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樂道:人生信仰的至高境界

2020-12-22 獨步所到

孔子認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樣的人生才最有價值,但是,沒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難以做到,「堯舜其猶病諸」(《雍也》)。因此,孔子把人生目標定位於「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兩個層次,如果不能「博施濟眾」「安百姓」,至少要能「安人」,即若不能「安多」也要「安少」,做一個有益於人的人。

「修己」,一方面,要修己之德,「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另一方面,要修己之能,「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裡仁》)。「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繫辭下》)德才兼備,待賈而沽,以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罕》)

一個人要立身社會,無才不能立,無德也不能立。才須學也,故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德須自養,所以孔子「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

人之德,不一端,「恭、寬、信、敏、惠」(《陽貨》)「孝」「悌」「忠」「恕」「讓」「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美德。人可以「好德」「好色」「好義」「好利」,有多種選擇。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就會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在孔子看來,「安貧樂道」是人生信仰的最高境界。

「道」者,路也,人所遵行者也。人路宜寬,宜正,宜直。公乃直,乃正,乃寬,私則曲,則斜,則狹。「樂道」者,樂公道也。公道,正義也,真理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之謂器。」(《周易·繫辭上》)把自己的一生獻給正義,獻給真理,以此為樂,就是「樂道」。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

「君子謀道不謀食。」(《衛靈公》)「志於道」,以此為樂,朝聞而夕死,無憾矣,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一種追求,而是一種堅定的信仰。這種信仰絕不是「何不瀟灑走一回」「過把癮就死」「我是流氓我怕誰」的空虛,也不是「妹妹你坐船頭,哥哥我岸上走」「真真情情愛不夠」的狹隘,而是一種魂牽夢繞的追隨。這種追隨,根於對人類的大愛,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精神。

「樂道」者必能「安貧」。孔子所謂「貧而樂」者,樂道也,非樂貧也,貧而不能改其所樂也。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恥惡衣惡食」,此心不能「安貧」。不能「安貧」,非真「志道」。真「志道」者不追求生活的安逸,「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道既不同,「未足與議也」。

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

「安貧」不是追求清貧,拒絕富有,只是「貧而無怨」,不以「貧」為意而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不羞執鞭,是亦求富。「富而可求」則「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什麼叫「可」?就是應該,就是合理,合於「道」。所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裡仁》)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苦與樂,都是一種心境,自以為苦則苦,自以為樂則樂。「疏食飲水,曲肱而枕」,清貧之極,別人可能以為苦,而孔子以為「樂亦在其中矣」。孔子為什麼會覺得「樂亦在其中矣」呢?因為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於浮雲」的心境。這種心境,源於人生價值觀,非常人所能到。在孔子的許多弟子中,只有顏淵等少數幾人可抵此境,所以孔子經常誇獎。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朱熹《論語集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故夫子再言『賢哉回也』以深嘆之。程子曰:『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故夫子稱其賢。』又曰:『簞瓢陋巷非可樂,蓋自有其樂爾。其字當玩味,自有深意。』又曰:『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愚按:程子之言,引而不發,蓋欲學者深思而自得之。」

李澤厚先生說:「宋明理學常以『顏子何好所學論』,來描述這一要旨:這『好』當然並非以貧困為樂,而是貧困等等不能改損他的這種心理境界。儒學之不以貧困本身有何可樂,這與某些宗教頗不相同。後者認為貧困、受難、痛苦體現上帝意旨,因以身受之而樂,從而去刻意尋求苦難,虐待自身,以此來獲得拯救和超升。儒學無此,其最高境界即這種『天人合一』的神秘快樂。」

「樂」是一種心理狀態,是精神活動,是人的欲望得到滿足以後所產生的快感。孔子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怨」是願望受挫、遭受抑制而產生了焦慮、不安、煩躁、痛苦以後的一種情緒發洩。「求」就是「願望」,「求仁而得仁」,「願望」得到滿足、實現,故無怨。換言之就是「樂」。

「怨」抑或「樂」與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顏淵好學,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無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又說:「回也,非助於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先進》)「無所不說(悅)」,好之也;「足以發」,創造也。「好之」是一種由共鳴而產生的認同感;「創造」是會心、頓悟而後的貢獻。「好之」是審美的滿足;「創造」是價值實現的滿足。滿足就是體驗快樂,是一種愉悅的心理狀態。

在顏淵那裡,人生的價值就是創造的價值,換句話說,有創造才有價值,沒創造就沒價值。這種價值實現的精神快樂遠遠高於其他感官快樂的人生追求,使他進入了超乎尋常的人生境界。

相關焦點

  • 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人生哲理#大千世界,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的疑問。很多人進入人生的後半階段,仍然渾渾噩噩地過著自己的生活;而有些人則在樂此不疲地追求著人生的境界。《人間詞話》有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 菜根譚: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返璞歸真
    菜根譚: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真正厲害的人,都有一種自我淨化功能,他會不斷完善自我,正所謂說「人生即是修行」。古代的陶淵明就用自己一生的經歷,詮釋了淡泊寧靜的人生至高境界。當陶淵明厭倦了塵世浮華之後,離開仕途生涯,隱居在東南山下,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錢鍾書學富五車,閉門謝客,靜心於書齋之中,潛心鑽研,著書立說,並且留下了曠世名篇。
  • 從武俠小說裡看人生三重境界,掃地僧是至高的境界,你在第幾層?
    今天我們就從裡面來聊一聊人生的三重境界。1、人生的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一重境界就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境界,天下熙熙皆為利往,所有在這一重境界裡的人看到的都是功名利祿。2、人生的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這一重境界就有點超然物外了,這一重境界的人內心都非常強大,他們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他們的眼裡不再是金錢名譽和地位了,他們的視野具有一定的穿透性。
  • 印度人是真的很幸福,還是「安貧樂道」?
    除此以外,印度宗教文化非常發達,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印度人信仰印度教,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性宗教,所以多數印度人其實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並不高,他們基本上沒有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貧窮。記得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對話很有意思,孔子的學生問孔子:請問老師,」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
  • 來自詩佛王維的四首五言詩,每一首皆是經典,寫出人生的至高境界
    而今天這裡詩巷要跟大家分享王維其他四首極其有名的五言詩,每一首都很經典,寫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酬張少府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青少年時期的王維曾懷有偉大抱負,希望在官場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奈何世局太深仕途坎坷,最終一事無成,故而詩人也只好以「惟好靜」來自我安慰。「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二句是對具體隱居生活的描寫,悠閒之情寄托在優美之景中。
  • 蘇軾落魄時寫的《豬肉頌》:吃的是豬肉,品的卻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樂觀的人分兩種:一種沒體會過人世辛酸,所以不知什麼是苦,這種人就像溫室裡的花朵,有一天他們走出花室時,樂觀就會被現實擊敗;還有一種是體會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卻仍然保有心中的那一份樂觀,這種人是真正的強者。很顯然,蘇軾是後者。
  • 佛教: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氣場;充滿樂觀氣息安貧樂道的人,好運便會與之相伴;充滿悲觀思維憤世嫉俗的人,黴運很難不與之相隨。所以,一切的發生都是自己內心的映照。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懷善念,行善舉,必得福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做個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修菩提心,做好人,說好話,行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一念之慈,萬物皆善;一心之慈,萬物皆慶。心懷慈悲,是度人也是度己。
  • 人生至高境界,原是內心那份淡然從容
    人生的至高境界,莫過於走過千山萬水,閱盡世間繁華,仍能靜心感受生命中那份平淡的美好,於「大道至簡」處,領略人間最真最美的味道,原是「清歡」。清歡,是一個人獨處時的怡然自得人活在世,我們總難免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為了能夠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不得不穿梭於各個不同的群體。
  • 困境,莫忘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就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理想精神。走進詩豪劉禹錫的陋室,我們就可以發現「安貧樂道」的精神在它身上淋漓盡致的體現。你可以任自己的思緒縱馬馳騁,踏著溼漉漉的青苔,走進幽靜的林蔭小道,走進一個無「汙染」的大自然裡,悠閒地撫弄素琴,還有野鶴夜聽經。可以以琴書會友,當然更沒有世俗嘈雜的聲音擾亂自己的聽覺,閒雲野鶴般的生活更讓人返璞歸真。
  • 當你心煩意亂時,不妨讀讀這3首詩,人生的至高境界是心靜
    有人說,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理解,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大千世界,光怪陸離,紛紛擾擾,每個人都需要有個地方來安放我們的靈魂。可以是一座安靜的宅院,可以是一條寂靜的小路,也可以是一本經典的書籍,一首意境滿滿的古詩。當你心煩意亂時,不妨讀讀這3首詩,人生的至高境界是心靜。
  • 王安石的這首梅花詩,每一句都是抄襲的,卻道出人生至高境界
    「王荊公集句最長」、「集句近世往往有之,惟王荊公得此三昧」……今天要講的這首詩便是王安石晚年所作的集句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哲理,令人叫絕。此時的王安石,放下了種種執念,並不是說他變得膽怯,而是已看淡所有,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首句「白玉堂前一樹梅」出自唐朝詩人蔣維翰的《春女怨》,是一首閨怨詩。
  • 人生最高「山」境界,你到了第幾境界?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人情世故,你才發現這個世界複雜多樣,困難重重,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將陷入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人都喜歡《金剛經》中這一句話,表示句話道出人生至高境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洗澡——另一種人生至美境界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故事萬能君,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洗澡——另一種人生至美境界商朝成湯《盤銘》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盤銘》見《禮記大學》)朱熹注:「盤,沐浴之盤也。銘,名其器以自警之辭也。」
  • 一首詩道出人生至高境界,一生至少讀一次
    《雜詩》魏晉: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詩的大意是:人生漂泊如大路上的塵土,又如無根的浮萍,無蒂的花朵。這道盡了多少遊子、旅人之內心世界啊!漂泊隨風而轉,歷盡艱難險阻,卻發現早已不是當初的自我。其實落地之人,便是兄弟,何必在意骨肉相親。何不及時行樂,鬥酒則聚,和鄰裡們喝個盡興。青春一去不再,一天的朝陽也不可能再次升騰。還是及時互相勉勵,畢竟歲月不饒人,要珍惜!
  • 「心靜如水」,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是人生的大智慧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有一種人生大智慧,杜絕浮躁,淡定從容!這種人生大智慧,可以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心靜如水」,這也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浮躁,是現代人的一大通病。急功近利,目光短淺,心態失衡,怨天尤地……都是浮躁之人的表現。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現代都市的資源分配和價值判定方式和過去不同了,之前人判定一個人的最高價值是手中有多少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以及控制和支配的權利,之後,是知識付費和無形資產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內容為王的時代來臨了,因為沒有人在意你擁有多少房地產、而在於你能創造多大的價值,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個人價值和綜合利用價值。
  •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1、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很難獲取的。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學習,更需要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悟?人生需要沉澱,生活要懂取捨,取是一種能力,舍才是生活的智慧,會舍的人,往往活得更好,更明白,人活著,要會舍。3、生活的最高境界是「樂」生活是否能過得快樂,得看人,有的人,並不富裕,卻活的很快樂,而有的人,坐擁金山銀山,卻很焦慮。
  • 論愛一根柴的至高境界,它以一種很淘氣的態度在收納你的東西
    論愛一根柴的至高境界,它以一種很淘氣的態度在收納你的東西環球攝影雜誌2017-05-02 10:42人生追求的就是一種爽度,想必設計師 Boris Dennler 十分了解個中樂趣,名為 woodenheap 的系列抽屜櫃,以一種很淘氣的態度在收納你的東西,跟它不熟的人想開抽屜拿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