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關區 壩區產業發展旺 群眾致富後勁足

2020-12-23 畢節試驗區網

小吉場鎮大球蓋菇壩區 

今年以來,七星關區以500畝以上壩區為突破口,聚焦重點產業和優勢品種,加快形成「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的產業結構調整格局。經過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和夏秋決戰,如今,七星關區500畝以上壩區瓜香菜綠美如畫,千畝良田喜豐收的願景逐步成為現實。

找準產業   拓寬「生財路」

產業興,百姓富。實施農村產業革命,就是要找準產業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實現農業增收,百姓致富。

為了讓蔬菜、辣椒、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落地生金,七星關區各級各部門同心協力,選準產業路子,做好後勤保障。

站在碧海街道西衝社區山坡上放眼望去,千畝刺梨生機盎然,簇簇刺梨樹隨風搖曳。

「西衝變了!」從幾年前種苞谷、洋芋的荒地到刺梨滿園,村民羅國亮最直觀的感受是,錢袋鼓了,生活變了。

曾經,羅國亮和村裡的大部分村民一樣,守著上千畝良田,卻難以致富。

「換個思路,種點其它管錢的試試。」西衝社區副支書吳長鈺回憶,2013年,西衝社區選擇管護簡單的刺梨產業,規劃種植1700畝刺梨。2016年,刺梨初見成效。

「刺梨成熟後,社區合作社按照每斤1.7元的價格向農戶收購,再轉售給欣揚農業、金黔果等刺梨深加工企業。」吳長鈺說,自2017年起,刺梨年產量近400噸,群眾收入達100多萬元,實現了「戶戶有產業,人人能增收」目標,西衝社區成功摘掉「空殼村」帽子。

據統計,七星關區500畝以上壩區9個,總面積12692畝,涉及8個鄉鎮。為全面推動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該區不僅成立500畝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還制定出臺一系列實施方案,從產值獎補、基礎設施建設獎補、配套支持政策三方面,保障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順利開展。

技術服務   產值大幅躍升

產業選準了,「種好」是關鍵。

「鋪設底料的時候要注意間距,別壓緊,高20釐米,不能超過30釐米……」10月份以來,鴨池鎮巖頭社區的蔬菜大棚內人頭攢動,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2017年,鴨池鎮在巖頭社區和河壩社區打造了蔬菜種植示範基地和香菇種植基地,種植聖女果、西紅柿、香菇等經濟作物。

面對眾多「門外漢」,鴨池鎮加大了技術服務力度,市、區的農業專家活躍在田間地頭,為群眾打下「強心劑」。

「以前,我們不懂技術,隨便種點菜,一年也就收一季,現在有了專家指導,產量高了,效益也好了。」基地負責人夏長春介紹,基地由畢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和銷售,降低了貧困群眾的「進入門檻」,消除了群眾的後顧之憂。基地採取一年二至三季的高效栽培模式,推行多種蔬菜和水果套種,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畝產值從最初1000元提高到如今最高的1萬元。

甜甜瓜果香,紅紅產業路。技術服務不僅讓大棚產值大幅提升,還拉動了鴨池鎮集體經濟增長,為群眾鋪就一條如霞似錦的小康路。

為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種植質量,七星關區積極組織農技幹部全力服務壩區建設,每個壩區明確2至3名農技人員,確保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通過幹部深入田間地塊、親自示範指導,提高壩區農業產業的種植管護水平。

此外,每個壩區歸屬的農業服務中心明確工作重心,確保農技人員的主要精力用於壩區建設,實現區、鄉(鎮)兩級人員及時聯動,壩區技術服務有序進行。

利益聯結   農戶抱團發展

「以前各種各的,現在有黨支部帶頭,大家都擰成了一股繩。」在小吉場鎮德勝村蔬菜基地,村民正在採收大球蓋菇。

2017年,小吉場鎮在恆大集團的幫扶下,在德勝村修建了1643棟蔬菜大棚,並引進畢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組織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展生產。

「現在,合作社和公司在前面帶頭,我們只管跟著種,每年土地流轉費和工資收入有2萬多元。」說起這份工作,王昭秀喜上眉梢。她是村裡的貧困戶,丈夫去世後,大兒子又癱瘓在床,家裡的生活重擔都由她獨自承擔,在村幹部的介紹下,她來到基地務工,日子比以前寬裕多了。

像王昭秀一樣,吸納到基地務工的村民還有150多人。合作社和龍頭公司帶動,讓農戶嘗到了甜頭。

據了解,去年以來,小吉場鎮引進多家公司參與農業基地建設,通過村黨支部、農技人員和科技幹部領辦等方式,爭取百企幫百村資金投入,在全鎮成立村級合作社26個,鎮級脫貧攻堅合作社1個,並開辦蔬菜種植等農業技能培訓班,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化「單打獨鬥」為「合力攻堅」。在村級合作社建立黨支部的基礎上,使村級黨組織主體、幹部群眾主力、社會企業參與推進產業革命的合力更強,使產業得到更好發展。

如今,在七星關區,憑藉「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越來越多群眾甩掉了「貧困帽」,踏上了小康路。

產銷對接   「黔貨出山」勢頭旺

產銷對接,是農村產業革命成敗的關鍵一環。

「以前我們都是種來自己吃,沒想到,現在還能賣到省外。」長春堡鎮蔡官村村民羅光秀一邊說,一邊打包聖女果,這些小果子將運往山東省壽光市濰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然後再統一運往各地。

「我們採取的是訂單種植。」壽光市濰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學良介紹,今年3月份,公司和長春堡鎮、對坡鎮、阿市鄉等6個鄉鎮達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聯合體模式。這種「產、供、銷」一體化的蔬菜產業精準扶貧模式,解決了貧困戶不知道「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賣給誰」的根本性問題,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這裡每天都有350件雞蛋運往廣州各大超市,由於品質好,價格實惠,我們的雞蛋供不應求。」在撒拉溪鎮興聯牧業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忙著將雞蛋裝箱。

「以前把雞蛋賣到廣州,要先通過貴州的經銷商,再轉給廣州的經銷商,最後才能進入當地超市,流通環節過多,導致了交易費用過高,產品競爭力不強。」興聯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永建說,現在通過政府對接,實現了農超直供,不僅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還提高了收益。

「黔山遍地皆好貨,只待通渠運出山。」產銷對接,讓七星關區農業發展如虎添翼。

為推動農產品在對口幫扶城市展銷,七星關區建立了區、鎮、村三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產銷調度機制,在省外建立貴州綠色農產品直供直銷通道,實施農校、農超、農醫等對接。搭建全省冷鏈體系運營管理數據平臺,實現貨、車、庫有機銜接,使銷售渠道更通暢。

責任編輯: 胡秀娥

相關焦點

  • 畢節七星關區:發展特色蔬菜產業 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近日,在畢節七星關區朱昌鎮青槓村,一片片綠油油的菜地閃耀著豐收的喜悅,菜農們正抓緊搶收、裝袋和運輸蔬菜,以滿足春節市場供應。 收割整理蔬菜 文杰 攝 在七星關區,和種植戶羅忠發一樣享受著「短、平、快」高山冷涼蔬菜產業帶來福澤的群眾還有很多,有的從普通種植戶變成了種植大戶
  • 荒壩變沃野平地生「金」葉——七星關區對坡鎮900餘個大棚高效運行...
    社區支書謝德敏的一席話,道出了恆大集團援建大棚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全區茶葉產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群眾收入,助力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七星關區將新增茶園30萬畝——在七星關區「532」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規劃中,茶產業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 七星關區層臺鎮:小西瓜甜了「群眾心」
    近日,走進七星關區層臺鎮五裡橋村麻塘河組的西瓜種植基地,瓜農們正開心地忙碌著,摘瓜、搬運、裝車......到處呈現出一派豐收繁忙的景象。今年來,在層臺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五裡橋村充分發揮合作社在脫貧攻堅中的「加速器」作用,流轉土地200餘畝,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摸索西瓜種植技術,培養西瓜種植能手,致力於做大做強西瓜產業文章。產業發展惠村民,家門口就業鞏固脫貧成效。
  • 創新驅動發展 引領美好未來——七星關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近年來,七星關區不斷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為實現科技強區目標營造良好環境、提供制度保障,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健全創新機制增強創新動力為提高社會企業、人員創新創業的參與積極性,七星關區嚴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關於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等有關文件精神,並以此為背景相繼出臺了《畢節市七星關區激勵創業創新工作方案》《畢節市七星關區人民政府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實施方案
  • 黔西南馬家屯壩區:茉莉香葡萄「串」起群眾致富路
    黔西南馬家屯壩區:茉莉香葡萄「串」起群眾致富路 發布時間:2020-07-13 11:37:02      來源:黔西南日報   時下,正是葡萄成熟上市的季節
  • 七星關區放珠鎮播樂溝村:刺梨產業託起群眾致富夢
    初秋,站在七星關區放珠鎮播樂溝村刺梨種植基地裡,看著成片的刺梨樹苗長勢良好,村支書羅中華顯得很高興,他介紹,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村裡已完成2700餘畝刺梨種植。然而,回首過去,羅中華卻充滿感慨。過去,播樂溝村的情況與七星關區很多村類似,村民找不到適合發展的產業,只能種玉米、馬鈴薯等傳統農作物,無法給家庭帶來太多經濟效益,為了生計,大多數村民作出了外出務工的選擇。隨著青壯年大量外出,播樂溝村便遇到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村裡的勞動力逐漸變得薄弱,進而部分土地也相繼被迫丟荒。可是,儘管如此,也很少有村民去改變。「其實,我也曉得種苞谷賺不了錢,但是沒辦法。」
  • 七星關區掛牌督戰全力衝刺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精準...
    在希望的田野上,七星關區堅持把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落地落實,以「532」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和生態畜牧業「211」工程為引領,產業革命風馳電掣,「六個轉變」高歌猛進。七星關區立足產業化、商品化、特色化,圍繞「532」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堅持「一鄉一品」「一村一特」,由2名區委常委和1名分管副區長分別領銜推進刺梨、茶葉、蔬菜三大主導產業的發展。
  • 七星關區清水鋪鎮:全力保障蔬菜產業發展
    2月12日,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民族村40餘名村民正在田間地頭忙著起壟打坑,在經果林下種植蓮花白。「老鄉們,千萬要記住剛剛說的翻犁土地、起隆、施底肥、株距行距各方面相關注意事項,加油打好基礎,就等豐收了!」在間地頭進行蔬菜技術指導的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反覆強調。
  • 七星關經開區:優化招商環境 積蓄髮展新動能
    近年來,七星關區經開區以建設「百億級園區」為目標,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持續優化政務服務,聚焦招大引強選優,促進了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園區建設實現新提升,項目落地呈現新局面,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 開陽縣:推動壩區產業發展 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
    今年以來,開陽縣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抓好低效作物調減替代種植面積,以壩區產業為重點,發展短、平、快的產業項目,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持續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推動壩區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加快將壩區培育成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帶動更多農民群眾增收致富,保障供應市民的「菜籃子」。
  • 七星關區:又到一年春耕時 防疫生產兩不誤
    七星關區在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搶抓農時、搶抓春耕,做到疫情防控與春耕備耕工作「兩手抓、兩不誤」。走進八寨鎮勞動社區老鷹巖組刺梨種植基地,三十多個村民分散到各個地塊,緊抓農時進行平土整地、測距起壟、栽種覆膜,呈現一派繁忙的景象。與往年的春耕場景不同的是,今年村民們戴上了口罩。
  • 七星關區小吉場鎮:3000畝中藥材精準「治」貧
    早春三月,乍暖還寒,清冷的山風夾雜著絲絲細雨吹過七星關區小吉場鎮永興村壩區。永興河畔,鵝黃柳絮隨風舞動。柳樹下,300餘名群眾正在開廂、種植中藥材。海子壩組村民陳琳不停地揮舞著鋤頭開廂。「今天早上公司發工資,我才來幾天,領得幾百塊錢。
  • 咬緊牙關再發力 堅決奪取最後勝利——七星關區堅決高質量打贏脫貧...
    橙滿園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在省農科院下派農技人員許猛義的幫助下,橙滿園開始發展柑橘種植,通過引水下山的方式,讓數千畝荒地變為了「金燦燦」的果園,成為了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的成功典範。產業就業並行 穩定脫貧成效七星關區總人口170萬,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4.7855萬戶21.086萬人。
  • 貴州省水產研究所所長李正友到七星關區對坡鎮指導水產養殖
    11月10日,省水產研究所所長、省特色水產產業技術體系疾病防控功能實驗室主任李正友,在畢節市水產站站長、市科技特派員詹會祥等的陪同下到七星關區對坡鎮、田壩橋鎮指導水產養殖發展接著到七星關區凱聖冷水魚發展中心魚塘處,在該養殖戶的帶領下,李所長一行實地察看了魚塘的養殖情況等,發現池塘的魚所剩無幾。在察看過程中,養殖場負責人等對魚塘的現狀和下一步發展作了介紹:今年魚塘養殖鱘魚和裂腹魚,近段時間以售賣了大部分,剩下部分鱘魚。
  • 張家寨社區:脫貧三連招,致富後勁足
    農曆大雪過後,七星關寒意漸濃。記者驅車前往碧海街道張家寨社區,剛到村委會駐地辦公室就聽見社區幹部正七嘴八舌地討論社區下一步發展,氣氛十分熱烈。「前幾年哪裡有這麼多話哦,一個產業都沒得還談哪樣產業發展。」社區支書丁學明拉著記者說。
  • 七星關區阿市鄉:「訂單銷售」助力農業健康發展
    時下,走進七星關區阿市鄉,村民們在田間地頭移栽辣椒的忙碌身影隨處可見。在阿市鄉木拉村,村黨支部書記雷寰、駐村第一書記吳道元正帶領村「兩委」幹部和駐村工作隊與村民在辣椒種植基地裡忙活。阿市鄉林業站站長金永福介紹,為有效盤活大棚資源,該基地主動與阿市林民園林綠化專業合作社開展合作,將大棚基地發展為育苗基地。「目前,我們150多個大棚均在培育辣椒苗,不僅滿足了阿市鄉辣椒種植需求,還為遵義、威寧、大方等地的種植大戶提供辣椒苗。」金永福說。產業發展易,市場銷售難。
  • 金沙縣嵐頭鎮:依託壩區優勢 大力發展蔬菜產業
    嵐頭鎮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精準定位,精準發力,將轄區土地資源整合,依託3000畝的高果壩區,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高果壩區核心區的種植面積有1000餘畝,其中辣椒種植600餘畝,還種植了青筍、苦瓜、花菜等。
  • 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態水養承載著綠色致富夢想
    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態水養承載著綠色致富夢想2014-08-29 14:1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七星關區文明辦        瀏覽量: 3399 次 我要評論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七星關區田壩鎮盤挪河村的村民楊進海來說,無論身處何方,家鄉的盤挪河始終流淌在內心深處
  • 七星關區田壩橋鎮高橋村:強支部、搭載體、做產業、享紅利 多舉措...
    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壩橋鎮高橋村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通過「強支部、搭載體、做產業、享紅利」等方式帶領群眾不等不靠、發展產業促增收。2019年底,該村已摘掉了貧困帽子,目前正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實現由「空殼村」向「富裕村」的轉變。
  • 思南:特色產業富民 壩區土地生金
    走進思南各壩區,無論是種植大棚,還是連片產業基地,春耕備耕的滾滾熱潮灑滿著田野和山崗,農業產業春意盎然。近年來,思南縣踐行「五步工作法」,緊扣「八要素」,聚焦19個500畝以上重點壩區主導產業,精細化、特色化、智能化、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調整產業結構,撬動壩區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使勁出力誓奪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