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寧玉』,那邊是『妙七』,味道都非常好。」說著,白景芝給記者遞來一個剛摘下的「寧玉」。紅彤彤的果子,外皮上的小絨毛依稀可見,輕輕咬下一口,汁水流入口中,細膩、香甜盈滿心間。
這一顆顆紅紅的草莓果,可讓白景芝一家嘗到了「甜頭」。
去年12月,村裡的兩座草莓採摘大棚建成後,白景芝就開始來幹活。栽種草莓苗,澆水、打理幼苗……一天天,草莓苗長大,白景芝每天還能獲得50元的工資。
今年3月初,位於太行山淺山區的大窪村周邊開滿了山花,不斷有遊客來賞春光。飽覽風光之餘,大棚裡紅彤彤的草莓也吸引了不少人採摘。白景芝每天忙活著接待顧客,靠勞動增收。
「我來這兒幹活已經開了3個月的工資了,加一起有五六千元。」細算起幾個月的工資收入,白景芝臉上露出笑容。他們家原有5口人,公公癱瘓臥床多年,她悉心照顧,從沒有抱怨。兩個孩子上學,家庭負擔重,丈夫只能外出務工賺錢,但家裡仍常常入不敷出,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各項幫扶政策惠及他們一家,家裡的生活不斷改善,2016年實現了脫貧摘帽。但由於白景芝的丈夫務工收入不穩定,他們家仍享受各項幫扶政策。
2019年初冬,白景芝的公公因身體原因離世。料理完老人的後事,白景芝找到村兩委幹部,希望能找一份工作,用自己的雙手為孩子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那時正值村裡的草莓採摘大棚剛建成,白景芝便被介紹到這裡務工。春節後受疫情影響,白景芝的丈夫不能外出務工,他也來到草莓採摘大棚打零工。
目前,大棚裡第一茬草莓的採摘已經快結束,第二茬預計5月初開始。草莓採摘結束後,大棚裡會種上西紅柿。待西紅柿採摘結束後,又開始種植草莓,以此循環種植,確保大棚不閒置。而這對白景芝來說,意味著一年四季有活幹、有錢賺,她們家的日子也會像紅彤彤的草莓一樣甜美。同時,大窪村貧困戶趙四香和丈夫也嘗到了這樣的「甜頭」。他們像白景芝夫妻倆一樣,不出村就能在草莓大棚務工增收。
大窪村的草莓種植產業項目,是中站區探索「5+」產業扶貧新模式之「旅遊+扶貧」的一個縮影,不僅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讓全村群眾共享項目收益20%的分紅,每年還能帶動村集體增收4萬餘元。近年來,龍翔街道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優勢,大力發展許河村大棚哈密瓜種植、周窯村小雜果種植、北業村農業產業、桑園村連翹茶加工、龍洞村德鑫果桑、大窪村小雜果種植園等山區種植產業,帶動有意願務工的貧困戶勞動力實現100%就業,戶均產業項目覆蓋達兩個以上,讓貧困戶務工增收,生活改善。
「大窪村發展近郊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春季帶動草莓採摘供不應求,我們新籌建的8座溫室大棚已經開工建設,未來將有更多鄉親們嘗到『甜頭』。」龍翔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劉鵬軒說。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