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在一個疫情防控講座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表示:
在這個階段,家長必須超級重視孩子的飲食結構,絕對不能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
中國孩子的早餐不許吃粥,只能吃雞蛋、牛奶和高營養的三明治,吃了再去上學。
此番言論一出,立即在網絡上引起了相關媒體和人士的熱評:
其一,一些營養學人士認為,從傳染病學來看,張文宏教授是個了不起的醫生。但術業有專攻,並不代表他就有足夠的資格去談營養學的問題,這畢竟是兩個領域。
其二,某些網評人士批評張教授說話太武斷。說張教授此種表述有崇洋媚外之嫌,而且過於口語化,讓人臆想,早上就不能吃粥了嗎?這麼說容易讓人理解成粥是不是有問題。
其三,央視力挺張文宏教授。稱張教授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對科學的堅持。早餐不吃粥,意味著中國人告別了飢餓的歷史,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而且,吃肉吃蛋比喝粥好,這是客觀的、科學的事實。
實際上,4月26日張文宏又回應了關於喝粥的爭議:「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 ,但粥還是不能喝。」對疫情期間早餐為什麼不能喝粥做出了解釋,但網絡對此事的議論似乎並沒有停止。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網友的一些分享。
網友1:喝粥佔肚子,容易餓,吃不下別的東西,有道理。改成不能只喝粥好一點,不能喝粥太絕對了。喝粥配雞蛋肉鬆之類的,蛋白質碳水脂肪都有。
張教授說的粥可能指的是白粥。我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父母都出去進修了,讓奶奶從老家來照顧我。奶奶其實做飯還可以,但她的習慣是每天早上都吃白粥鹹菜。
我真的無語了,喝少了上午一定會餓,喝多了總想上廁所。後來我提出強烈抗議她才給我另外準備早飯。從此我對白粥鹹菜有了陰影,所以看到早上不喝粥我覺得說得不錯啊。
網友2:我就問你一下,學生幾點上學?家長几點上班?為了保證營養,雞蛋牛奶是不是最簡單快捷方便的食物?
對於趕著上學的學生們,便利店的三明治基本都會有雞蛋、火腿、生菜、番茄、黃瓜,還可以選擇雞肉或牛肉的口味,在微波爐裡熱半分鐘就可以了。隨手拿一盒牛奶就能保證早晨充足的營養和能量,你還用擔心上學遲到嗎?
網友3:我倒是覺得學生在充足蛋白質之外也應該適當高的碳水,上課也算是重腦力勞動了,碳水太少感覺腦子轉不動。蛋白質是需要的,但吃得太多蛋白,會不會增加身體負擔?
從網友的分享可以看到,大家關注的焦點主要表現在:
a.早餐不能吃哪種粥;
b.學生早餐怎麼吃;
c.蛋白質會不會過量。其中關注最多的就是學生早餐怎麼吃。
說話的背景,講給誰聽的?
當我們在激烈討論張教授「早餐不許吃粥」時,有一個前提條件是不應該被忽略,張教授是在何種場合發表的該建議?
張教授說早餐不許吃粥時,是4月15日下午的一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視頻講座上,張文宏教授當時正在與在歐的中資企業、華人華僑、留學生進行防疫知識交流,答疑釋惑。
也就是說,張教授是想建議在歐洲的華人華僑、學生們,在疫情期間,早餐不要只喝粥,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由於受當時視頻講座時間的限制,張教授可能表述口語化,較易引起別人的誤解,以為是不是粥有什麼問題,或者早餐就絕對不能喝粥,才引起了網絡的熱議。
早餐能不能喝粥?
張文宏主任的「早餐不許喝粥」,我的理解應該是不能只喝粥吃鹹菜,而且這裡的粥是白粥。
白粥,也就是大米粥,裡面90%是水,其他就是糊化澱粉,這讓它成為了一種特別容易被消化的主食。這樣看來,早晨起床,喝一碗白粥就能快速補充水分和碳水化合物還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問題來了!它營養成分太單一了,主要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等其他營養成分含量都很低,單純喝白米粥的早餐肯定營養不達標。
早餐作為一天中重要的第一餐,可不是單純吃飽就好,各種營養的攝入同樣重要。對於學生,除了保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充足的蛋白質和鈣的攝入必不可少。
7~11 歲的兒童鈣的攝入推薦量要達到 1000 毫克/天。兒童本來食量就小,先喝一碗白粥,恐怕就吃不了其他的食物了。可如果早餐只吃白粥鹹菜,根本支持不了他一上午所需的營養和能量。
喝粥少了上午一定會餓,喝多了又總想上廁所。而一杯 200 毫升的牛奶加一個雞蛋,就相當於攝入了 大約13 克優質蛋白質和 200 多毫克的鈣,可比白粥有營養多啦。
張教授所說的高營養的三明治,一般包含了火腿、生菜、番茄、黃瓜,雞肉或牛肉,這樣的早餐吃法還更耐餓,能夠一上午保持精力充沛。
當然,並不是說粥就一定不能喝,喝粥本身不是問題,問題看怎么喝。最好的飲食,是均衡飲食,肉蛋奶要吃,穀物和豆類也要吃,不應該非常有傾向性的評價說哪個更好,說「不許喝粥」未免也太過絕對。
目前中小學生的早餐狀況
2019年,有研究人員曾經在北京市一城區6~13歲學生的早餐行為進行過統計調查,發現每天吃早餐的學生比例僅為74.78%。而小學一年級最高,為80.67%;初一年級最低,僅為59.71%。
隨著年級的升高有下降的趨勢,可能因為學生年級越高,自理能力提高,家長管理相應減少,而學生對營養的認知不足,有可能由於學業緊張、晚起、運動等原因影響吃早餐。
調查還涉及到了早餐能否提供一上午的能量,被調查學生中僅有31.27%的學生在上午最後一節課從未感覺到飢餓,而有近70%的學生都會不同程度的感覺到有時餓或經常餓。
這表明大部分學生早餐存在搭配不合理的問題,吃了以後消化地太快或者熱量不足,不足以維持學生一上午繁忙的學習任務。
從以上這些問題,家長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每天吃早餐只是第一步,提供符合學生生長發育需要的早餐更加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文宏教授的觀點是合理的。早晨的時間寶貴,家長給孩子熱一杯牛奶、煮兩個雞蛋,用麵包片、生菜做個雞肉或牛肉三明治,也不費什麼事。孩子吃著健康,營養全面還「扛餓」,一上午都精神抖擻。
粥到底能不能吃,您明白了嗎?
我是營養師安妮,祝您幸福健康,營養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