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的人分兩種:一種沒體會過人世辛酸,所以不知什麼是苦,這種人就像溫室裡的花朵,有一天他們走出花室時,樂觀就會被現實擊敗;還有一種是體會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卻仍然保有心中的那一份樂觀,這種人是真正的強者。很顯然,蘇軾是後者。
林語堂先生曾說,蘇軾是「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他的樂觀體現在詩詞裡,也體現在美食裡。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他的一曲《惠州一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上學時讀到這14個字,筆者心裡想的是寫此詩時,東坡的日子肯定過得不錯,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胃口了。後來才明白,當時正是東坡最苦時,他被一貶再貶,直至嶺南荒蕪的惠州。荔枝是甜的,他的生活卻是苦的,只不過他有本事把苦日子過甜。
其實早在被貶惠州前,東坡還寫了一首《豬肉頌》。年少時讀這首作品,總把它當笑話來讀,覺得這完全是首打油詩。人到中年吃了不少苦頭後,才發現字字句句都是人生至理。東坡吃的是豬肉,品的卻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首詩寫於黃州,那時的東坡因烏臺詩案落魄,處於人生低谷。年少時讀這首詩,總是笑蘇軾是又能吃、又饞嘴,居然早上起來就要兩碗紅燒肉,還叫別人不要管他。但人到中年後,卻品出了人生的3大哲理:
第一個哲理,我們該如何修身求學?東坡在這篇妙文中,花了大量筆墨來寫豬肉製作的過程。首先要洗乾淨,少放點水,用慢火燉它。「火候足時他自美」,這是一種求學的方法。燉肉時應該全身心的投入,但卻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要循序漸進,才能水到渠成,這就是東坡的感悟。做菜是如此,求學甚至為人處事,都該是如此。
第二個哲理是在「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一句上。東坡來到惠州時,窮困潦倒,之所以愛上吃豬肉,就是因為當地豬肉便宜。表面上看,貴者和貧者不太吃它們,一個是看不上這麼便宜的東西,一個是煮不好它,所以認為它不好吃。但事實上,他們都不過是無法認識事物真正美好的一面,只因淺層次的小原因,就錯過了美味。這就告訴我們,認識事物一定要看得更深遠,要看本質。而要具備這種能力,首先得要真的懂它。黃州當地的窮人和富人就因為不懂,所以才錯過美食。豐富的知識,加上獨道的見解,才是活好一生的法寶。
第三個哲理是事必躬親的人生態度。要體會豬肉的美味,就得從洗到煮,樣樣都自己來。陸遊曾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與蘇軾這篇妙文中要表現的,其實是一個意思。付出努力,最後才有享受晨起吃兩碗的快樂。
掌握知識,做出合理的判斷,然後事必躬親,不急不燥,就自然能有所收穫。東坡寫的是製作東坡肉的過程,品的卻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這一套為人處事、求學修身的智慧,影響了東坡的一生,讓他無論被貶至何處,都能做一個不倒翁。這樣的人生格局,不可謂不大。
樂觀是一種能力,但它絕不是「傻白甜」似的盲目樂觀,它是歷經滄桑後仍堅持自我的一種精神力量。讀東坡的詞,我們就是要感受這股力量。一碗東坡肉,一顆荔枝,蘇軾都能品出人生,這就是牛人和普通人的區別。這首《豬肉賦》,您還品出了什麼?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