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藝城:輝煌十年便走向衰敗,巔峰時逼得邵氏、嘉禾聯手

2020-12-19 七友八卦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邵氏電影幹倒了電懋,在其將重心轉移到電視劇上時,嘉禾卻異軍突起。七十年代嘉禾力克邵氏,拍出了像《唐山大兄》、《精武門》等佳作,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潮流。

沒曾想,1980年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成立。在此後的十年中,新藝城憑藉強大的實力,能與嘉禾、邵氏一較高下,甚至逼得兩方聯手。

然而,在1990年,新藝城在拍完最後一部電影《蠻荒的童話》後,就宣布了正式結業,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那麼,在這十年之間,新藝城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才會讓它從神壇上跌落下來!

1980年,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人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名為「奮鬥」的電影公司。而後三人得到了「金公主」院線的老闆雷覺坤非常賞識,正式成為「金公主」院線的子公司,而後改名為「新藝城」電影公司。

80年代,香港的電影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為何新藝城能夠在短時間內走上巔峰呢?這就離不開兩大重要因素。

其一:新藝城背後有強大的財團支持,雷覺坤的父親是一名富商,早期就是幹戲院的,在九龍一帶非常有名,與向華強家還頗有淵源。

後來,雷覺坤沒有繼承父親那一套,反而將目光瞄準了電影、電視劇產業,而後便成立了「金公主」。金公主的背後站著的就是九龍建業,在香港都是數得著的財團。

第二個原因就是新藝城擁有著「七怪」這樣的頂尖人才,新藝城七怪主要包括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位股東,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四位有才華的人。

早期的新藝城是「集體創作、集思廣益」的運營模式,「七人小組」各有所長,群策群力的結果就是經典不斷誕生。

麥嘉在美國上大學時,主修的就是電子工程,對於很多的「高空飛車、電子武器」了如指掌,能夠將這些元素熟練地運用到電影中去,增加一些看點、趣味。

《鬼馬智多星》便是新藝城成立初期的佳片之一,由麥嘉、泰迪.羅賓遜主演,當時的票房有748萬港元,也算是很上座了。

一年後,新藝城又拍攝了《最佳拍檔》,曾志偉導演,創下了2600多萬港元的票房成績,直接將香港電影帶入了2000萬的時代。

在此後的幾年中,「最佳拍檔」系列一直是新藝城的口碑之作,輝煌一直持續到1989年的《最佳拍檔5兵馬俑風雲》。

與此同時,黃百鳴的「開心鬼」系列也相繼誕生了,第一部就取得了1700多萬港元的票房,在80年代中期算是不錯的佳片了,至今都非常的經典。

80年代末期,雖然新藝城基本四分五裂了,但是依舊有《英雄本色》、《監獄風雲》、《倩女幽魂》等佳作上映。

可以說80年代是新藝城最輝煌的十年,甚至曾5個年度霸佔香港票房冠軍、4次打破香港票房紀錄,邵氏、嘉禾兩大電影公司巨頭,都需要聯手來對付它。

當時,嘉禾以洪金寶、元彪、成龍為核心組成了「五福星」陣容,先後上映了《福星高照》、《夏日福星》,才能和新藝城打成平手。

這麼有實力的電影公司,80年代中期正是它的巔峰,為何會走向「末路」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分贓不均。新藝城剛建立的時候,大家是一心創業,想要做出一些成果。然而,當做出成績之後,卻因為分贓不均慢慢走向衰敗。

新藝城的股份分別是石天佔股19%,黃百鳴佔股9%,剩餘的72%則由麥嘉和金公主共同持有。股份佔的多,那麼對公司就越上心,做出成績之後,權力、分紅就會越大。股份佔的少,則好處就少,利益分不均,久而久之人心就散了。

新藝城的核心一共是「七位鬼才」,這七個人不可能永遠一條心,項目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在「僧多肉少」的情況下,必然會從內部瓦解。

第一個出走的人便是曾志偉,在新藝城的前期算是出力最大,兩部《最佳拍檔》都有他的功勞。一部2000多萬票房,一部2100多萬票房,成績可謂是非常的亮眼。

不過,曾志偉在新藝城並沒有股份,最大也就是個導演,分到的利益自然比較少。因此,在拍攝完《最佳拍檔》第二部之後,曾志偉就算是離開了新藝城(也有合作,不算斷絕關係)。

那幾年,曾志偉與很多電影公司、製片人都有過合作,跟過劉家良,也加入過洪金寶的洪家班、永盛等,屬於「多棲型」發展的演員。

新藝城結業後,曾志偉先是投考了無線電臺,成為知名主持人。隨後又與好友陳可辛共同創辦了UFO電影公司,巔峰時期更是多年連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至今都是香港娛樂圈內的一名大佬級人物。

第二位出走的是徐克和施南生了,如果要是從徐克成立工作室開始,第一位出走的便是他們了。曾志偉走後,徐克接手了他的《最佳拍檔3女皇密令》,雖然這部電影又一次打破了香港票房記錄,但在創作理念上徐克很不認可,便要離開新藝城。

那個時期,徐克已經是香港知名的導演了,尤為擅長電影特技、特效的,可以說他是香港電影「特效」的鼻祖。同時,他的女友施南生也擅長計算機,又是新藝城的後勤總管理。

徐克這一走,就相當於少了兩員大將,「金公主」出面親自挽留他,甚至還支持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由此徐克算是以「掛名」的方式留在了新藝城。從這一點來看,金公主還是很有眼光的,深知這樣的「七人組」長不了。

後來,徐克與新藝城聯手,創作了像《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知名電影,也算是為新藝城盡得最後一份力吧!

雖然說徐克還是新藝城的人,但是他已經可以直接繞過新藝城,獲得金公主的直接投資,雙方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離開新藝城後,好友吳宇森也加盟了徐克的工作室,兩人聯手締造了不少的經典。

還記得新派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笑傲江湖》嗎?就是在金公主的投資下完成的。新藝城結業後,徐克轉而與嘉禾合作,拍攝了像《黃飛鴻》、《梁祝》、《青蛇》、《七劍》、《狄仁傑》、《智取威虎山》等優秀電影,成為了香港武俠電影的領軍人物。

施南生是新藝城唯一的女將,她則沒有想那麼多,徐克走到哪、她就去哪兒,一直是徐克背後的管家婆,主要負責電影的宣傳、發行、演員等幕後工作。

施南生對新藝城最大的貢獻,就是製作了一條標準的「電影體系」,現如今很多香港影視圈的工作流程,都能看到施南生的影子。離開新藝城後,在1996年與徐克結婚,可惜的是2014年兩人又離婚了。

嚴格來說,80年代中後期,新藝城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了,雖然電影還打著「新藝城」的招牌,但人心已經沒有了。

第二大股東麥嘉,在1986年與洪金寶(嘉禾的人)合作了《最佳福星》,締造了香港票房的一個傳奇,更可氣的是《最佳福星》打的還是「嘉禾」的招牌。

在電影公司競爭那麼激烈的情況下,麥嘉這樣的做法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背叛。作為第二大股東都這麼做了,如果再限制手下人的發展,那就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新藝城的矛盾、分歧不斷擴大。

黃百鳴是有名的話劇演員,尤其在喜劇塑造方面非常的擅長,同時他還有一個很厲害的編劇「高志森」。高志森的徒弟是谷德昭,曾為周星馳寫過像《食神》、《唐伯虎點秋香》等劇本,很厲害的一個人。

黃百鳴自己的名下也有電影公司,捧紅了像李麗珍、羅美薇、袁潔瑩等大批的影響。新藝城末期,「最佳拍檔」系列已經爛大街了,「開心鬼」系列潛力也不大。

在此狀況下,黃百鳴帶著高志森與嘉禾(許氏兄弟)合作了「喜事」系列的電影,比如:《合家歡》、《家有喜事》等。這些片子都是非常經典的,尤其是《合家歡》,以票房3125萬港元刷新紀錄,比《最佳拍檔2》還要高出很多。

現在他的名下有「東方電影公司」、「天馬電影公司」,依舊創作了很多經典,比如《葉問》系列、《反貪風暴》系列,都是天馬的作品。

泰迪.羅賓遜和石天算是堅持到最後的,只可惜兩人的才華不是很高,石天早期拍攝的一些作品,根本就是爛大街,無法挽救新藝城的衰敗。

新藝城末期之所以還能屹立不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靠著原本建立的人氣,還剩有周潤發與林嶺東二人。徐克走後,「最佳拍檔」系列便由林嶺東接手。

前期,靠著前幾部「最佳拍檔」的IP人氣,該系列的後續還算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後期就爛大街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監獄風雲》出現了,林嶺東與周潤發合作,打造了一種不一樣的題材電影,票房大賣、收穫頗豐。

不過,這樣的成績也沒有持續太久。新藝城結業後,林嶺東走了,周潤發被新藝城以低價「賣給」了永盛,算是給嘉禾造成了很大的印象,畢竟「賭神宇宙」可是很上座的,「兩周一成」有兩個都在永盛電影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巔峰新藝城不僅電影輝煌,旗下還有「新藝寶」唱片公司,像beyond、王靖雯(王菲)、張國榮等,都曾是它旗下的歌手。

可想而知,如果當年「金公主」能夠維持住新藝城的「七位人才」,那麼它所創造的成績絕對要比現在高,估計頂的上「永盛電影」+「寶麗金」組合。對於新藝城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呢?

相關焦點

  • 打的「邵氏+嘉禾」聯手的新藝城,為何只輝煌十年就落敗?
    說起港片時代,大家心中肯定都會想起這幾大電影公司:70年代的邵氏電影、80年代的新藝城電影以及90年代的嘉禾公司。邵氏兄弟新logo上世紀60年代,邵氏電影幹倒了電懋,成為香港影壇的無冕之王,正在邵氏將重心轉移到電視劇上時,結果嘉禾又異軍突起成為了一時之秀。
  • 邵氏1985年停產,新藝城輝煌了10年,為什麼嘉禾可以紅那麼久?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湧現出無數大大小小的電影公司,但稱得上巨頭的,大概也就邵氏、嘉禾、新藝城、永盛等少數幾家。這些電影巨頭公司中,邵氏1958年創立,卻在1985年就宣布停產;新藝城1980年橫空出世,卻只輝煌了10年;1987年才創立的永盛,雖然曾經巨星雲集,但只趕上香港電影輝煌的末班車。
  • 嘉禾、邵氏、新藝城那些香港電影公司,現在還存在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好萊塢動作大片還沒有在中國普及,於是成就了香港電影人永恆的輝煌,也成就了整整一代人的「錄像廳情結」,而當時的那些出名的香港電影公司:嘉禾、邵氏、等現在還存在嗎?3:新藝城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由麥嘉、黃百鳴、石天創辦於1980年9月,它隸屬於金公主娛樂有限公司,由一個地產財團「九龍建業」支持。新藝城是香港電影的一個傳奇,從1980到1990年,整整火了十年,鼎盛時期曾逼得勢如水火的老牌寡頭邵氏和嘉禾聯手對抗新藝城。
  • 1970到1999年,30年票房冠軍:嘉禾完勝邵氏和新藝城
    鄒文懷影響有多大,嘉禾電影公司有多厲害,我們今天用數據說話,盤點從1970年到1999年,這30年的香港電影票房冠軍,其中有14部出自嘉禾,新藝城5部,邵氏4部,永盛4部,然後思遠影業公司、羅維電影公司和星輝電影公司各佔一部,可以看出嘉禾完勝邵氏和新藝城。
  • 嘉禾影視的崛起與沒落,與邵氏抗衡十幾年,終被收購的連渣都沒剩
    而在這麼多的影片中,大部分都是由一個電影公司製作的,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嘉禾」。「Golden Harvest」這個畫面想必許多人都比較的熟悉,這是電影公司嘉禾獨有的標識。巔峰時期的嘉禾,是唯一一位能夠和邵氏電影相抗衡的存在,兩家的恩恩怨怨長達幾十年。奈何,最後嘉禾還是沒有逃過衰敗的結局,被收購的連渣都沒剩下。
  • 邵氏電影: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它錯過了多少黃金機會?
    在這幾十年裡,香港因為電影業的火爆,湧現出上百家電影公司,包括嘉禾、新藝城、德寶、永盛等等這樣的新老巨頭。那時候邵氏早已是香港影壇的巨頭,而且幾乎是唯一的巨頭,但它錯過了無數的黃金機會,而這些機會造就了嘉禾、新藝城等新巨頭的崛起。
  • 1989年是香港電影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從此新藝城衰落永盛崛起
    新藝城在80年代創立,然後迅速發展壯大,一度達到讓當年勢同水火的兩大巨大邵氏和嘉禾聯手對抗的局面。新藝城的成功,主要源於麥嘉、石天、黃百鳴加上之後加盟的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組成的七人創作小組的群策群力,共創輝煌。
  • 1985年,嘉禾、新藝城的票房爭霸,促成了甄子丹這部「舞打經典」
    嘉禾、邵氏成為了此時港片市場的兩大焦點。而李小龍、狄龍、姜大衛,也成為了此時港片銀幕之上,最具代表性的三位演員。70年代中後期,傳統的功夫片、武俠片雙雙出現頹勢,而許冠文憑藉喜劇,成龍、洪金寶憑藉功夫喜劇,快速在影壇崛起。嘉禾也因為洪金寶、成龍、許冠文三員大將的開疆擴土,在此時的港片票房市場之上,立於不敗之地。
  • 邵氏,嘉禾,香江爭霸往事
    天一的崛起分走了其他電影公司的蛋糕,於是,六家公司聯手排擠天一。無奈的邵氏兄弟,決定遠走南洋謀求發展。邵逸夫1952年,有一個18歲的女孩,叫夢娜,為了淘金夢,來到了新加坡夜總會登臺獻唱,初試啼聲,便已一鳴驚人。
  • 嘉禾電影公司的這段片頭,是多少小夥伴的童年陰影啊?快快來看
    看到這個片頭有木有勾起小夥伴們的童年記憶,也有可能是童年陰影,因為當時90年代傳入國內的嘉禾電影多為鬼片和殭屍片比較賣得動碟片(VCD,DVD),音像店都進了好多的這種類型的片子,而林正英是怎麼在我們這一代中火起來的
  • 邵氏宣布停產後的十年,周星馳一人撐起了邵氏這塊金字招牌
    《濟公》【邵氏宣布停產後的十年,周星馳一人撐起了邵氏這塊金字招牌】 1985年,香港演藝界最大的新聞是,邵氏電影宣布停產。由此引發的連鎖效應是,原先香港電影格局變成了嘉禾和新藝城的雙雄爭霸。因為這個時候他想往電影圈發展,不與邵氏無線續約,與無線的發展方向相左。可是,為什麼邵氏電影宣布停產,其後的30多年,仍然還陸續有電影推出?主要靠著周星馳的幾部經典電影,撐起了邵氏這塊金字招牌。
  • 嘉禾被賣了,邵氏也停產了,香港四大電影公司,今飄零的只剩兩家
    而這些公司中,嘉禾、邵氏、星輝、永盛這四家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爭霸諸侯,考驗更是堪比生死存亡,一旦衰落就很難東山再起。原本這四家都是香港有名的電影公司,如今他們又發展得如何?下面我們逐一介紹它們的現狀。李小龍之後又有成龍、洪金寶的崛起,這幾位影壇巨星的連續、穩定、強勢輸出,令嘉禾迅速成為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大公司之一。30年間嘉禾佳作不斷,從《唐山大兄》、《精武門》到《奇門遁甲》、《A計劃》、《跛豪》,再到《黃飛鴻》、《阮玲玉》、《甜蜜蜜》、《紅番區》,武俠、動作、黑幫、愛情悉數網羅,是港片輝煌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註腳。
  • 邵氏宣布停產,只有周星馳顧及舊情,苦撐起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
    那5年被周星馳撐起的邵氏電影,1985年邵氏電影宣布停產,因此香港電影格局變成了嘉禾與新藝城的雙雄爭霸,可能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邵氏電影已經宣布了停產,卻在其後的30年裡仍有電影陸陸續續的推出呢?其中靠著周星馳的幾部經典撐起了邵氏的這塊金字招牌。
  • 香港十大電影公司之一,港片最輝煌時期的實力代表
    新藝城是香港電影的一個傳奇,從1980到1990年,整整火了十年,鼎盛時期曾逼得勢如水火的老牌寡頭邵氏和嘉禾聯手對抗新藝城。比如1982年嘉禾的《奇門遁甲》和《八彩林亞珍》就破例同時安排在嘉禾與邵氏兩大院線公映,可惜票房仍不及新藝城的《最佳拍檔》和《難兄難弟》,並且吳宇森亦因執導的《八彩林亞珍》票房慘敗,而被嘉禾一怒之下與他解約,但新藝城馬上就將吳宇森拉攏過來了。
  • 嘉禾的不朽三十年,也是香港電影的輝煌三十年
    熟悉的是這個由四塊金磚堆砌而成的片頭LOGO,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個名字跟香港電影最輝煌的三十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01嘉禾抹不去的邵氏影子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新聞系的鄒文懷來到香港,做了一段記者工作後,於1957年加入邵氏兄弟擔任宣傳經理,由於在任職期間的優異表現,鄒文懷很快就得到了邵逸夫的器重,並參與了多個邵氏重要電影的拍攝工作。
  • 李小龍的伯樂,嘉禾創始人鄒文懷去世,培養了成龍洪金寶李連杰
    嘉禾公司創始人鄒文懷於今日去世,中國電影又痛失一代影壇大佬。鄒老先生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1971年,他離開邵氏創業嘉禾,用高薪聘請了剛在美國嶄露頭角的李小龍。隨後,由鄒文懷出品,李小龍主演的《唐山大兄》創下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
  • 邵氏、嘉禾唯一合拍電影,32年前洪金寶這次大膽嘗試,今難再複製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皮皮電影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1970年,脫離邵氏的鄒文懷、何冠昌和梁風三人共同創建了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自此之後,嘉禾和邵氏作為香港電影市場兩大霸主,在相愛相殺中度過了整個輝煌時期。不過如果皮哥告訴你這勢成水火的兩家龍頭公司,在80年代也曾經合作過,你肯定不會相信。
  • 2001年,成龍這部電影巨虧1.3億,讓嘉禾開始從輝煌走向沒落
    面對邵氏公司和嘉禾影視同時拋來的橄欖枝,成龍最終選擇了報價較低的嘉禾,原因是嘉禾給了他更大的獨立製片權,這是當時的成龍所需要的。後來成龍與嘉禾合作,推出了《師弟出馬》以及《龍少爺》等經典作品,成龍也因此名聲大噪,90年代與周星馳、周潤發在票房上三分天下,人稱「成周爭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