多歲出監獄,夕陽依舊火紅,成功路上沒有早晚。

7、《道德經》:大象無形

出自《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遠,越是大氣度的往往越包容萬物。」我們不要拘泥於一時的得失榮辱,寵辱不驚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

8、《道德經》: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合抱之樹,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成功都不是靠動嘴皮子得到的那麼簡單,都需要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沒有強硬的執行能力,再好的計劃戰略都無濟於事。並且,做事虎頭蛇尾敷衍應付自然不會有好結果,只有從一而終,才能有所收穫。

9、《道德經》:被褐懷玉

《老子·德經·七十章》: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從小事做起,不攀比不浪費,才能為子孫積福。同時,我們也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要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所迷惑,深藏不露的人才太多,招搖撞騙的蠢材也不少。

10、道德經: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收起鋒芒,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環境不可能去適應你,只有你去適應環境。從古至今,德行高潔之士,多有清高之氣,但太過清高,就流於狂狷。

小結:

老子《道德經》區區5000言,道不盡的為人處事,做人的道理和智慧。如果我們體悟了道德經的智慧,並遵照這些思想去行事,即便做不了聖人,為人也一定不會差。

/完/

相關焦點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道德經中的5個成語,教我們看懂人生,開啟成功之門
    老子的《道德經》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涉及面在所有先賢著作中首屈一指,其理論的深刻度更是令他作難以望其項背。《道德經》之中,出了不少流傳千古的成語;這些成語充滿智慧,或許能給我們的人生作一個令你滿意的解答。
  • 什麼是做人之道?老子《道德經》八個字就概括了
    老子《道德經》中說:「夫物芸芸,各付其根。」意思是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行歸其本源,那麼人又要做到歸於根本?那就是做個老實人,聽從內心最樸實的想法,做最純真的事,不被俗世所擾,不被繁華所迷。儘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講臺,看到臺下黑壓壓的坐滿的學生,他心裡不免發虛,面對臺下坐著的莘莘學子,沈從文整整呆了10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開始講課,由於心情緊張,他之顧頭念著講稿,精心設計中間插講的內容全都忘的一乾二淨,結果原先準備的一堂課10分鐘就講完了。
  • 解讀出自老子《道德經》成語: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生活中什麼人最聰明,人們會說是那些所謂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愛思考、愛捉磨的人,其實不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我們大多數認為的所謂「憨人」,人們不是常說憨人有憨福嗎,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那些不愛出風頭,也很少說什麼話,做事也默默無聞的人,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憨笨笨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說的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道德經》:想做人上人,請先學會做個「人下人」
    究竟需要哪些智慧呢,《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參考。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如果能夠學會這幾點智慧,你便可以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了,但若是想成為人上人,則需要更深層次的智慧。對此,老子也在《道德經》中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 《道德經》智慧學習,記點成語在心間(上)
    低調的「老聃」留給了世人智慧之源--《道德經》,後人解讀無數,爭議也不少,時隔數千年,誰又能說得清到底如何理解。儘管如此,人們根據自己理解,從書中總結出來的許多成語也是充滿了智慧,每一個都能讓我們受用無窮。且讓我們學習一些《道德經》的成語智慧在心間。
  • 老子無處不在,細數那些用「道德經」做歌詞的流行歌曲,太經典了
    有人說,孔子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人幾千人,中國人為人處世都無形中滲透著儒家的和諧、中庸等思想。但是,很多人低估了老子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事實上,如果說孔子思想對中國人思想滲透到了肌膚裡,那麼,老子的思想就可以說是滲透到了血液裡、骨髓裡、靈魂裡。
  • 老子《道德經》:輕諾者必寡信
    ,你對他有事相求的時候,他拍著胸脯信誓旦旦地給你說「沒問題,這就是小事一樁」,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弄得你不知道該怎麼辦?催他吧,覺得求人辦事催人家不禮貌,不催吧,也不知道他事情辦得咋樣了?也不好再另外找人。等實在著急的不行問到他的時候,他不是說忘了,就是說事情沒辦成。總之,不但讓你空歡喜一場還耽誤了你的事,這樣的人真是可氣又可恨。也許有了太多這樣的教訓,所以越是在我面前打包票,許諾的人我越是對他們不放心了。
  • 精選《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做人生格言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裡面有很多經典的語句,耐人尋味,發人深省。下面是《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以做我們的人生格言,掛在牆上,讓人敬仰。謹言慎行是我們一生都該恪守的為人原則。3、《道德經》: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做人當樸實無華,虛懷若谷,低調謙遜。
  • 真正領悟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兩句話,可以福至心靈!
    ——從你的內心而來。如《六祖壇經》所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古語有云:福至心靈,意思是說,福報到了,人就會具足智慧,心也變得靈巧了。那麼,怎樣才能福至心靈呢?——真正領悟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兩句話,就可以福至心靈!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這裡精選出極具人生智慧底蘊的成語。讀懂明晰,會對我們的立身處世大有裨益。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與關令伊喜相逢時,被邀,著作出來的一篇,包含天地自然及人文社會學科類的智慧之作。道德經講述了,萬事萬物都。遵循於道的規律在自然的發展運行,自然的生存消亡。不管你願不願意,道都在那兒存在著,不管你守不守道,道都會從你身邊碾壓而過。合道而行。你將有德。離道而行,你將傷痕累累。因為道有自身的破壞力。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夜讀丨6個成語,說盡老子一生的處世智慧
    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下面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富在知足「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思想巨著《道德經》精選10則,字字珠璣受益匪淺!老子談的是何道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魏源在《老子本義》一書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
  • 道德經一句話,揭示做人三原則,做到的人不能成聖人也能少犯錯誤
    《道德經》作為一部重要的傳統文化典籍,給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慧源泉。五千言,字字灼金,每句話都有深刻的哲理和內涵。今天,我們來了解下《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在這句話中,老子揭示了做人的三個原則,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三點,即便不能成聖人,也可以做到少犯錯誤。第一:想法不能極端一個人想法不能極端,想法極端的人,要麼鑽進牛角尖裡不能自拔,要麼頭撞南牆頭破血流。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是現實生活中卻不乏想法極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