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突破三道封鎖線過廣東

2020-12-15 深圳晚報

深圳晚報記者 崔曉丹 文/圖

南雄市新田村打響紅軍入粵第一戰、韶關市仁化縣銅鼓嶺紅軍犧牲一百多人突破敵人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韶關市五山鎮紅軍巧接電話套情報再破敵人封鎖線……紅軍長徵過粵北,在這裡留下了無數精彩故事。7月下旬,廣東省「重走長徵路」採訪組沿著當年的紅軍足跡,來到廣東境內,探尋紅色記憶。

粵北傳統村落眾多,人文氣息濃厚,不少村民還記得當年的硝煙和炮火,而在這裡最令人感動的是,村民將犧牲在此的無名紅軍戰士遺骨埋葬立碑,並且教育他們的後代像緬懷自己親人一般,年年祭拜,幾十年從未間斷。

新田村打響入粵第一戰

南雄市新田村是座古老靜謐的村落,如同大多數村莊一樣,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在這裡。南雄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沈榮金多年來研究紅軍在南雄的這段歷史,7月22日他帶領著採訪組穿越村子,前往當年的戰鬥遺址。

村莊一處不起眼的小山崗草木茂密,如果不是沈榮金帶路,很難想像這裡曾發生過驚心動魄的紅軍入粵第一站。沈榮金介紹,1934年10月26日,紅軍長徵部隊進入廣東南雄油山、界址和烏逕一帶。為了爭取時間快速通過,紅一軍團要求直屬偵察連堅決把烏逕、新田的敵軍消滅。在到達新田村的時候,紅軍戰士發現敵軍在山崗上修築防禦工事,製造封鎖線企圖阻攔紅軍的前進,於是,紅軍戰士偽裝成當地的農民,牽牛上山摸查敵人的情況,結果發現敵人的數量並沒有想像中多,隨後決定圍著山崗發起突擊,最終在短短一個小時內,紅軍的200多名戰士成功殲滅了敵人。

新田站是紅軍突破蔣介石第一道封鎖線後打的第一仗,也是第一個勝仗,它保證了紅一軍團等長徵部隊順利通過烏逕,沿著梅嶺山麓向西轉移。沈榮金說當年敵軍撤離得匆忙,遺留下了很多設備,2008年的時候他們在村民家中還找到了一個裝軍用地圖的鐵箱。

銅鼓嶺戰役百餘名紅軍犧牲 終突破封鎖線

在G106國道的路碑2172千米處,矗立著一座紅軍烈士紀念碑,這裡曾發生過慘烈的銅鼓嶺阻擊戰,紅軍犧牲了一百多名指戰員,用血的代價突破敵人設置在城口的第二道封鎖線。

銅鼓嶺位於韶關市仁化城口,1934年10月31日,紅一方面軍二師前鋒部隊,由江西崇義的聶都進入仁化的長江。11月2日,紅二師六團第一營襲佔敵軍第二道封鎖線上的城口,六團另一部到城口東坑後,奉命經恩村到銅鼓嶺阻擊從廣州增援城口的敵人,與先期佔領銅鼓嶺的敵獨立警衛旅第三團相遇。11月4日,敵軍倚仗有利地勢和輕重武器,向紅軍發起瘋狂進攻。紅軍奮起還擊,並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激烈戰鬥持續兩天,敵我雙方傷亡慘重。

銅鼓嶺阻擊戰是紅軍入粵後的一次慘烈戰鬥,為了緬懷犧牲的紅軍烈士,2007年仁化縣政府重修紀念碑,告慰英靈。

村民將犧牲的紅軍當做親人般年年祭拜

韶關市五山鎮坐落在南嶺山脈,境內高山連亙,村落眾多。7月下旬,採訪組行車經過數十分鐘盤山公路,進入了五山鎮麻坑墟,這裡有五山紅軍臨時指揮所,白色建築外觀古樸。1934年11月,突破敵人的第一、第二道封鎖線後,紅軍長徵部隊進入樂昌五山地域。中央命令紅一方面軍從九峰打過去,掩護中央縱隊從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間安全通過。紅一軍團11月6日3時到達麻坑墟時,佔領了麻坑墟的敵軍鄉公所,將其當做臨時指揮所。

指揮所內保留了很多以前紅軍使用的物品,其中一個電話格外引人注目。樂昌市博物館副館長白和琴介紹,這個電話當年幫了紅軍一個大忙。當年紅一軍團佔領敵軍鄉公所後,敵軍逃跑未來得及撤走的電話突然響起,紅一軍團長林彪假裝是接防的國民黨中央軍,通過與對方交談套取了敵人重要的情報。隨後,聶榮臻建議林彪迅速派紅二師四團,晝夜兼程直奔九峰山佔領制高點,與紅三軍團會合掩護中央軍委等後續部隊安全通過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

樂昌五山這塊土地上當年犧牲了多位紅軍戰士,這些無名戰士的遺骨被當地村民埋葬立碑。五山鎮石下村村民賴世華告訴記者,擔心國民黨迫害,他的奶奶那時候晚上偷偷和村民一起去埋葬紅軍,現在每逢清明,他到山上祭拜親人時,也會到紅軍墓前燒紙,「我們把他們當親人一樣,每年都不忘祭拜。」

相關焦點

  • 突破!突破!——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新華社廣州6月25日電,題:突破!突破!——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這是一種力量,20多天晝夜急行軍,一往無前。直到今天,村民依舊保存著紅軍留下的刺刀、子彈、手榴彈,奉若至寶。1934年10月13日,紅軍突破敵人設在江西境內、號稱「銅牆鐵壁、堅不可摧」的第一道封鎖線。26日,紅軍經江西小和、萬隆進入烏逕一帶;隨後,在新田村與修築工事的敵軍遭遇,殲敵20多人,取得首勝。當地村民說,紅軍能打仗、打勝仗。「第一道封鎖線,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洪超壯烈犧牲。」
  • 浴血奮戰突破封鎖線
    原標題:浴血奮戰突破封鎖線湖南日報記者 陳昂 整理本期聯盟黨報 南方日報韶關處於湘粵贛三省通衢的「紅三角」,是紅軍長徵途經廣東的唯一路段。紅軍長徵途經韶關的20天,發生了大小戰鬥6次,共有700多位紅軍將士犧牲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戰鬥故事。
  • ​仁化城口:紅軍在這裡突破第二道封鎖線
    文/金羊網 記者張文圖/金羊網 記者周巍1934年10月底,紅軍長徵進入湘粵贛三省交界地帶的韶關市仁化縣,通過奇襲城口鎮和銅鼓嶺阻擊戰,順利突破國民黨軍設在城口至湖南汝城、桂東一帶的第二道封鎖線。紅軍主力部隊五萬多人在城口短暫休整,繼續前進。
  • 紅軍長徵突破封鎖線翻越六盤山 決不能把敵人帶進蘇區
    2016年10月17日訊,突破西蘭公路封鎖線、翻越六盤山,10月18日,中央紅軍分左右兩路分別到達今吳起縣境內的鐵邊城鎮和廟溝鎮,並將通往鐵邊城的險要狹窄路段炸毀。勝利山頂的杜梨樹,永遠記住了當年那個運籌帷幄的身影到家了 卻帶著「尾巴」突破西蘭公路封鎖線、翻越六盤山,10月18日,中央紅軍分左右兩路分別到達今吳起縣境內的鐵邊城鎮和廟溝鎮
  • 【記者再走長徵路】汝城:突破封鎖線之時留下感人事跡
    站在汝城縣官亨村青石寨,放眼望去鬱鬱蔥蔥,這裡曾是紅軍浴血奮戰的地方,不少戰士在此犧牲。 1934年10月底,中央紅軍開始進入湖南,第一站到達了汝城。11月,紅軍在這裡成功突破第二道封鎖線。在汝城,紅軍軍紀嚴明,深受百姓愛戴,留下了一段段感人的事跡。
  • 「南天王」陳濟棠:身為國軍一級上將,曾為紅軍長徵秘密讓路
    1934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開始了長徵。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可見在長徵之初,粵北是必經之路。
  • 一場激戰突破封鎖線 一個紅軍碗舀起魚水情
    2019年6月24日,金羊網記者隨「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採訪團來到韶關市仁化縣的城口鎮,了解紅軍在仁化縣銅鼓嶺發生的那場狙擊戰,挖掘當地軍民魚水情的動人故事。突破第二道封鎖線仁化縣城口鎮位於湘、粵邊境,四周群山環抱,地勢險要,是仁化至汝城必經之處,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 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慘重和成功渡過湘江的原因
    前面大致介紹了中央紅軍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的經過,也統計了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的指揮員和戰士人數,今天我們就來大致分析一下,中央紅軍損失慘重的原因以及能夠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原因。第二次時機是,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前衛師於11月27日晚搶佔了界首至屏山渡兩岸60裡所有渡口,並且佔領了灌陽新圩、興安界首光華鋪和全州腳山鋪有利位置,準備阻擊敵軍;如果紅軍能輕裝簡行,能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在11月30日之前渡過湘江,紅軍就能以較小的代價突破第四道封鎖線。(4)「大搬家」式轉移使得行動緩慢,進而導致阻擊時間過長。
  • 廣東韶關積極融入珠三角,「紅色粵北」力推「綠色崛起」戰略
    此人驍勇善戰,在國民黨內以「反共」著稱,長期對廣東境內的革命根據地大規模「圍剿」,殘酷鎮壓紅色革命。為阻止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國民黨在粵贛湘地區構築了三道封鎖線。第一道封鎖線從江西贛州向南到廣東韶關南雄;第二道封鎖線從湖南汝城到廣東仁化城口;第三道封鎖線在湖南郴州、宜章到廣東樂昌坪石。
  • 2020-01-06【徒步長徵路】信豐縣嘉定鎮·遊覽紅軍長徵第一仗
    【近期線路】信豐縣:設定尋找第二、三道封鎖線徒步線路終點陝北延安。【行程統計】自2019年12月16日起由江西瑞金長徵第一山(雲山古寺)開始徒步長徵路,目的地:陝北延安(寶塔山)。小陳對我的徒步長徵路非常感興趣,邀我上車帶我進山去當年紅軍長徵時突破的第一道封鎖線即:紅軍長徵第一仗百石戰鬥遺址。遊覽參觀百石村兩委辦公樓裡的紅軍遺物展覽室相識該村支書曹小明同志。明天計劃在信豐縣城休息一天,查找資料設定尋找紅軍長徵突破第二、三道封鎖線的徒步線路。
  • 紅軍長徵除了強攻智取外和軍閥還有"默契"
    [9]因此,對湘粵桂及西南諸省軍閥來說,防蔣與防共是同等重要的,只要紅軍不在他們的地盤上立足、建立根據地,就不會真正同紅軍拼命。於是,紅軍長徵途中就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南方、西南諸封建大吏們,雖無事前商議,卻一致採取了的「送客」行動。如廣東方面,陳濟棠主動派出代表與紅軍談判,雙方達成「秘密借道」的協議,[10]使中央紅軍迅速通過了第一至第三道封鎖線。
  • 行軍路線:各路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省份(組圖)
    作者: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姜廷玉按長徵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徵經過的省份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
  • 四個「第一」彰顯紅軍長徵在永州的歷史地位
    」傾錯誤的帷幕;永州是中央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首要阻擊戰場,為掩護黨中央和中革軍委機關最後突破湘江作出了重要貢獻。紅六軍團萬一突破不了瀟水,可以依託陽明山建立根據地,吸引和牽制敵人,減輕紅軍主力的軍事壓力,並將此根據地作為隨後中央紅軍途經永州突破瀟水、湘江時東北方向的有力掩護。如果突破瀟水、湘江不成,也可作為中央紅軍的一個新的落腳點。「當時,黨中央熱切希望陽明山能成為與井岡山遙相呼應的另一個根據地。」
  • 紅軍長徵前保密,外公說,從顧問李德池塘裡鴨子減少,知道要走了
    9月上旬,命令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率紅三軍團和少共國際師,在下一個縣的點即石城北部設防阻擊敵人,史稱「石城阻擊戰」,12天後取得勝利,不僅給進犯之敵以大量殺傷,而且有效地遲滯了敵軍南犯的步伐。當然,這就是給長徵充分的準備時間,順利實施為中央領導機關和主力紅軍完全集結,準備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 紅軍長徵《過湘江》2.0版火熱出爐!慷慨激昂...
    紅軍長徵《過湘江》2.0版火熱出爐!慷慨激昂,猶如滔滔之湘江! 風蕭蕭兮湘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八十多年前 長徵轉移途中的中央紅軍
  • 紅軍長徵通道轉兵:大道通天
    漫長的山路,彎多道急,記者不免有些疲乏。但一接觸「通道轉兵」這一中共黨史上註定要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細節,大家立馬興奮起來。因溝通湘、桂、黔3省,這個原本叫做「羅蒙」的地方,在宋崇寧年間被改名「通道」。不知道是預言,還是一種歷史的巧合,77年前,一支疲於奔命的部隊,突破重重艱險後到達此地。此時,距此地改名已近千年。通道,實實在在給這支隊伍敞開了一條通天的大道!
  • 10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譜寫紅軍長徵的壯美史詩
    湘江戰役:中央紅軍長徵的悲壯史詩  1934年11月,國民黨軍利用寬闊的湘江構成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向西戰略轉移的中央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  前有湘江攔阻,左有廣西軍、右有河南軍、後有中央軍和廣東軍閥窮追不捨,處境萬分險惡。
  • 一草一木一忠魂 一山一石一豐碑——新圩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碑碑文...
    1934年,100多名紅軍在這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沉寂在冰冷而幽暗的酒海井裡。光陰荏苒,86年過去了,但井口之外和平而幸福生活的人民並不曾忘記他們,為感懷先烈,弘揚紅軍長徵精神,灌陽縣於新圩酒海井紅軍傷員殉難處修建紅軍烈士紀念碑,碑文如下:   由於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保存革命力量,紅軍被迫退出贛、閩蘇區,進行戰略轉移。
  • 桂林全州,著名戰役《湘江之戰》主戰場之一,紅軍損失近6萬將士
    數千年來,繞城而過的湘江,猶如為全州注入了靈魂。在這裡,革命火種不斷,烈士風骨猶存。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於1934年10月進行戰略轉移,走上了長徵路。11月下旬,中央紅軍來到了湘江東岸,遭遇到國民黨軍重兵布下的第四道封鎖線。11月25日,中共中央及總政治部發布了《強渡湘江的命令》,湘江戰役由此拉開序幕。
  • 長徵紅軍渡過湘江後,在貴州境內過個好年:殺豬宰羊、換新軍裝
    1934年11月底的湘江戰役中,長徵紅軍遭受了嚴重損失,原本8萬人的部隊僅剩3萬餘人。更要命的是,蔣介石已經洞悉了紅軍要到湘西會和賀龍紅二、六軍團的計劃,沿途的數道封鎖線已經設置完畢。為此,在毛澤東同志的建議下,紅軍轉道向西進入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準備在貴州東北部地區尋找一個立足的區域,或者說是建立一個新的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