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肥大肉厚、質嫩刺少、口感鮮甜,深受全球吃貨的歡迎,以美國為例子,美國是全球美國漁業協會(NFI)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人均羅非魚消費量為1.381磅(1.25斤),羅非魚消費量位列水產品第四位,僅次於對蝦、三文魚和金槍魚。
而羅非魚在遇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料理後更是激發出無比的活力,紅燒羅非、清蒸羅非、水煮羅非......沒有它不能做的,在近兩年,可以說成為了不少中國吃貨的心頭好。
我國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羅非魚養殖國和加工出口國,2015 年產量達到178 萬噸,凍羅非魚出口量達到 39 萬噸。按道理來說,羅非魚在中國應該活不過童年,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羅非魚是一種入侵物種,在野外已經泛濫成災。
羅非魚如何入侵我國
「羅非魚」原本指的是莫三比克口孵非鯽(Oreochromis mossambicus),鱸形目隆頭魚亞目慈鯛科口孵非鯽屬的一種魚類。莫三比克口孵非鯽老家在非洲贊比西河下遊水域,通常生活在泥底質的溫暖淡水水域,也能生活在河流出海口、甚至近岸沿海的鹹水水域。
現在「羅非魚」一詞已經成了慈鯛科非鯽屬(Tilapia)和口孵非鯽屬(Oreochromis)多種魚類及其雜交後代的泛稱,共有100多種(包括亞種和雜交種),目前,養殖的主要品種為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莫三比克羅非魚及其各種組合的雜交後代:福壽魚(尼羅羅非魚與莫三比克羅非魚雜交種)、奧尼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與尼羅羅非魚的雜交種)、吉富羅非魚(八個來源地的尼羅羅非魚親種經家系選育的後代)、紅羅非魚(尼羅羅非魚與莫三比克羅非魚雜交的一個變異品種)。
早在1956年的時候,中國就開始引入羅非魚,因為長得像我們熟悉的鯽魚,所以傳入我國的時候得了個非洲鯽魚的別稱。
然而在養殖過程中,少數魚種從魚塘中開始混入江河湖泊,羅非魚食性雜,水中各種植物和藻類吃嘛嘛香,生長迅速,6個月即達到性成熟。
而且它們對環境適應能力非常強,在水溫變冷時,它們會潛入深水中藏匿起來,水溫轉暖後又迅速回到淺水處覓食,甚至在溶氧較少的水體也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它們產卵周期短,產卵量高達1000多顆。另外,雌魚會將受精卵放在嘴裡完成孵化過程,有效避免了魚卵被天敵吃掉和遭遇環境災害的風險。高產卵量和高存活率,賦予了羅非魚超強的繁殖力和成活率。羅非魚一年能繁殖好幾代,這也讓它們在野外泛濫。
羅非魚以其極強的生命力,遍布華南地區各大水域,野化成常見種,成為華南地區主要入侵魚類之一,珠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譚細暢等通過研究尼羅羅非魚(Oreochromis niloticus)在珠江流域的分布和早期發育形 態,證實尼羅羅非魚種群快速擴張,已對土著魚種構成嚴重威脅,認為羅非魚已經成為珠江水系高危入侵物種。
莫三比克羅非魚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IUCN)的《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2014年8月,尼羅羅非魚也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
為什麼不捕撈野生羅非魚
中國市場售賣和出口的羅非魚都是人工養殖的,很多人都認為野生的肯定會比人工養殖更好,但其實許多的蔬菜水果家禽魚,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以及提高肉類的品質,會對其進行人工培育。從而提高它的市場價值。
以香蕉為例子,野生香蕉布滿小孔,它們的籽很大,而且果肉特別硬,不適合食用,經過人類無數代的馴化改良,才有了現在的香蕉。
羅非魚也是這樣,野生羅非魚口味較差,含有腥味,喜歡的人較少。更重要的是,野生羅非魚體型差異非常大,導致野生羅非魚品質不一,因此價格低廉,所以即使是漁民,也不願意捕撈野生羅非魚。
而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利用尼羅羅非魚和奧利亞羅非魚進行雜交,製得90%以上的全雄羅非魚.全雄羅非魚具有生長快,養成規格大,抗病力強,易飼養等優點。人工培育的羅非魚個體大、背部肌肉豐滿,肉質好味道鮮嫩且體表沒有寄生蟲。
除此之外,野生羅非魚因為環境適應能力強,許多人認為野生羅非魚都是在臭水溝、化糞池、下水道等區域繁衍,很髒,所以拒絕食用,這也進一步限制了野生羅非魚的市場。
即使野生羅非魚市場廣闊,也不可能通過吃來解決它們泛濫的難題,沒有任何外來入侵物種是可以通過吃來解決的,因為人類吃的速度遠遠比不上它們繁衍的速度,和本土物種不同,外來入侵物種既沒有天敵、繁殖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又強,遠遠不是靠吃貨的筷子可以解決的。
總結
在地球上,從未有任何入侵物種,通過吃的方式被解決掉,包括在中國非常火爆的牛蛙或者羅非魚,我們平常吃的絕大部分食材都是通過人工培育的方式進入到市場之中的。
相比於人工培育的便利性、經濟性,大部分漁民也不會耗費精力去捕捉野外的羅非魚,再加上羅非魚強大的生命力、繁殖力和毫不講究的生活習性,讓他在中國生態環境中佔據了優勢,得意大量繁殖。
而作為外來物種的羅非魚,對於整個生態也起到了嚴重的破壞,許多本土淡水魚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如何保護我國主要水系魚類資源多樣性及防控羅非魚生態入侵也成為了目前中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