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好萊塢動作大片還沒有在中國普及,於是成就了香港電影人永恆的輝煌,也成就了整整一代人的「錄像廳情結」,而當時的那些出名的香港電影公司:嘉禾、邵氏、等現在還存在嗎?
1:嘉禾公司
嘉禾公司於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和梁風共同創建,並於1994 年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是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發行公司之一,一手栽培出李小龍、成龍、張曼玉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巨星,製作超過600部電影。
《鬼馬雙星》
嘉禾全盛期的電影甚至突破了東南亞的範疇,行銷至東北亞的日韓。成龍在八十年代成為了日本最流行的偶像。九十年代《紅番區》《警察故事4:簡單任務》等片打入了北美主流市場。更驚人的是,嘉禾行銷非華人市場的電影並不局限於動作片。最具香港本土色彩的許冠文喜劇片《鬼馬雙星》《半斤八兩》在日本都能大賣,可見鄒文懷、何冠昌當年非凡的商業運作實力。這是保守的邵氏集團遠遠無法達到的空前成就。
2:邵氏電影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在華語電影史上,香港邵氏電影邵可以說是亞洲電影的一面旗幟,引領了香港電影的一個時代。邵氏電影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依靠黃梅調、古裝、武俠三大片種奠定了當年其在華語電影市場的江湖地位。
公司為電視熒幕貢獻了一大批精彩的電影作品,隨之就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電影男星。如狄龍、姜大衛、嶽華、爾冬陞等等!都是當時叱吒風雲、炙手可熱的銀幕英雄。
邵氏導演眾多,但公認的最有成就的四大導演是以黃梅調和風月片見長的李翰祥,以硬派武俠片見長的胡金銓和張徹,以奇情武俠片見長的楚原。四人在邵氏公司的成就不僅是拍出了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更主要是代表和引導了電影發展的潮流。
內地影迷也有幸,除了在90年代錄像廳時期能接觸少量的邵氏電影外,2000年後天映公司將幾百部電影拷貝作數碼化處理,我們才有緣欣賞更多的邵氏佳片。可惜於2011年11月28日結束了邵氏公司!
3:新藝城
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由麥嘉、黃百鳴、石天創辦於1980年9月,它隸屬於金公主娛樂有限公司,由一個地產財團「九龍建業」支持。
新藝城是香港電影的一個傳奇,從1980到1990年,整整火了十年,鼎盛時期曾逼得勢如水火的老牌寡頭邵氏和嘉禾聯手對抗新藝城。比如1982年嘉禾的《奇門遁甲》和《八彩林亞珍》就破例同時安排在嘉禾與邵氏兩大院線公映,可惜票房仍不及新藝城的《最佳拍檔》和《難兄難弟》,並且吳宇森亦因執導的《八彩林亞珍》票房慘敗,而被嘉禾一怒之下與他解約,但新藝城馬上就將吳宇森拉攏過來了。
新藝城能夠與嘉禾對抗,靠的是麥嘉、石天、黃百鳴、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徐克七人小組的集體創作模式以及旗下金公主院線的配合。香港電影特有的「度橋」模式,被新藝城發揮之極限。在整個八十年代,新藝城以《最佳拍檔》系列、《開心鬼》系列、林嶺東《風雲》系列、吳宇森《英雄本色》系列、程曉東《倩女幽魂》系列一次又一次的頑強阻擊嘉禾的攻勢。
80年代後期,新藝城三巨頭各自為戰,麥嘉重用林嶺東,拍起「風雲」系列,暴力寫實片的大賣。黃百鳴搞起家庭賀歲喜劇,也是大受歡迎。惟有石天,自己搞了個創作小組,拍起《八寶奇兵》等片皆遭慘敗,於是萌生退意,至90年代初期,「新藝城」終於解體。
4:德寶
我們大多數人對嘉禾、邵氏自然是耳熟能詳,對十年神話新藝城更是心馳神往,偏偏對德寶電影知之甚少。
1984年,德寶電影公司是珠寶商潘廸生與文化人岑建勳、洪寶金一起創立。其作品顯示出迥異於嘉禾、新藝城的火爆癲狂風格。德寶是靠楊紫瓊的《皇家師姐》撐起局面,之後是五福星系列衍生品《神勇雙響炮》系列。
憑藉英雄片爆紅的周潤發為德寶拍了一系列文藝片《等待黎明》《夢中人》《地下情》《癲佬正傳》《秋天的童話》。冼杞然的《三人世界》系列則顯出清新脫俗的中產風格。高志森的《富貴逼人》系列是德寶後期的票房黑馬。
雖然在80年代,幾大電影公司鬥得熱火朝天、不勝精彩,但歸根到底也只是商業上的競爭和藝術上的博弈,幾位電影大亨私下交情都非常要好。
2016年,洪金寶成立電影工作室,新藝城的麥嘉和石天、德寶的岑建勳、威禾的成龍都來為大哥大撐場。一眾老友歡聚一堂,仿佛在笑說著當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