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被塗改的內容,究竟寫的什麼?

2020-12-18 騰訊網

《蘭亭序》是右軍王羲之等41人在山陰(今紹興)郊外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為詩集所作之序。

《蘭亭序》324個字,因系酒後醉書,其中勾抹錯訛近20處。他酒醒後,多次試圖重新工整謄寫,都不及當天寫的那本好。所以傳給後人的,還是那個第一稿,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真本已不得見,我們就按幾個臨摹本,來進行綜合分析。

1.「歲在癸丑」。為什麼「癸」字筆畫寫得很細。分析,王右軍一定是只記得當年「地支」是醜牛年,而忘了「天幹」排序,「癸」字,一定是後續填上的。地方又留得不夠,所以「癸」字寫的很扁。

2.「修稧事也群賢畢至」。「稧」應改「禾木」旁為「示補」旁,以「禊」為正確寫法。

3.「有崇山峻領」。「崇山」是漏掉了後補的,沒有地方,不得不寫在旁邊。王羲之喝多了老白乾,寫「嶺」字,誤將上邊的「山」丟了。

4.「恵風和暢」。顯然。「惠」字少兩筆,神龍本「和」字之「口」還多一筆,像「曰」。《蘭亭序》開頭「永和九年」的「和」字就是正確寫法。今人臨帖,照寫錯字,傳承謬誤,大可不必。

5.「悟言一室」。悟言,《古文觀止》糾正為「晤」言,意為見面談話。

6.「囙寄所託」。「囙」是「因」的異體字,而且是先寫了「外」字,後又以「囙」字(神龍本馮承素摹本為「ㄈ」接右邊)覆蓋。

7.「怏然自足」。後人記載為「快」然(高興)自足,其實「怏(yàng)然自足」翻譯成「自負」「自信」是解釋得通的。

8.「僧不知老之將至」。「僧」字只有在「定武蘭亭」石碑上才有這個字。《古文觀止》糾正為「曾」。

9.「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向之」之下覆蓋了「於今」二字。俛是俯的異體字,今已廢棄。

10.「豈不痛哉」。「痛」字覆蓋的有點像是「它」字。

11.「每攬」。有書說,「'每』字中畫濃墨,其餘淡墨,顯然記錄了其由'一』字改寫的過程。」其實,北魏張猛龍碑上的「每」字一橫,也是粗大的。而且,馮承素摹寫時,隨時可以蘸墨。

12.「未甞不臨文嗟悼」。 「甞」是「嘗」的異體字,今已不用。

13.「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由」,後人已糾正為「猶」,當「如同」講。

14.「■■悲夫」。重墨抹去的字,一說是「良可」,但更可能是「足可」,還可能是「是可」、「亦可」。「夫」字,看出是蓋住了「也」字。

15.「有感於斯文」。神龍本的「文」字,特別模糊。唐.褚遂良的臨本,一眼就看出是由「作」字改寫。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相關焦點

  • 《蘭亭集序》只是王羲之酒後塗改多次的草稿,為何之後無法超越?
    《蘭亭集序》只是王羲之酒後塗改多次的草稿,為何之後再也超越不了?漢字因為是標準的方塊字,所以書法能夠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蘭亭集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樣的稱號絕不是歷朝歷代虛加,歷經時間的長河,我們可以發現《蘭亭集序》的藝術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他所在的時代,成為了我國文化界的瑰寶。《蘭亭集序》書寫者王羲之在酒醒之後感覺他寫的這篇字實在是過於潦草,所以想認認真真再寫一遍。可是無論他再怎麼發揮再怎麼練習,都沒有超過最開始的那篇。
  • 《蘭亭集序》為什麼是「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會,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王羲之請了晉朝當時頂流的四十位出身、才華、人品都一流的人物舉行的一場極樂之宴,光是能請動這些人王羲之的人格魅力就可見一斑;和現在的聚會光是吃吃喝喝不同,名士在一起還要吟詩作對,互見學識和人品。《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大家的詩文集結成的集子寫的序。
  • 《蘭亭序》到底是什麼序
    雅集當日,不僅有王羲之所作序,存世的還有與會諸人所作「蘭亭詩」41首及孫綽序1篇。仔細研讀、梳理這些詩、文,會發現他們同王羲之《蘭亭序》在思想和內容方面存在高度一致性,可從另一角度證明《蘭亭序》確真無疑。   一、「蘭亭詩」與王羲之儒道雜糅思想相呼應。王羲之本人崇儒愛道,《蘭亭序》表現了其思想特質。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真跡究竟在哪?郭沫若:挖開乾陵就能找到
    《蘭亭序》中國古代書法界的巔峰之作,即便不懂書法的人都會知道這幅驚世之作,它有著「天下第一行書」之稱。《蘭亭序》是王羲之創作,主要內容是描述和友人在蘭亭組織了一場活動,大家曲水流觴,飲酒作詩,好不快活。
  • 臨習《蘭亭序》,除形似外,更要把握的是內容精髓
    後來的很多文人、書法家幾乎每天都要背寫一遍《蘭亭序》,但主要是臨摹筆觸和布局,有的人卻沒有真正品味到《蘭亭序》文本的內容精髓。其實《蘭亭序》的形態和內容是互相輝映的,我們可以由此更清晰地了解當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精神風貌。因此,要臨習好《蘭亭序》就必須要讀懂《蘭亭序》的文本內容的精髓。
  • 王羲之《蘭亭序》究竟有多好?其中有5美,美到令人窒息!
    二小書法/書法名作窺探說起王羲之,必然讓人想到他的書法,想到他的書法,必然就會談到他的《蘭亭序》。我們都知道《蘭亭序》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件極品之作,也知道它是「天下第一行書」,更知道他是最好書法,但是《蘭亭序》究竟好在哪卻眾說不一。
  • 1667歲的《蘭亭序》,生日快樂!
    1667歲的《蘭亭序》,生日快樂! 公元353年。那是東晉的永和九年。 那日,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組織了一場風雅集會。清幽的山水、秀麗的風景吸引了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等社會名流的捧場。
  • 《蘭亭集序》為啥「仰觀宇宙之大」
    若問《蘭亭集序》是啥東西,多數人會回答是「天下第一行書」。嚴格說來,這個回答是錯的,錯就錯在答非所問,明明是文(文章)嘛,你卻說是書(書法)。從思維慣性說,這個錯誤情有可原,因為王羲之寫的這個書法實在是太好了,好到讓人們情不自禁地想讚嘆,哪怕犯點邏輯錯誤也在所不辭。
  • 蘭亭集序:不止有天下第一行書的華麗,還暗藏王羲之對人生的理解
    《蘭亭集序》是書聖王羲之的傳世行書名品,書法之好已無須討論。值得注意的是,《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唯一一篇把個人創作的文章,完整地書寫出來,並從中寄託了極端深厚的人生體會。在華麗的書法外衣下,文章本身的內容同樣值得細細評味。
  • 一本小說引發《蘭亭序》真假大爭議
    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蘭亭序》版本均為摹本,真跡從唐代就已失傳。關於《蘭亭序》的真跡藏在哪裡,以及《蘭亭序》的真實版本是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都一直爭論不休。 這正是唐隱創作《蘭亭序密碼》的引子。 在《蘭亭序密碼》寫作之前,唐隱和出品方上海紫焰傳媒進行溝通,商量寫什麼題材比較好。最終在出品方的建議下,確定了以《蘭亭序》為主題的核心創意。
  • 周新廉將軍文集:文無第一,簡評《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
    由是觀之,若論書法,《蘭亭集序》的影響無人能及;若論文章,《滕王閣序》才是正真的「天才之作」。《蘭亭集序》聞名於世,的確沾了不少「書法」的光。在這個意義上講,《蘭亭集序》是一篇「書法作品」,而《滕王閣序》則是一篇「文學作品」。
  •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同為千古名篇,誰的功力更勝一籌?
    >《蘭亭集序》本是一心寫一得的「小品」文,它「含而不露」,並不直接反應作者真實水平。 一、蘭亭雅集與滕王閣盛會 雖然都叫序,但是《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不是同一種文體。前者事實上是屬於古文中的「小品」,內容清新雋永,記敘作者偶然間的一思一得,用以打動並感染讀者。
  • 《蘭亭集序》說課稿
    在高中學段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文言文的考查一直是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蘭亭集序》不僅是一篇著名的書法作品,同時它所表達的情感主旨在當時具有較強的批判性,不虛無注重當下,曠達的生死觀感動了許多的人。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說課稿以供參考。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蘭亭集序》。
  • 郭沫若說《蘭亭序》是假的,到底對不對
    《蘭亭序》文章是假的,墨跡也是假的!這就是郭沫若的新發現。題主這個問題提得很專業,也很深刻,是有不小的難度的。剛剛給我們的答主子衿先生的評論裡就說到這一點。 這是一個什麼難度?這就是說,有人說《蘭亭序》是假的,文章是假的,墨跡也是假的!
  • 《西遊記》裡的一個情節盜用了《蘭亭集序》的故事
    這幾天陪兒子看書,內容有點雜也有點亂。一會兒《西遊記》,一會兒《圓明園》,一會兒《蘭亭集序》,一會兒又《李白》。突然發現《西遊記》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和《蘭亭集序》「蕭翼賺蘭亭」特別像,仔細一想還真有可能是吳承恩盜用了也未可知。
  • 硬筆楷書寫名篇 - 王羲之蘭亭集序
    硬筆書楷書作品寫了很多,對於蘭亭序這個天下第一行書從來沒有完整書寫過,即便日常練習也是用硬筆臨摹成行書,楷書沒有寫過,在上幾次給大家講了硬筆書法的偏旁部首的一些書寫方法,雖然還沒有系統性地講完,間架結構還沒有講,但是書法學習除了日常的基本功練習外(筆畫,部首,結構),日常的讀帖或者是看一些自己喜歡的硬筆書法作品對硬筆書法學習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想寫好《蘭亭序》的看過來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書寫。她與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法帖。《蘭亭序》講的是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
  • 據說是智永寫的草書版《蘭亭序》欣賞
    明拓寶鴨齋蘭亭之智永草書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外封題「蘭亭八十刻 智永」。上署「蘭亭詩敘 沙門智永書」,下款「紹興丙辰七月程邁模勒於南陵郡齋」。是較為少見的「草體蘭亭」。
  • 李世民為讓《蘭亭序》陪葬,不惜對兒子說軟話,可李治真照做了嗎
    前言:《蘭亭序》堪稱是書法界的巔峰之作。但如今我們所看到的《蘭亭序》並不是王羲之的真跡,而是唐朝的書法家描摹出來的。那麼真正的《蘭亭序》究竟在哪裡呢?有一種說法是這幅作品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到了墓穴當中。觥籌交錯之間,大家興致都很高昂,於是紛紛開始即興創作,最後有人提議將聚會創作的詩歌編成《蘭亭集》,王羲之就負責就為這部詩集寫一篇《蘭亭序》。所以這部傳世名作實際上是王羲之在酒後不清醒的狀態下無意間寫出的。當他酒醒之後,越看此作越覺得驚豔,後來竟然再也寫不出能夠超越它的精品了,所以王羲之就將《蘭亭序》當作了自己家的傳家寶,一代代的傳承了下去。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後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