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長江的大閘蟹搭乘出口貨輪,來到德國,「定居」萊茵河等水系,結果泛濫成災,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還極擅長挖洞穴、毀水壩,讓不吃大閘蟹的德國人很頭疼。去年,這則新聞令多少中國吃貨扼腕嘆息,巴不得親自衝到德國,幫他們吃掉這些麻煩。
今年,還真有人要把德國大閘蟹帶回來了。昨天,國內一大型網站發布消息:蟹粉們即日起能買到德國大閘蟹,而且價格不算高。
漂洋過海8000公裡,9月到上海
昨天一大早,在單位加班的孟女士在一家購物網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德國的野生大閘蟹在國內開賣了。
公蟹每隻3兩,母蟹每隻2兩,6隻嘗鮮價199元,一次性購買12隻,僅需299元。網頁上的信息顯示,這些漂洋過海來的螃蟹,似乎沒有想像的貴。
根據網上的宣傳,這些螃蟹將從德國啟程,奔波8000多公裡來中國。只要在預售期內提前預訂,到了9月的成熟期,大閘蟹們將搭乘國際航班到達上海,接受檢驗檢疫後進行二次分裝發貨。「最快48小時,你就能嘗到肥美的蟹油啦。」這次活動的國內承包商、一家網店的負責人劉先生說。
昨天是預售第一天,截至下午4點,6隻裝的已經訂出185份,12隻裝的訂出480份。網站上,德國小麥啤酒和葡萄酒也和大閘蟹搭配銷售,不過這些套餐的銷量一般。
與國內的大閘蟹相比,這些曾赴德國的「遠徵軍」後代個頭偏小。網頁上標示,德國大閘蟹全是野生,肉質純美,百年來沒有經過雜交,都是純種的長江中華絨螯蟹。這些賣點吸引了不少買家,有的一訂就是五六份。
味道怎麼樣?吃過的人評價不一
關鍵是,德國大閘蟹好吃麼?網店工作人員表示,第一批貨還沒抵達中國,他們還沒嘗過,「肯定要比國內人工養殖的好吃。」
此前曾通過其他方式買過的網友評價不一,有的說味道很鮮美。但成隆行老闆、中國蟹業協會特邀理事柯偉在電話中告訴記者,1992年他曾從香港進口過一批德國大閘蟹,口感不好,蟹黃是苦的,「野生大閘蟹經過自然環境的淘汰,肯定要比普通蟹種強壯。但它們的生存環境惡劣,長期沒有充足的餌料,所以肉質不如人工繁殖的飽滿、豐腴。」
柯偉算了算,在德國僱人捕撈,然後進行清潔、整理、冷藏,再空運到國內,僅人工費一項就很高,進口商根本賺不到錢,「再通過報關、報檢、查樣,如果沒有特殊通道,至少要留滯72小時。」
安全不安全?專家建議上質檢總局官網查詢
劉先生說,為了打開國內市場,先期銷售的德國大閘蟹性價比很高,他們甚至是在做賠本買賣。網店和國內的行業協會合作,經過一年的準備,從德國訂購了一批大閘蟹,「一旦到了國內,通過檢驗檢疫,歡迎查看我們的手續。」至於消費者如何辨識大閘蟹的出處,劉先生說,他們無法隨商品附上檢驗檢疫證書,「但商品通過檢驗後,上海海關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官網上應該會公布。」
江蘇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我省還沒有從國外引進大閘蟹的交易活動,但從截獲的進口商品來講,有部分電商或網絡平臺沒有通過檢驗檢疫,走私國外動植物,不少都攜帶有病毒,「建議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官網查詢,或直接致電相關地區的檢驗檢疫局。」
「海龜蟹」
才是純種大閘蟹?
除了吃貨們關注,研究水產的專家們,其實早就盯上了德國大閘蟹。
據了解,德國的大閘蟹是正宗的中國物種,100年前搭上遠洋貨輪登陸德國,由於易北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自然條件較為接近,而且在當地沒有天敵,大閘蟹就在那裡繁衍生息。現在,整個歐洲的河水中都可以發現大閘蟹的蹤影,荷蘭、德國數量尤其多。
而在它的老家,長江裡的蟹苗卻一度被捕撈過度,使得原來純種的大閘蟹與「遼蟹」「甌蟹」雜交,嚴重破壞了大閘蟹的種質。
曾有媒體報導,上海水產大學漁業學院在10年前從荷蘭將大閘蟹引回家鄉,希望能改善「中華絨螯蟹」的種質。
但在柯偉看來,說德國大閘蟹就是純天然,商業炒作的成分更多一些。他說,大閘蟹最初生長的地方在長江水系,「長江流域獨特的湖底基底物、氣候、土壤都是大閘蟹品質的決定性因素。同樣的蟹苗,由於生長環境不同,養出來的蟹,品質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