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在相思林中度了第一個女人!

2020-12-20 終南一樵夫

女身不能成佛,女子不能進禪堂,女人只能出家一次,這些規定無論怎麼看都透著一股歧視女性的味道。

女性是一半的世界,是每個人的直接締造者。任何宗教如果將她們排除在外,那一定是在自尋死活,想必以般若智慧著稱的佛教絕不會這樣做。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佛陀最初是不度女人出家的。

冠冕堂皇的理由很多,諸如女身垢穢、女子重情、「五漏」之體非是法器等等。這些理由都是人想出來的,什麼時候要,要什麼樣的,隨時隨心都能編得出,但原因卻只有一個,時代環境不允許。

佛教誕生初期正值婆羅門的時代,種姓制度嚴苛,女性地位極低,連宗教的權利都沒有。如果佛教接受女人出家,勢必引來社會的批判。再說當時的佛教徒以乞食為生,女人是最主要的施主和供養者,如果允許女人出家,那麼供養的人就會減少,佛教徒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

經過數十年的辛苦布道,佛教有了一定的社會基地,這才允許女人出家。據說第一位出家的女人是佛陀的姨母大愛道。

大愛道是聖母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聖母生下佛陀後第七天就去世了,大愛道自願擔起了撫育佛陀的職責。佛陀成道後回到淨飯王宮,大愛道看見佛像清新莊嚴,聽到佛語開示超凡脫俗,便決心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佛陀知道後堅決不許,並勸她在家修學佛法。

許多年後,佛陀再次回到王宮,大愛道又請求出家修行,結果還是沒有得到佛陀允許。佛陀走後,大愛道自己剃除秀髮,披上袈裟,與其她信眾一起沿著佛陀走的路線追隨而去。

路途艱險,眾人困苦不堪,但趕路的腳步最未停歇,她們期望早一天見到佛陀,早一天皈依佛祖。也不知為什麼,無論她們如何加快步伐,與佛陀始終隔著一天的路程。直到在一處名叫相思林的地方,佛陀駐足休息,她們才趕上。

佛陀並未直接答應大愛道的請求,而是在阿難尊者說出了「母子恩情」的話後,這才點頭應允。至此,佛教歷史上第一個比丘尼誕生了。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為了防止因女人出家給佛教帶來的影響,佛陀特意為她們制定了八條戒律,又稱「八敬法」,並立下規定,女人不得在佛前剃度,比丘不得為女人剃度,女人出家只能依靠比丘尼去接引,而且一生只能一次。

不是說眾生平等嗎?為什么女人只有一次出家的機會,而男人卻有七次?

其中原因不得而知,但歷代高僧照樣給出許多理由,比如為了保護女性修道生活的安全,加強對女性修道意志的鞭策,為了照顧女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顯示佛陀慈悲等。

雖然這些理由有些勉強,但都有幾分道理。男女終是有別,特別是女性貪慾心和愛染心重,偏於感性,執於情愫,又脆弱優柔,依賴性重,這是不爭的事實。

針對女性的特徵,制定不同的修行法門和規則,顯然,這不是歧視,是科學。

相關焦點

  • 佛教:世事無常的真相,為什麼是佛陀證悟的第一個內容?
    上一節我們講到,佛陀講法49年,只講一個內容,那就是如何解脫苦的束縛。據說佛陀的說教,並不像我們現在講課或開會一樣,有各種會議紀要等各種記錄,而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後來為了便於記憶,遂漸演變成採取偈頌的形式,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偈語。
  • 佛教故事:真的是佛陀沒有普度眾生嗎?
    編者按:你是否質疑過佛陀普度眾生的宏願?你是否想過「佛陀什麼時候才來度我呀」?
  • 【佛教故事】佛陀頭痛三日的因緣
    佛教中有個著名的故事,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喬薩羅國的琉璃王因受到釋迦族的侮辱,發誓要滅掉整個釋迦族。 佛陀勸阻了三次都沒有成功。當琉璃王的軍隊攻進迦毗羅衛國的時候,佛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請求佛前去相救。但是佛說:「這是釋迦族的因果,暫時很難改變。」於是,目連尊者發慈悲心,用神通將五百個釋迦族人裝進了他的缽裡,然後舉到天上。但是,當屠城結束的時候,尊者把缽取下來一看,這五百個人全部化為了血水。
  • 什麼是佛教?佛陀是什麼人?佛陀已經去世,他如何能幫助我們?
    什麼是佛教?問: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這個名詞是梵文「Budhi」的音譯演變而來 的。「Budhi」的意思就是覺醒。所以佛教可說是覺醒的哲學。這個哲學出自於悉達多的親身經驗。悉達多在35歲時覺醒了,他就是佛陀。
  • 佛教解密:佛陀如何創立佛教?它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在佛陀還住世的那個時代,人類的思想發生巨大的變化,當然,那時也出現了很多偉大的人物,在西方,有了哲人蘇格拉底,他的學說奠定西方的文明基調。在中國,有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巨匠,出現了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在古印度,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等。
  • 佛陀拒絕收女眾、但為什麼「佛教」第一位「比丘尼」是佛的姨母?
    大家都知道,「佛陀」也就是悉達多,小時候是由姨母(摩訶婆闍波提)照顧長大的!在經典好,曾提到過,佛陀出生七天之後,佛的母親也就是「摩耶夫人」因疾病而亡!在「佛陀」以後的日子中都是由姨母一直照顧著!在當時「悉達多」逃出皇宮,斷髮出家修行之時!
  • 首出佛教掌中戲《佛陀傳》在臺灣嘉義圓福寺演出
    長義閣掌中劇團演《佛陀傳》,劇中戲偶噴火特技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1年2月13日,臺灣嘉義市長義閣掌中劇團根據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著作《釋迦牟尼佛傳》改編而成的首場佛教掌中戲《佛陀傳》,在嘉義市圓福寺廣場隆重演出,有近百位觀眾觀賞了演出。該劇結合佛陀故事、佛教歌曲、傳統布袋戲、四川變臉藝術於一體。
  • 瘟疫肆虐,天神在人間:耶穌,佛陀的凡人性帶來啟發
    佛陀(釋迦牟尼被神化的尊稱)的地位應介於上帝與耶穌之間。因為上帝作為基督教最高教主卻沒有俗世形象存在。耶穌具有人的形象,但沒有法號;佛陀是佛教最高教主,他既有人的形象,又有著法號。早期印度佛教故事中佛陀多顯示凡人特徵。
  • 佛教: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
    佛教: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釋迦牟尼佛從悉達多太子放棄王位,拋棄世間榮華富貴。削髮到苦行林修行,跟隨過很多人修行。曾修到四禪八定和非想非非想處,但他認為都不是解脫之道,最後都放棄了。
  • 佛教故事:比丘供養給佛陀的一缽白米飯
    沒辦法佛陀只能持著空缽返回精舍,次日佛陀在此出去依然如果,第三日還是如此。有一位外出託缽的比丘剛好遇見佛陀,比丘見到佛陀的臉色異常,一看就是餓了很久的樣子,於是就問佛陀:「釋尊,您今天吃過了嗎?」聽到比丘的問話,佛陀說道:「一連三天都沒有乞食到任何一點食物了,現在身體也是非常的虛弱。」
  • 佛教: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是什麼?佛陀提出這樣的觀點,前所未有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是為了解脫生老病死而出家修行,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眾生。雖然佛教的很多理論,皆是在古印度原有的傳統概念之上的延伸與豐富,但「緣起說」卻是個例外,也就是說,「緣起」這一說法在佛陀之前並沒有人曾經提出過,它是佛陀首次提出來的,是佛教獨有的學說。也就是說,佛陀在三十五歲那年,不僅自己證悟「緣起」,還因垂念我們這些濁世眾生,而將如此精妙的竅訣通過各種經典傳授給我們。
  • 從佛陀收服殺人魔,到一燈度化裘千仞:佛教為什麼要包容惡人!
    佛教對「殺」、「盜」等罪犯,也敞開容納的門戶,提供使他們悔悟的機會,這在「以罰止惡」、「以暴制暴」之外,補充了一種安定社會秩序的新途徑。在古代,這也為緩和社會衝突,協調社會矛盾,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這種傳統在佛教由來已久,可以追溯至佛陀時代。
  • 佛陀背後的偉大女人
    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而佛陀的背後則有三個偉大的女人:如親生母親般疼愛自己的姨母波奢波提王后、對自己情深似海的妻子耶輸陀羅、還有給了自己千辛萬苦的祥光嬸嬸。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是一個賢德美貌的女人,在生下佛陀的第七天就染病去世了,臨終前她把太子託付給了自己的妹妹波奢波提。波奢波提答應姐姐做悉達多太子的監護人,撫養悉達多,對太子視若己出,滿足太子的每個願望。
  • 南傳佛教源流特色:嚴守佛陀已制戒律 絕不隨意增刪
    佛陀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馬哈咖沙巴長老在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結集,精挑細選了500位阿羅漢參加,一起記誦和審核佛陀在45年中所教導的戒律與正法。結集結束之際,阿難尊者說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曾提到微不足道的戒律可以捨棄的問題。由於與會大眾意見不一,於是,馬哈咖沙巴長老重申了佛陀臨終前的教導:「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只按已制定的戒律受持遵行。」
  • 釋迦牟尼佛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
    rtha Gautama,釋迦牟尼(即「釋迦先賢」)佛,或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苦行僧(?rama?a)和聖人,佛教的奠基人。據信,他主要在公元前6至4世紀的某個時候在古印度的東部生活和教書。喬達摩教導了一種介於感官放縱和在拉瑪中發現的嚴重禁欲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後來他在印度東部的其他地區(如Magadha和Kosala)任教。
  • 佛陀的教法,到底是怎樣被破壞的?
    由於佛陀曾經開示過自己在定中與魔王波旬的對話,說佛教的正法流傳只有五百年,很多人就以為,佛教是魔王派遣的「徒子徒孫」,偽裝成佛教弟子來破壞掉的。其實,佛教被破壞的真正原因,與婆羅門教有直接的關係。主要存在兩點:外部破壞與內部破壞。
  • 佛陀故事:五百女子矢志出家 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女人心中所發出的一念,不是簡單的就可以拒絕。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聽到佛陀行化到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時候,她和五百志同道合的女人商談以後,立定最大的決心,把頭髮剃去,披起袈裟,向那摩提犍尼精舍追趕佛陀。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到達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時候,疲倦地坐在門外休息,恰巧此刻什麼也不知道的阿難從裡面出來,他看到她們女人都把頭髮剃去,感到十二分的驚奇!
  • 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辦「河北佛教文物展」
    北京訊為迎接北齊漢白玉佛首,2015年5月23日至8月20日,國家文物局在臺灣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辦「河北省佛教文物展」。2016年3月,佛首與佛身將回歸大陸,在北京舉行儀式後入藏河北博物院。 2014年初,臺灣高雄的佛光山,兩位佛教信徒找到了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希望將一尊北齊時期漢白玉釋迦牟尼佛首捐給佛光山,讓佛陀回到寺院;同時告訴法師,佛首輾轉來自大陸。如常法師及時將情況告訴了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星雲大師了解到,這尊佛首是啟建於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間的釋迦牟尼佛首,原為河北省幽居寺塔供奉的三尊佛像之一,1996年被盜。
  • 這2個「平凡」的女人,卻孕育、成就了「偉大」的佛陀!
    佛陀的教法很重視因緣,我們能夠出生於這個世間,當然父母親是我們極重要的增上緣,我們亦是靠著父母親的蔭庇之下而成長。到我們長大成人之後,當然要報答父母親養育之恩。但在父母親的緣分比較上,母親那慈愛無私的形象,往往更為我們所樂意親近,為我們所感激與愛敬。因此,在佛陀的傳記中,亦不乏看到佛陀對於他母親的記載。在不同的佛陀傳記中,亦記述著佛陀與母親的各種因緣。
  • 佛陀都沒有吃素,可為什麼到了漢傳佛教中就一定要吃素呢?
    一說到佛教,許多人想到的都是吃素,佛教徒也因此被貼上了素食主義者的標籤,可以說,在中國信佛就一定得吃素,不吃素就不配成為一個信佛之人。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了解的宇宙真理中,並不包括吃素這一條,並且在《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中,也詳細地說明了出家修行的戒律。 殺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