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前言導語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另一種則是說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四個人。但不管是哪種說法,都繞不過去抬棺出徵的左宗棠。
公元1885年9月5日,73歲的左宗棠病逝於福州。從此,「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便成了憾事。聽聞左宗棠去世的消息後,大清的掌權人慈禧老太后都落淚了,並下懿旨「追贈左宗棠為太子太傅,上諡號文襄,入諡詔忠祠、賢良祠,在其宗籍地湖南設立專祠,後人世代供奉」。作為漢臣,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已經是十分不容易了。
左宗棠去世當天,福州當地傾盆大雨,百姓皆悲傷不已,國失一柱,舉國上下無不嘆息,陷入一片哀痛中。
身為漢臣,左宗棠為什麼能受到如此之高的禮遇,這得說說左宗棠的功績了。
開膛破肚立軍規
公元1875年,左宗棠受命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鐵血大帥的西徵之路由此開始。
此次西徵。左大帥統軍7、8萬人,這些人又來自五湖四海,加上軍餉不足糧草有限,所以時常發生劫掠百姓的事,樹立軍規是個麻煩事,而左大帥僅用了一招就強立了軍規。
為了殺雞儆猴,樹立軍規,左宗棠幹過拿兵卒開膛破肚的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說是當大軍行進到酒泉時,一個兵卒因為飢餓難忍搶了一個小販賣的「甜米黃」。剛好左宗棠巡營看見了這個婦女在哭,於是便問明了緣由。
當聽說是自己的兵卒搶了婦人的「甜米黃」後,左宗棠當即將婦人帶回營中,並指正犯軍規的兵卒,可是兵卒一看大帥親自來了,知道自己要是認罪必是死罪難逃,於是抵死不認。
雖然身為大帥,但也不能冤枉人糊塗辦案。於是左宗棠當即命人給兵卒開膛破肚,雖然有點血腥,但兵卒肚子裡還沒消化的「甜米黃」卻是鐵證如山,這下兵卒再也抵賴不了了。
這個兵卒的下場可想而知,被明正典刑當即斬首。據說至此後,大軍再也沒有發生過劫掠百姓的事。
外松內緊緩進猛攻
說到緩進,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因為兵貴神速,但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總共花了5年時間,其中真正在戰場殺敵攻城略地只花了1年多時間,其他4年多在幹什麼呢?都是在練軍心。
其實這不光是左宗棠的用兵策略,更是他一生的為人處世之道。
兵者詭道也,自古兵家從來都不是靠人數取勝,而是靠勇猛、謀略以及天時地利。
簡單來說,就是先練就大軍的軍魂。
再說猛攻。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左宗棠練好了軍心,就該亮劍了。
西徵軍從收復古牧地到收復整個北疆,只用的了幾個月時間;而從北疆到南疆,收復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左宗棠也只用了一年,真正做到了兵貴神速。
從整個用兵方略來看,左宗棠前期的打法著實讓人看不懂,甚至有人笑話左宗棠是畏戰避敵,不敢交戰,所以才會行動遲緩;但到了後期,左宗棠的行軍速度又太快,這讓敵人都猝不及防。
這才是真正的猛將!
抬棺陣前,以示死戰決心
左宗棠在西徵途中,最讓後人欽佩的是他身為主帥,竟然抬著一口棺材擺在了陣前,這頗有當年龐德戰關羽的魄力。
據後人傳言,原來擺在陣前的是一口黑棺材,以示決死之心,後來又變成了紅棺材,這又激勵了將官們的必勝之心。
自古有文不貪財武不惜命國家必定強盛的傳統,左宗棠能做出如此壯舉,既可以向敵人表明自己的決死之心,又可以鼓舞士氣。
縱觀整個晚期,能做出如此壯舉的,也只有左大帥了,不避死不傲嬌,壯哉!
參考文獻:《清史稿》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