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度推薦
電視劇《海棠依舊》(導演:陳力;編劇:張法純)
深情講述重大題材
王子瀟
作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重要作品,《海棠依舊》以生動流暢的故事情節、高水準的藝術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獲得了觀眾的普遍「點讚」。
全劇以「大事不虛」的創作原則,記述了周恩來總理從新中國成立到1976年離世近30年的工作生活,展現了周總理在國共和談、抗美援朝、萬隆會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中運籌帷幄的政治智慧、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和心懷人民的偉大品格。西花廳內徹夜工作、不休不眠的一幅幅畫面讓觀眾真實感受到開國總理的辛勞與不易,感動中更萌發深深的敬意與懷念。
全劇的亮點尤其在於將周總理的「私人」生活和淳樸清廉家風進行細緻傳神的呈現。八奶奶臨終前託孫兒交予的一對套袖,成為周總理工作時的常伴,飽含著周總理對親人長輩的思念與深情;以自己的部分工資做補貼讓身體不好的弟弟提前退休,勸說侄子周爾輝回淮安老家,詮釋著周總理敬老愛幼、清廉自律的良好家風。
西花廳的海棠花,是貫穿全劇的核心意象,象徵著周總理質樸高尚的精神品格,也是周總理夫婦真摯愛情的見證。花開花落一歲歲,伴隨的是共和國的步步發展和周總理鞠躬盡瘁的生命。海棠飄零,斯人已逝,但周總理在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
電視劇《人民檢察官》(總導演:程力棟;編劇:英寧等)
深度再現司法現狀
任飛帆
電視劇《人民檢察官》以真實案例為基礎,呈現某地反貪人員面對複雜而棘手的案件,抽絲剝繭,與犯罪分子鬥智鬥勇的破案過程。創作者緊跟反腐大勢,聚焦「反腐倡廉」「冤案糾錯」「海外追逃」等社會熱點,真實而震撼地反映了當前司法現狀,對弘揚社會公平正義,增進對法律的敬畏具有重要意義。
公訴和自偵是檢察院的兩大核心業務部門,《人民檢察官》也以這兩條線來展開敘事。而在主線之外,又加入主人公婚姻、家庭、人際交往等副線,拉近了檢察官與百姓的距離,讓人們對檢察官有了更生動、鮮活的認識。而對於宇天集團董事長、身居副部級高位的金銘山這一角色的塑造更是令人深思。年輕時候的他每次抓捕都衝鋒陷陣,接管宇天集團後,又憑努力把這個連年虧損的企業挽救過來。最後,他因罪行暴露,站在曾救人的樓頂畏罪自殺。這樣一名曾經有理想有信仰有能力的國家幹部是怎樣一步步走向墮落,最後走上了不歸路?這部電視劇對我們認知腐敗官員的心理歷程有深刻的啟示。
關注現實,關注當下,關注時代生活,藝術創作才更接地氣。《人民檢察官》是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成果,它真實地再現當代社會的現實環境,不迴避社會矛盾和社會陰暗面,在揭示生活複雜性的同時,把握主流,更表現出道德的堅守和信仰的可貴。
電視劇《金水橋邊》(導演:劉飈;編劇:蘇霆)
藝術還原歷史質感
李洪興
人們如何觸碰歷史、歷史如何走進生活,這是藝術創作者無法迴避的問題。
電視劇《金水橋邊》堪稱今年年代劇的精心之作。這部以「反特」為主線的劇集,以新中國成立後的北京城為背景,以老北京小四合院4個普通家庭的悲歡離合為依託,向觀眾展現了30年的風雨變遷,頗具京味兒與時代質感。有專家說,這是一部新中國的國家安全史、小人物的情感史、共和國的編年史、北京城的變遷史。這種有機結合,加上實力表演,顯示了作品的誠意。
藝術化地講述歷史,最大的誠意是真實可信。《金水橋邊》為了展現老北京四合院的風情面貌,在實地走訪調研的基礎上,重新復原了院子;從不同時期的警察制服、報紙版型到老百姓使用的生活用品,都力求精益求精、再現原貌。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一些上了年紀的觀眾都說「那個時代就這樣」。可見,能讓觀眾重拾「過往時光」、看到有質感和「逼真」的歷史面貌,是專業範兒,也是藝術創作的匠心所在。
從另一個層面,這部歷史「正劇」給那些戲說、歪說、醜化歷史的藝術創作,樹立了標杆。既無需浮誇表演,也無需「顏值擔當」,更不需要以雷人面目奪人眼球,就在紮實創作、豐滿表演、生動塑造中展現了劇集的「正史美學」。可以說,讓過來人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讓現在人有回眸歷史的即視感,用「美的」襯託「真的」,才能贏得口碑。
電視劇《小別離》(導演:汪俊;總編劇:何晴)
密切關注社會熱點
任姍姍
隨著中國社會收入增加和教育觀念的更迭,教育挑動著千千萬萬中國家庭最敏感的神經,育兒也成為當下都市劇的熱門題材。與去年熱播的《虎媽貓爸》不同,《小別離》多了幾分焦灼與酸澀。
劇中的三個家庭代表了三個收入階層——工薪家庭、中產家庭和富裕家庭。但不論哪個階層都有著同樣的焦灼——留學。留與不留,各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這本經的封面寫著「中學生留學熱」,內頁卻寫滿了教育、民生、財富、家庭、社會,深深淺淺,若即若離。
劇中人物不論為人父母還是身為子女,不論誤會還是理解,不論與現實較勁還是坦然和解,都有一致的焦慮。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社會的轉型日漸深入,望子成龍的教育期許已經成為億萬家庭的共同夢想,這個現象引發了創作者的思考。
作為主題的三個字「小別離」自有多重含義。它是少男少女與叛逆青春期的別離,是身為監護人的父母與孩子獨立靈魂的別離,是小留學生與原生家庭、母語文化的別離,是從此岸奔向彼岸的別離。最關鍵的,是對社會轉型期種種壓力的別離。演員們放鬆自然的表演和接地氣的劇情,讓該劇成為現實生活的精粹表達,在觀眾中取得共鳴,但主創在對方方面面矛盾的展現中,仍難以給出一劑良方。
貼地飛翔的《小別離》,最終把酸澀的思考留在了此岸。
電視紀錄片《長徵》 (總導演:閆東;總撰稿:江英)
有效激活長徵精神
張珊珊
8集大型電視紀錄片《長徵》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而特別製作。本片依據豐厚的文獻、影像和口述資料再現長徵真實歷史,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繫在一起,把黨和紅軍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壯麗徵程。
《長徵》按時間線索和敵我鬥爭的邏輯線索對長徵進行整體回望,同時每一集又有一定的主題,比如第五集《民心所向》專門講述長徵路上紅軍與少數民族群眾和愛國人士唇齒相依、同舟共濟的感人故事,深刻闡明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
《長徵》的文學力量,首先得益於貫穿紀錄片始終的對百餘位老紅軍戰士的採訪,在親歷者的動情講述中,長徵的細節生動鮮活起來,長徵的艱難困苦令人感慨萬千,紅軍的英勇無畏令人肅然起敬,與此同時,這些搶救性採訪本身也構成珍貴的歷史資料。此外,《長徵》選取長徵題材影視作品如電視劇《三軍大會師》、電影《萬水千山》和油畫等美術作品中的畫面再現長徵的壯闊場景和動人瞬間,增進紀錄片藝術性的同時,也使長徵歷史對觀眾更具感染力。
《長徵》是長徵精神感召下的創作,它以真實的史料和鮮活的講述走進今天觀眾的內心,激活了我們血脈中的長徵精神基因,提醒我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徵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