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被後世尊稱為"豪放派"詞人代表。
後世曾有學者將他與屈原、曹植、李白相提並論,足見其文學地位之高。
但是不同於屈原、曹植、李白的是,蘇軾為人豁達,心胸開闊,雖飽經世事滄桑,卻不失赤子之心。
蘇軾樂觀的精神不僅藏在他的辭賦中,更藏在蘇軾的詩中。在蘇軾寫的2700多首詩中,最能體現蘇軾豁達氣質的,並不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也不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更不是"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最能體現蘇軾豁達氣質的,是一首蘇軾最接地氣的詩,詩中蘊含著最高級的人生哲學,並溫暖了後世900年。
這首詩叫做《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yǎn)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元豐二年,蘇軾因反對新法,被御史臺構陷入獄,由於御史臺又叫烏臺,所以這件事又叫"烏臺詩案"。
獄中的蘇軾被屈打成招,舊黨領袖司馬光都被牽連進案中。蘇軾自認是命不久矣,所以留下訣別詩,連埋哪兒都安排好了。
結果在一群朝中好友和皇帝的奶奶曹氏營救下,蘇軾死裡逃生,被貶黜到黃州做團練副使,也就是現在的縣民兵副指揮。沒實權,也沒多少錢。
到了黃州,蘇軾一家人吃飯成了問題,由於工資很低,所以蘇軾只能從公家那裡要了一塊地,帶著全家人一起種地。這塊地被稱作"東坡",而"東坡居士"的稱號也由此而來。
蘇軾好吃,世人皆知。當初做官時,蘇軾好吃羊肉。但是宋朝羊肉不便宜,不是達官顯貴一般吃不起。
於是蘇軾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吃豬肉。在宋朝時,豬肉的產量不足羊肉的1/10,但卻是下層人士解饞的好方法。
為了讓豬肉能夠做的好吃,蘇軾自創了一套烹飪方法,後世人尊稱其為"東坡肉"。
《豬肉頌》一詩,可以說是蘇軾最接地氣的一首詩了,沒有精美的語言,沒有禪道意境,只有最平實的語言講述了做豬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卻包含著最高級的人生哲學。
蘇軾之所以被稱作美食家,不在於他吃得多美豐盛華貴,而是在於他對食物的態度。哪怕是普通的食物,在他的手中也會變得十分精緻。
他用對待食物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哪怕是粗衣麻衫也要乾乾淨淨利利索索,這就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有這樣的態度,才能把人生過好。
每一次人生失意,蘇軾都能從食物中找到解脫之道
到黃州,朋友送來狸子,蘇軾作詩道:
泥深厭聽雞頭鶻,酒淺欣嘗牛尾狸。
通印子魚猶帶骨,披綿黃雀漫多脂。
到了惠州,蘇軾見滿山的大荔枝,品嘗後又作詩道: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到了海南儋州,當地物資貧乏,蘇軾有時只能吃野菜,於是便寫下了:
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
正是這樣豁達開朗的精神,讓蘇軾苦中作樂,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下找到了排解苦悶之道。當不如意都隨著食物咽進肚裡,當苦難都隨著食物一起消化。
我們看到詩詞中出現了蘇軾忙碌的身影,他的精神給人以希望,他的境界更是溫暖了後世900年的人。
蘇軾的一生,留下了詩詞3640首,如果想要領略蘇軾舉世無雙的辭賦風採,學習他的樂觀精神,那麼我推薦大家讀一讀這本《蘇軾詞傳》。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到蘇軾"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的豪情壯志,"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曠達胸襟,"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的人生思考。
這本詞傳中不僅收錄了蘇軾所作的詩詞,還在參考了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蘇軾。
這樣的人物還原,歷史描寫,在普通的宋詞合集中是看不到的。
每次翻閱這本書時,筆者總是被蘇軾樂觀的心態所感染,心中的陰霾也隨之一掃而空。雖然學不來蘇軾的超然灑脫,但是學習下他的心態,避免自己"心為形役"也是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大有好處
這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作為一名武將,卻才華橫溢,這本書中既有"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錚錚鐵骨男兒豪氣;也有"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俠骨柔情。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6冊作品集現在只需要79元,折合每本才10幾元,也就是一包煙、一杯奶茶的價錢,就能品讀6位知名詞人的著作,領略名家風範,感悟人生哲理!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