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吉場鎮大球蓋菇壩區
今年以來,七星關區以500畝以上壩區為突破口,聚焦重點產業和優勢品種,加快形成「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的產業結構調整格局。經過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和夏秋決戰,如今,七星關區500畝以上壩區瓜香菜綠美如畫,千畝良田喜豐收的願景逐步成為現實。
找準產業 拓寬「生財路」
產業興,百姓富。實施農村產業革命,就是要找準產業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實現農業增收,百姓致富。
為了讓蔬菜、辣椒、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落地生金,七星關區各級各部門同心協力,選準產業路子,做好後勤保障。
站在碧海街道西衝社區山坡上放眼望去,千畝刺梨生機盎然,簇簇刺梨樹隨風搖曳。
「西衝變了!」從幾年前種苞谷、洋芋的荒地到刺梨滿園,村民羅國亮最直觀的感受是,錢袋鼓了,生活變了。
曾經,羅國亮和村裡的大部分村民一樣,守著上千畝良田,卻難以致富。
「換個思路,種點其它管錢的試試。」西衝社區副支書吳長鈺回憶,2013年,西衝社區選擇管護簡單的刺梨產業,規劃種植1700畝刺梨。2016年,刺梨初見成效。
「刺梨成熟後,社區合作社按照每斤1.7元的價格向農戶收購,再轉售給欣揚農業、金黔果等刺梨深加工企業。」吳長鈺說,自2017年起,刺梨年產量近400噸,群眾收入達100多萬元,實現了「戶戶有產業,人人能增收」目標,西衝社區成功摘掉「空殼村」帽子。
據統計,七星關區500畝以上壩區9個,總面積12692畝,涉及8個鄉鎮。為全面推動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該區不僅成立500畝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還制定出臺一系列實施方案,從產值獎補、基礎設施建設獎補、配套支持政策三方面,保障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順利開展。
技術服務 產值大幅躍升
產業選準了,「種好」是關鍵。
「鋪設底料的時候要注意間距,別壓緊,高20釐米,不能超過30釐米……」10月份以來,鴨池鎮巖頭社區的蔬菜大棚內人頭攢動,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2017年,鴨池鎮在巖頭社區和河壩社區打造了蔬菜種植示範基地和香菇種植基地,種植聖女果、西紅柿、香菇等經濟作物。
面對眾多「門外漢」,鴨池鎮加大了技術服務力度,市、區的農業專家活躍在田間地頭,為群眾打下「強心劑」。
「以前,我們不懂技術,隨便種點菜,一年也就收一季,現在有了專家指導,產量高了,效益也好了。」基地負責人夏長春介紹,基地由畢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和銷售,降低了貧困群眾的「進入門檻」,消除了群眾的後顧之憂。基地採取一年二至三季的高效栽培模式,推行多種蔬菜和水果套種,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畝產值從最初1000元提高到如今最高的1萬元。
甜甜瓜果香,紅紅產業路。技術服務不僅讓大棚產值大幅提升,還拉動了鴨池鎮集體經濟增長,為群眾鋪就一條如霞似錦的小康路。
為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種植質量,七星關區積極組織農技幹部全力服務壩區建設,每個壩區明確2至3名農技人員,確保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通過幹部深入田間地塊、親自示範指導,提高壩區農業產業的種植管護水平。
此外,每個壩區歸屬的農業服務中心明確工作重心,確保農技人員的主要精力用於壩區建設,實現區、鄉(鎮)兩級人員及時聯動,壩區技術服務有序進行。
利益聯結 農戶抱團發展
「以前各種各的,現在有黨支部帶頭,大家都擰成了一股繩。」在小吉場鎮德勝村蔬菜基地,村民正在採收大球蓋菇。
2017年,小吉場鎮在恆大集團的幫扶下,在德勝村修建了1643棟蔬菜大棚,並引進畢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組織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展生產。
「現在,合作社和公司在前面帶頭,我們只管跟著種,每年土地流轉費和工資收入有2萬多元。」說起這份工作,王昭秀喜上眉梢。她是村裡的貧困戶,丈夫去世後,大兒子又癱瘓在床,家裡的生活重擔都由她獨自承擔,在村幹部的介紹下,她來到基地務工,日子比以前寬裕多了。
像王昭秀一樣,吸納到基地務工的村民還有150多人。合作社和龍頭公司帶動,讓農戶嘗到了甜頭。
據了解,去年以來,小吉場鎮引進多家公司參與農業基地建設,通過村黨支部、農技人員和科技幹部領辦等方式,爭取百企幫百村資金投入,在全鎮成立村級合作社26個,鎮級脫貧攻堅合作社1個,並開辦蔬菜種植等農業技能培訓班,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化「單打獨鬥」為「合力攻堅」。在村級合作社建立黨支部的基礎上,使村級黨組織主體、幹部群眾主力、社會企業參與推進產業革命的合力更強,使產業得到更好發展。
如今,在七星關區,憑藉「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越來越多群眾甩掉了「貧困帽」,踏上了小康路。
產銷對接 「黔貨出山」勢頭旺
產銷對接,是農村產業革命成敗的關鍵一環。
「以前我們都是種來自己吃,沒想到,現在還能賣到省外。」長春堡鎮蔡官村村民羅光秀一邊說,一邊打包聖女果,這些小果子將運往山東省壽光市濰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然後再統一運往各地。
「我們採取的是訂單種植。」壽光市濰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學良介紹,今年3月份,公司和長春堡鎮、對坡鎮、阿市鄉等6個鄉鎮達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聯合體模式。這種「產、供、銷」一體化的蔬菜產業精準扶貧模式,解決了貧困戶不知道「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賣給誰」的根本性問題,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這裡每天都有350件雞蛋運往廣州各大超市,由於品質好,價格實惠,我們的雞蛋供不應求。」在撒拉溪鎮興聯牧業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忙著將雞蛋裝箱。
「以前把雞蛋賣到廣州,要先通過貴州的經銷商,再轉給廣州的經銷商,最後才能進入當地超市,流通環節過多,導致了交易費用過高,產品競爭力不強。」興聯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永建說,現在通過政府對接,實現了農超直供,不僅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還提高了收益。
「黔山遍地皆好貨,只待通渠運出山。」產銷對接,讓七星關區農業發展如虎添翼。
為推動農產品在對口幫扶城市展銷,七星關區建立了區、鎮、村三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產銷調度機制,在省外建立貴州綠色農產品直供直銷通道,實施農校、農超、農醫等對接。搭建全省冷鏈體系運營管理數據平臺,實現貨、車、庫有機銜接,使銷售渠道更通暢。
責任編輯: 胡秀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