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記者 崔曉丹 文/圖
南雄市新田村打響紅軍入粵第一戰、韶關市仁化縣銅鼓嶺紅軍犧牲一百多人突破敵人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韶關市五山鎮紅軍巧接電話套情報再破敵人封鎖線……紅軍長徵過粵北,在這裡留下了無數精彩故事。7月下旬,廣東省「重走長徵路」採訪組沿著當年的紅軍足跡,來到廣東境內,探尋紅色記憶。
粵北傳統村落眾多,人文氣息濃厚,不少村民還記得當年的硝煙和炮火,而在這裡最令人感動的是,村民將犧牲在此的無名紅軍戰士遺骨埋葬立碑,並且教育他們的後代像緬懷自己親人一般,年年祭拜,幾十年從未間斷。
新田村打響入粵第一戰
南雄市新田村是座古老靜謐的村落,如同大多數村莊一樣,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在這裡。南雄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沈榮金多年來研究紅軍在南雄的這段歷史,7月22日他帶領著採訪組穿越村子,前往當年的戰鬥遺址。
村莊一處不起眼的小山崗草木茂密,如果不是沈榮金帶路,很難想像這裡曾發生過驚心動魄的紅軍入粵第一站。沈榮金介紹,1934年10月26日,紅軍長徵部隊進入廣東南雄油山、界址和烏逕一帶。為了爭取時間快速通過,紅一軍團要求直屬偵察連堅決把烏逕、新田的敵軍消滅。在到達新田村的時候,紅軍戰士發現敵軍在山崗上修築防禦工事,製造封鎖線企圖阻攔紅軍的前進,於是,紅軍戰士偽裝成當地的農民,牽牛上山摸查敵人的情況,結果發現敵人的數量並沒有想像中多,隨後決定圍著山崗發起突擊,最終在短短一個小時內,紅軍的200多名戰士成功殲滅了敵人。
新田站是紅軍突破蔣介石第一道封鎖線後打的第一仗,也是第一個勝仗,它保證了紅一軍團等長徵部隊順利通過烏逕,沿著梅嶺山麓向西轉移。沈榮金說當年敵軍撤離得匆忙,遺留下了很多設備,2008年的時候他們在村民家中還找到了一個裝軍用地圖的鐵箱。
銅鼓嶺戰役百餘名紅軍犧牲 終突破封鎖線
在G106國道的路碑2172千米處,矗立著一座紅軍烈士紀念碑,這裡曾發生過慘烈的銅鼓嶺阻擊戰,紅軍犧牲了一百多名指戰員,用血的代價突破敵人設置在城口的第二道封鎖線。
銅鼓嶺位於韶關市仁化城口,1934年10月31日,紅一方面軍二師前鋒部隊,由江西崇義的聶都進入仁化的長江。11月2日,紅二師六團第一營襲佔敵軍第二道封鎖線上的城口,六團另一部到城口東坑後,奉命經恩村到銅鼓嶺阻擊從廣州增援城口的敵人,與先期佔領銅鼓嶺的敵獨立警衛旅第三團相遇。11月4日,敵軍倚仗有利地勢和輕重武器,向紅軍發起瘋狂進攻。紅軍奮起還擊,並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激烈戰鬥持續兩天,敵我雙方傷亡慘重。
銅鼓嶺阻擊戰是紅軍入粵後的一次慘烈戰鬥,為了緬懷犧牲的紅軍烈士,2007年仁化縣政府重修紀念碑,告慰英靈。
村民將犧牲的紅軍當做親人般年年祭拜
韶關市五山鎮坐落在南嶺山脈,境內高山連亙,村落眾多。7月下旬,採訪組行車經過數十分鐘盤山公路,進入了五山鎮麻坑墟,這裡有五山紅軍臨時指揮所,白色建築外觀古樸。1934年11月,突破敵人的第一、第二道封鎖線後,紅軍長徵部隊進入樂昌五山地域。中央命令紅一方面軍從九峰打過去,掩護中央縱隊從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間安全通過。紅一軍團11月6日3時到達麻坑墟時,佔領了麻坑墟的敵軍鄉公所,將其當做臨時指揮所。
指揮所內保留了很多以前紅軍使用的物品,其中一個電話格外引人注目。樂昌市博物館副館長白和琴介紹,這個電話當年幫了紅軍一個大忙。當年紅一軍團佔領敵軍鄉公所後,敵軍逃跑未來得及撤走的電話突然響起,紅一軍團長林彪假裝是接防的國民黨中央軍,通過與對方交談套取了敵人重要的情報。隨後,聶榮臻建議林彪迅速派紅二師四團,晝夜兼程直奔九峰山佔領制高點,與紅三軍團會合掩護中央軍委等後續部隊安全通過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
樂昌五山這塊土地上當年犧牲了多位紅軍戰士,這些無名戰士的遺骨被當地村民埋葬立碑。五山鎮石下村村民賴世華告訴記者,擔心國民黨迫害,他的奶奶那時候晚上偷偷和村民一起去埋葬紅軍,現在每逢清明,他到山上祭拜親人時,也會到紅軍墓前燒紙,「我們把他們當親人一樣,每年都不忘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