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因果不虛惡報慘烈 佛陀家族險遭滅絕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今天這一篇文章出自明賢法師《佛寶論》,介紹佛陀故鄉滅族慘案,詳述釋迦一族如何被琉璃王滅絕,不過具體因果牽涉更多,詳情見後。

佛三次阻止琉璃王大軍,但釋迦族依然難逃惡報。(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室羅伐悉底國有一個影覆精舍,佛陀曾在此與外道論義,距離影覆精舍不遠處有一佛塔,這裡曾經是佛陀為了延緩釋迦族的滅族之災,而擋住琉璃王子軍隊的地方。

琉璃王子是波斯匿王與有鏈女王后的兒子,早年波斯匿王想向釋迦族聯姻修好,釋迦族自覺是優等的種族,不願將子女嫁於他族,但又畏于波斯匿王的勢力,就依當時王族的大將摩訶那摩的建議,將他的一個婢女充作公主,嫁給波斯匿王,深得波斯匿王寵愛,成為有鏈女王后,日後生得一子,就是琉璃王子。

琉璃王子八歲時回迦毗羅衛國看望外公外婆,玩耍中到一個裝飾精美的講堂中休憩納涼。這個講堂是釋迦族為佛陀建造的,要求諸外道、長老、居士等不得先於佛陀入內。看守發現琉璃王子入了講堂,便辱罵道:「婢女的兒子竟敢進入,這是專門建給佛陀的。」琉璃王子受辱後,便發惡願將來當國王后要消滅釋迦族。

琉璃王長大後,通過篡權當上了國王,當時淨飯王已逝,迦毗羅衛國力衰減,琉璃王認為實現當年心願的時機已成熟,糾集軍隊向迦毗羅衛國殺去。

當釋尊聽到這個消息時,知道這是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成熟,但還是獨自離開大眾,一個人在琉璃王及其軍隊的必經之路邊的枯樹下靜坐,等待琉璃王的到來。琉璃王到達之後,問釋尊:「為何在枯樹下靜坐,而不選擇茂密大樹?」釋尊回答說:「宗族就是枝葉,如今枝葉將毀,哪有茂密大樹可乘?」琉璃王因尊重釋尊,率軍折返。就這樣琉璃王三次出兵,每次都是遇佛而返。

為了讓釋迦族在遭迫害前受到教化,佛陀帶弟子來到迦毗羅衛國,在自在頂菩薩的祈請下,向釋迦族人宣講了《布施波羅蜜多經》,在佛陀的教化下,大部分釋迦人證得了聖果。

琉璃王第四次起兵時,佛陀深知迦毗羅衛國人民共業的果報不可避免,也就回到了僧團。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無法釋懷,為了讓釋迦族留下根苗,他用神通將五百釋迦族人攝入缽內,帶出迦毗羅衛國。但當打開缽時,五百人卻已全部化為血水,此時目犍連才真正覺悟佛陀所說不虛,就是神通也敵不過業力。

琉璃王殺入迦毗羅衛國後,大肆殺戮,城內血流成河。而釋迦族人由於佛陀的教化,在抵擋敵人時,誓不傷敵。眼看釋迦族人慘遭殺害,在淨飯王去世後繼承政權的摩訶那摩王老淚縱橫地對琉璃王說:「如今我要死了,希望你能滿足我一個要求,畢竟你名義是我的孫子。現在我將跳入河中,在我浮上來前,你答應我不要殺人,放過他們,我浮上來後,釋迦族任由你處置。」琉璃王覺得這像兒時遊戲,就答應了摩訶那摩王。待摩訶那摩王跳入河中,釋迦族人能逃則逃。過了很長時間,也不見摩訶那摩王浮上來,琉璃王便命人下水查看,這才知道他為了救更多的釋迦族人,用自己的頭髮將自己綁到了河底的樹根上,早已死去。

琉璃王就這樣佔有了迦毗羅衛國,並帶了五百釋迦女回國。釋迦女們滿腹忿恨,辱罵琉璃王出身低賤。琉璃王大怒,命人割去她們的手足,投到坑裡。釋迦女們雖遭身心痛苦,但不忘感念釋尊。釋尊悲憫,與弟子前去說法。諸釋迦女聽聞佛法後,證得法眼淨,命終後轉生為天人。

釋尊回去後,告訴弟子們琉璃王七天後便會死去。琉璃王聽說後非常害怕,惶恐地捱到了第七天,期間一直安然無事。琉璃王以為已倖免於難,便在宮中慶祝。由於懼火,他在宮中的河裡駕船慶祝。然而正當宴會之時,一團熾火從水下升起,燒毀了船隻,琉璃王墜入無間地獄,宮城也一燒而盡。

不久,佛陀的弟子阿闍世王把迦毗羅衛國和琉璃王所統治的喬薩彌羅國歸併到自己的領土中,統一了北印度。

……

看完這篇文章,小編對於文中所說「當釋尊聽到這個消息時,知道這是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成熟」,還是存有疑惑,究竟釋迦族有什麼「共業」要遭滅族之罪?記得此前看過類似資料,查看藏經,果然有所發現。據《釋迦譜》等書記載,釋迦族被滅後,眾比丘問佛陀:「釋迦族過去世作何因緣,今世受此苦難?」佛說:「過去世羅閱城有一魚村,因為時值饑荒,米價貴如黃金,人們就以草根為食。村邊有一大湖,湖內有很多魚,人們只能捕魚而食。當時大湖內有兩條大魚,相互交談:『我等原是水族,並非住在陸地之上,而這些人都以我們為食。』村中有一農夫之子,年方八歲,雖然沒有親自捕魚,但見到人們捕魚時,他也心生歡喜。他也沒有吃過魚肉,只是覺得好玩,在大魚頭部敲打了三下。當時羅閱城那些人就是今日的釋迦族,當時兩條大魚,一條是琉璃王,另一條是好苦梵志(提醒琉璃王討伐釋迦族之人),小魚就是今世他的軍隊,漁村中人就是現在被殺的釋迦族,而小孩就是我。因為殺魚罪業深重,釋迦族在過去劫中受地獄苦。而我當時敲打魚頭三下,現在就為這件事情頭痛三天。」

相關焦點

  • 【佛教故事】佛陀頭痛三日的因緣
    佛教中有個著名的故事,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喬薩羅國的琉璃王因受到釋迦族的侮辱,發誓要滅掉整個釋迦族。 佛陀勸阻了三次都沒有成功。當琉璃王的軍隊攻進迦毗羅衛國的時候,佛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請求佛前去相救。但是佛說:「這是釋迦族的因果,暫時很難改變。」於是,目連尊者發慈悲心,用神通將五百個釋迦族人裝進了他的缽裡,然後舉到天上。但是,當屠城結束的時候,尊者把缽取下來一看,這五百個人全部化為了血水。
  • 佛教:菩薩識因果,羅漢避因果,凡夫迷因果,愚人逆因果
    但是如果要用兩個字來總結佛法的話,我覺得就是「因果」,這可以說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和核心。提到因果,我突然想到一個「野狐禪」的故事,分享給各位師兄聽一下,大家看看能否有些感悟。百丈禪師除了自己修為高深以外,對於中國佛教的最大貢獻就是組織了一次佛教改革,制定了《百丈清規》,要求所有僧眾都躬耕自食,一邊修行一邊耕作,這樣就大大減輕了施主和國家的負擔。
  • 佛教故事:真的是佛陀沒有普度眾生嗎?
    編者按:你是否質疑過佛陀普度眾生的宏願?你是否想過「佛陀什麼時候才來度我呀」?
  • 佛教解密:佛陀如何創立佛教?它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在佛陀還住世的那個時代,人類的思想發生巨大的變化,當然,那時也出現了很多偉大的人物,在西方,有了哲人蘇格拉底,他的學說奠定西方的文明基調。在中國,有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巨匠,出現了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在古印度,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等。
  • 佛教故事,佛陀在相思林中度了第一個女人!
    任何宗教如果將她們排除在外,那一定是在自尋死活,想必以般若智慧著稱的佛教絕不會這樣做。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佛陀最初是不度女人出家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很多,諸如女身垢穢、女子重情、「五漏」之體非是法器等等。這些理由都是人想出來的,什麼時候要,要什麼樣的,隨時隨心都能編得出,但原因卻只有一個,時代環境不允許。
  • 佛教中的因果與緣之間的關係
    面對謎一樣的人生,我心中總會有很多疑問,為什麼有的人生活總是困難重重,諸多不順,而有些人卻事事順心,家庭幸福,為何一樣的人生卻有不一樣的遭遇呢?這些問題人們在茶餘飯後總會去思考。本篇文章,小編就來與您分享一下在佛教中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
  • 莫高窟壁畫:釋迦牟尼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佛陀所說因果業報
    毗琉璃王誅殺釋迦族,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釋迦牟尼的家族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佛陀所說的因果業報。憍薩羅國國王波斯匿王,想娶一位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公主為妻,釋迦族不是很情願,於是釋迦族的摩訶男,用自己家裡的一位女奴冒充公主嫁給了波斯匿王。
  • 佛教故事 | 盂蘭盆會的由來
    佛教盂蘭盆節起源於「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出自《佛說盂蘭盆經》。    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目犍連尊者用天眼通,能夠知道眾鬼的罪業報應因緣,他忽然想起他死去的母親,他運用神通力見到自己的亡母也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縫似的細小,皮骨連結在一起,目犍連見狀,孝心油然而生,不禁傷感萬分,他即刻用缽盛裝了飯菜,藉神通力量往饗老母,但是他母親取飯尚未入口,飯食在手中即化為火炭,不能飲食,目犍連悲號涕泣,不能自己
  • 什麼是佛教?佛陀是什麼人?佛陀已經去世,他如何能幫助我們?
    答:選擇出家,一定是個不容易做出的決定。為 此,佛陀必定躊躇憂慮了一段時間。佛陀當時可以選擇 將自己的一生獻給家人,或是將之奉獻給世界。出自於 佛陀的慈悲心,他最終選擇了後者。他的自我犧牲讓世 間所有的人從中受益。這非但不是不負責任,反而還是 最有意義和價值的犧牲!
  • 首出佛教掌中戲《佛陀傳》在臺灣嘉義圓福寺演出
    長義閣掌中劇團演《佛陀傳》,劇中戲偶噴火特技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1年2月13日,臺灣嘉義市長義閣掌中劇團根據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著作《釋迦牟尼佛傳》改編而成的首場佛教掌中戲《佛陀傳》,在嘉義市圓福寺廣場隆重演出,有近百位觀眾觀賞了演出。該劇結合佛陀故事、佛教歌曲、傳統布袋戲、四川變臉藝術於一體。
  • 不信佛教說因果,知道什麼是緣起性空嗎,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怎麼說
    你不相信佛教說的因果,懂得因緣法,就懂緣起性空,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怎麼說中國儒釋道文化思想,釋家文化給世界帶來了諸多議論,從因果輪迴,到無神論。在佛教的文化裡,許多人不信因果關係,那麼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的的因果關係。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我們懂得因緣法,就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懂得「緣起性空」道理,相信你就懂得因果。
  • 佛陀的教法,到底是怎樣被破壞的?
    由於佛陀曾經開示過自己在定中與魔王波旬的對話,說佛教的正法流傳只有五百年,很多人就以為,佛教是魔王派遣的「徒子徒孫」,偽裝成佛教弟子來破壞掉的。其實,佛教被破壞的真正原因,與婆羅門教有直接的關係。主要存在兩點:外部破壞與內部破壞。
  • 提婆達多謀害佛陀,只因嫉妒兄長?他自立學說,又是如何成佛的?
    提婆達多是佛教叛徒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他謀害佛陀,破合僧團,出佛身血,這些都是不可原諒的重罪,但是慈悲的世尊卻授記他未來將做「天王如來」。恰恰相反,提婆達多很優秀,如果他不優秀的話,怎麼又會有眾多的追尋者,從而引發佛教歷史上「五百常隨弟子叛離」的事件呢?優秀和能不能證果完全是兩回事。提婆達多跟隨世尊修行十餘載,刻苦精進,具足十八神通,卻始終無法證果,於是就心生了退轉之心。
  • 佛家中因果、六道、境界、佛法、僧人和業的詮釋,學佛從這些開始
    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佛家中的因果、六道、境界、佛法、僧人、業的詮釋,學佛從這些開始:因果因果指原因與結果。佛教認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而生成、消失。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因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生果,因果歷然,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關係。
  • 佛教:佛渡有緣之人,這3種人佛也渡不了,看看有你嗎?
    佛教有四大禁忌,即無緣不能渡、因果不能改、智慧不可賜、真法不可說。有些人很好奇,不是說佛菩薩慈悲,眾生平等嗎?怎麼還「無緣不渡」,區別對待呢?這並不是區別對待。雖然所有眾生都有佛性,都是未來的佛,但因為每個人的業力和根本機制不同,不是每個人在今生都會有福報和善緣與佛陀結緣的。
  • 佛教:佛緣的兩種表現,看看你有嗎?
    如果用另外一個名詞來闡述它,就是「因果」。你種什麼因,一定會有什麼果。佛說「因果不可改」,除了自己去承受,通過外力,誰都無法改變。除了一種情況例外:人心一變,萬物都會變。那麼,一個人與佛的緣分,也是如此。與佛有緣,並非是要親自遇見佛,與他結下緣分。與佛結緣,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旦結下緣分,遲早會遇見佛。
  • 瘟疫肆虐,天神在人間:耶穌,佛陀的凡人性帶來啟發
    佛陀(釋迦牟尼被神化的尊稱)的地位應介於上帝與耶穌之間。因為上帝作為基督教最高教主卻沒有俗世形象存在。耶穌具有人的形象,但沒有法號;佛陀是佛教最高教主,他既有人的形象,又有著法號。早期印度佛教故事中佛陀多顯示凡人特徵。
  • 佛教:學佛學什麼?
    《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佛法的核心是因果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認為因果業力遷流不止,甚至不會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結,還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例如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佛教:三世因果文——善人看了欣慰,惡人看了心驚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28篇佛教最核心也是最殊勝的教義,其實就是三世因果,雖然其餘文化或者宗教對此也有所涉及,但說的最透徹最直白最清楚的顯然還是佛陀此外專門有一道「三世因果文」,簡潔明了的把今世的果和前世的因做了一個對比,雖然不是特別嚴謹,但大的方向還是沒問題的,各位師兄不妨看看。不過這裡要多說一句,這個因果說的是很犀利的,善惡分明,善人看了應該非常欣慰,可若是惡人看了,那恐怕就是心驚膽戰,直冒冷汗了。
  • 禍從口出,網絡是虛擬的,但因果不虛
    節選自: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因果不虛」—如是因如是果惡語,即說難聽的話。比如罵人,利用別人的生理缺陷或缺點來說笑、取外號,說人過失,汙言穢語,等等。此外,雖然態度平和、語言平常,但說話是為了讓對方傷心,或者故意激怒、挑釁,這種語言也屬於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