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老師就教導我們說不管是各行各業,所有的從業者都是公平的,都應該被尊重,對此我們也深信不疑。不過隨著農民工外出打工的多了,不少打工者發現似乎並不是如此。之前就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農民工到公交車上,周邊的好幾個人都自動走開,離他好遠,好像在躲著什麼一樣,後來大概農民工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自覺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坐到了公交車的臺階上,這時候有其他的人想坐,掏出紙巾,在農民工坐過的那個座位上擦了又擦。說實話,看到這樣的視頻,我的心總感覺被什麼東西揪著,農民工,一個靠下力氣賺錢,堂堂正正生活的群體,怎麼總無辜中槍呢?
無獨有偶,就在兩天前的5月24號,在貴陽打工的3個農民工又遇到了讓他們無奈的事情,原本中午吃飯時間對農民工來說是難得的休息時間,但在去麵館吃飯的時候,卻被老闆拒絕了,老闆明確表示不賣給他們。我實在不明白,打開門做生意,大家吃飯都給錢,為什麼到了農民工的時候就不賣給他們了呢?此事一出,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大家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聲討這家麵館的做法不合理,老闆帶有明顯的「歧視」農民工的傾向,有些網友甚至表示這樣的麵館,距離倒閉也不遠了。
當然,也有少數的人表示理解老闆的做法,覺得老闆其實挺難的,因為有些城市人和白領等「上層人士」會比較在意和誰一起吃飯,所以老闆才會這麼做,我覺得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明顯的三觀不正,既然是路邊的小麵館,又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星級飯店,難道不就是為了普通人吃飯方便嗎?去吃飯的就算不是農民工,也是普通的打工者罷了,既然如此,不招待農民工那不就是無稽之言談了。我覺得農民進城生活這麼多年,之所以很多農民仍舊覺得是在飄著,就是因為沒有存在感,活得不夠體面。倘若農民工能夠過得體面一些,也不至於在城市那麼沒存在感。
面對農民工想要活得體面這事兒,一向主意多,辦法多的專家好像一直束手無策,倒是有人也提了一些意見,只不過農民工對此不屑一顧。比如說前幾年引起了廣泛討論的農民工改名。專家覺得農民工當中的民工兩個字,就像是封建社會時候的「苦力」一樣,不僅不好聽,不符合現在的情況。故此專家建議把帶有「貶義」的民工二字給替換掉,改成「新產業工人」,既符合現在人們的審美觀,讀起來朗朗山口,又能凸顯農民工在城市化建設當中的重要地位。可我覺得農民想要的體面不應該通過改一個名字來實現,更該通過以下2點來維護。
第一、杜絕「打太極式」工資結算
相比要不到錢,有個更讓農民頭大的情況,就是結算工資的時候遭遇打太極。農民工費勁千辛萬苦,找到包工頭,卻被告知是甲方扣著工資不發,然後去找甲方,甲方卻說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都已經盡到了,是乙方出的問題。總之處於弱勢的農民工經常是腿跑斷,也沒找到一個能結算工資的。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多數農民工都遇到過,我想專家比起來改名字,更改考慮如何制定策略,讓農民工打工的時候簡單,拿錢的時候更簡單。這才是讓農民工活得體面的第一步。
第二、尊重農民工,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很多城市都在倡導尊重農民工,但在不少本地人心裡,對農民工還是有一定「看不上」「看不起」的情況,不信你看很多城市家長教育子女的時候,就會指著在窗外幹活兒的農民工說「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跟他一樣」,雖然這只是生活當中的一件小事,但在孩子心裡,就會覺得農民工幹的活兒很不上檯面,尊重也就無從談起了。
我還想說一個事實,那就是很多城市的發展遭遇了瓶頸,所以才有這幾年的「搶人大戰」,城市需要搶奪農民工等外來人口來作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助推劑,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更應該體現對農民工的包容和尊重,農民工的雙手可能確實很髒,但是他們兜裡的錢卻格外乾淨,每一滴汗,每一滴淚的背後,撐起來的是農村的一個家庭和希望,希望所有的農民工兄弟,都不會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