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落魄時寫的《豬肉頌》:吃的是豬肉,品的卻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2020-11-22 騰訊網

樂觀的人分兩種:一種沒體會過人世辛酸,所以不知什麼是苦,這種人就像溫室裡的花朵,有一天他們走出花室時,樂觀就會被現實擊敗;還有一種是體會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卻仍然保有心中的那一份樂觀,這種人是真正的強者。很顯然,蘇軾是後者。

林語堂先生曾說,蘇軾是「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他的樂觀體現在詩詞裡,也體現在美食裡。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他的一曲《惠州一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上學時讀到這14個字,筆者心裡想的是寫此詩時,東坡的日子肯定過得不錯,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胃口了。後來才明白,當時正是東坡最苦時,他被一貶再貶,直至嶺南荒蕪的惠州。荔枝是甜的,他的生活卻是苦的,只不過他有本事把苦日子過甜。

其實早在被貶惠州前,東坡還寫了一首《豬肉頌》。年少時讀這首作品,總把它當笑話來讀,覺得這完全是首打油詩。人到中年吃了不少苦頭後,才發現字字句句都是人生至理。東坡吃的是豬肉,品的卻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首詩寫於黃州,那時的東坡因烏臺詩案落魄,處於人生低谷。年少時讀這首詩,總是笑蘇軾是又能吃、又饞嘴,居然早上起來就要兩碗紅燒肉,還叫別人不要管他。但人到中年後,卻品出了人生的3大哲理:

第一個哲理,我們該如何修身求學?東坡在這篇妙文中,花了大量筆墨來寫豬肉製作的過程。首先要洗乾淨,少放點水,用慢火燉它。「火候足時他自美」,這是一種求學的方法。燉肉時應該全身心的投入,但卻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要循序漸進,才能水到渠成,這就是東坡的感悟。做菜是如此,求學甚至為人處事,都該是如此。

第二個哲理是在「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一句上。東坡來到惠州時,窮困潦倒,之所以愛上吃豬肉,就是因為當地豬肉便宜。表面上看,貴者和貧者不太吃它們,一個是看不上這麼便宜的東西,一個是煮不好它,所以認為它不好吃。但事實上,他們都不過是無法認識事物真正美好的一面,只因淺層次的小原因,就錯過了美味。這就告訴我們,認識事物一定要看得更深遠,要看本質。而要具備這種能力,首先得要真的懂它。黃州當地的窮人和富人就因為不懂,所以才錯過美食。豐富的知識,加上獨道的見解,才是活好一生的法寶。

第三個哲理是事必躬親的人生態度。要體會豬肉的美味,就得從洗到煮,樣樣都自己來。陸遊曾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與蘇軾這篇妙文中要表現的,其實是一個意思。付出努力,最後才有享受晨起吃兩碗的快樂。

掌握知識,做出合理的判斷,然後事必躬親,不急不燥,就自然能有所收穫。東坡寫的是製作東坡肉的過程,品的卻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這一套為人處事、求學修身的智慧,影響了東坡的一生,讓他無論被貶至何處,都能做一個不倒翁。這樣的人生格局,不可謂不大。

樂觀是一種能力,但它絕不是「傻白甜」似的盲目樂觀,它是歷經滄桑後仍堅持自我的一種精神力量。讀東坡的詞,我們就是要感受這股力量。一碗東坡肉,一顆荔枝,蘇軾都能品出人生,這就是牛人和普通人的區別。這首《豬肉賦》,您還品出了什麼?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吃貨們有福了,蘇軾的《豬肉頌》介紹東坡肉的做法,還能吃出情懷
    吃貨們最有發言權,但是結論一定是五花八門的,有人喜歡西餐,有人喜歡素食,而在一千年的北宋時期,美食家蘇軾很堅決地說:豬肉最好吃。為了讓大家相信他的說法,他寫下了一首短詩《豬肉頌》,間接批駁了當時社會各界對豬肉的惡評,儘管當時醫學界依然普遍認為:豬肉吃得多了,可能導致弱筋骨、虛人氣。
  • 蘇軾竟然寫過《豬肉頌》?中國人是有多愛豬肉
    根據統計局調研數據,2017年中國人均消費豬肉20.11公斤,而人均牛、羊肉消費量只有1.87公斤和1.33公斤。如此高的豬肉消費量背後,是中國人長久以來對豬肉菜餚的鑽研和理解。在大多數地區的餐桌上,一定會有幾道以豬肉為主角的硬菜。
  • 豬肉貴,送給大家蘇東坡寫的一首關於豬肉的詩欣賞以「望梅止渴」
    該詩的名稱為《豬肉頌》,是宋代詩人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的一首詞,全文原文如下: 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 吃貨蘇東坡有多愛豬肉?900年前寫下一首《豬肉頌》驚豔世人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豬肉消費國,在如此高的豬肉消費量背後,是中國人長久以來對豬肉菜餚的鑽研和理解。在大多數地區的餐桌上,一定會有幾道以豬肉為主角的硬菜。蘇軾與東坡肉說起吃豬肉,就不得不提中國歷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蘇軾因反對激進的王安石變法,被新法的得力幹將們羅織烏臺詩案,入獄130多天,後來被貶到黃州,以有職無權、無公務員待遇的團練副使(近乎縣武裝部副政委)身份被下放看管——略好於軟禁。
  • 蘇軾很接地氣的一首詩,蘊含著高級的人生哲學,溫暖後世很久!
    蘇軾樂觀的精神不僅藏在他的辭賦中,更藏在蘇軾的詩中。在蘇軾寫的2700多首詩中,最能體現蘇軾豁達氣質的,並不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也不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更不是"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 蘇東坡:看看我的《豬肉頌》你就知道其實我是個廚子
    蘇軾被貶黃州,雖然心情不佳,但是胃口極好,於是蘇大鬍子餓了,豬肉上不了臺面,但是架得住餓啊,於是大鬍子開始研究起了豬肉的做法,於是東坡肉和東坡肘子就這樣出現了:豬肉頌蘇軾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 蘇軾「最俗氣」的一首詞,暗藏最高級的人生智慧,至今無人超越
    蘇軾想必大家都知道,千百年來,深受後人的崇拜,不僅是詩詞,更是這個人。蘇軾一生出彩的詩詞頗多,我卻獨愛蘇軾的一首《豬肉頌》!雖然簡單,但是卻蘊含著最高級的人生境界。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 古代下等人才吃豬肉,為何蘇軾還研製出東坡肉,寫詞為豬肉鳴不平
    提到美食,就一定會想到蘇軾。蘇軾的一生很坎坷,仕途坎坷,多次被貶,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海南),生活貧困潦倒。但他沒抱怨,將人生十分的不如意,化作自己十分的熱情,不僅走哪吃哪,還自己上手做。所以蘇東坡愛吃也就出了名,甚至還吃出了一些名堂,將吃變為一門藝術。
  • 蘇軾想吃鄰居家的煎餅,專門寫了首詩討要,通篇大白話,可愛得很
    王國維先生這樣評價蘇軾:「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是的,蘇軾對兩宋詞壇的影響正如李白之於唐詩。但很顯然,蘇軾比李白有趣得多。至少在面對人生的困境時,蘇軾要比李白豁達得多。元豐二年7月,烏臺詩案讓蘇軾從高高在上的大學士,變成了階下囚,在牢裡待了103天。後來雖保住了小命,卻被貶至黃州。不少人讀蘇軾在黃州留下的諸多文字,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時,總覺得那時候他的日子其實過得挺瀟灑。但事實上,此時蘇軾是處於一種「本州安置」的狀態,也就是說他不但物質生活得不到保障,還要受地方官的監管。
  • 雙十一,去詩詞裡吃東坡肉。千年後,豬肉,把我與蘇軾連在了一起
    文:趙福治(原創)因了喜歡蘇軾的詩詞,一直喜歡東坡肉。因了豬肉太貴,最近一直沒有吃過東坡肉。這個雙十一閒暇的上午,我把五花肉、紅糖、大料、蔥、姜、蒜一一準備齊全,準備做一道東坡肉在午間解解饞。切肉時,一不小心切破了手,不免停下刀,聯想開來。
  • 「大中華尋寶記漫畫之神獸發電站」蘇軾竟然是「豬肉推廣大使」!
    所以一般只有窮苦人家迫於生計才會食用讓人想不到的是為豬肉打翻身仗的居然是宋朝的大詩人蘇軾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生活很窘迫連飯都快吃不上了但他發現黃州的豬肉便宜得跟土一樣蘇軾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整天醉心於研究豬肉的做法不僅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吃兩大碗豬肉還專門寫了一篇《豬肉頌》大加讚美後來蘇軾調任杭州時
  • 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人生至高境界,原是內心那份淡然從容
    ——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後的沙灘獻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宋代大文豪蘇軾於斜風細雨中感受煙籠疏柳、清洛流遠的靜默安然,在清茶野菜中品味那份淡中有味的意趣,才明了,原來內心深處的那份淡然從容才是生活當中最美的本色。人生的至高境界,莫過於走過千山萬水,閱盡世間繁華,仍能靜心感受生命中那份平淡的美好,於「大道至簡」處,領略人間最真最美的味道,原是「清歡」。
  • 蘇軾「接地氣」的一首詞,或許藏著高級的人生哲學,人間有味是清歡
    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詞:《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其實,說到"東坡肉"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這首《豬肉頌》的知名度,在蘇軾的諸多詞作中,恐怕是要排倒數的,相信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這首詞的存在。
  • 蘇軾最「土」的一首詩,短短5句,蘊涵的人生哲理,影響了世人
    在蘇軾眾多好詩之中,如果讓聞道選一首最喜歡的,那便是《豬肉頌》,只看名字的話,就知道他格調不高,而且格律也是不同,似乎很平凡,但是卻藏著人生哲學值得我們學習,為什麼這麼說呢?來看看這首詞的由來吧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之後被貶到湖北黃州。
  • 蘇軾最「土」的一首詩,卻藏著溫暖的人生哲學,失意時就想想它
    蘇軾有一首詩,可以說是他最「土」的一首,打眼一看格律不通,語言平平,但是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非常溫暖的人生哲學。這首詩的名字也很奇特,叫《豬肉頌》。《豬肉頌》——蘇軾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 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中「清歡」何意?讀上一句,才知它有多美
    品讀詞的朋友們都知道,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這首詞學生硬要這樣理解,其實本身並沒有多大問題。這首詞寫於公元1084年12月24日,當時蘇軾已經離開了黃州,仕途漸顯明朗,他的心情也還是不錯的。這首詞正是他與好友劉倩叔同遊南山時所作。在黃州時,蘇軾最愛吃黃州豬肉,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清楚。
  • 東坡酒、東坡肉,看透宋代「吃貨」文豪蘇軾灑脫人生!
    而蘇軾拿手的,自然就是廚藝了。回贈肉在黃周期間「進化了」,蘇軾將它一次次改良。在黃州期間,蘇軾給自己起了個名號「東坡居士」,且並在黃州寫下了結合其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的著名的打油詩《豬肉頌》。元祐四年(1089) 1 月 3 日,蘇東坡任杭州太守。到了杭州,又遇當地發大水,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
  • 蘇東坡不僅發明了東坡肉,還寫出了一首《豬肉頌》
    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寫到「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而沒有說「烹雞宰豬且為樂」。可見,古代一些達官貴人和士大夫最喜歡吃的還是牛羊肉,牛羊肉儼然成了高大上的代名詞,而豬肉和雞肉都是窮人才吃的食物。
  • 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人生哲理#大千世界,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的疑問。很多人進入人生的後半階段,仍然渾渾噩噩地過著自己的生活;而有些人則在樂此不疲地追求著人生的境界。《人間詞話》有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 蘇軾版「舌尖上的宋朝」:一路被貶一路吃,用美食對抗詩意人生
    蘇東坡是個超級吃貨,吃的境界可以說沒有幾個人能趕得上。要知道,做吃貨能做到寫書立傳這份上,並且還流傳千年的,中國除了蘇軾,沒有第二個。在這貶官歲月中,蘇軾一直堅守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心態,苦中作樂,每到一處就發掘美食,他竟然用自己的貶官歲月在宋朝的版圖上勾勒出一條美食路線圖。造就了一部蘇軾版「舌尖上的宋朝」。一路被貶一路吃,用美食對抗詩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