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飲食上講究&34;,不無道理。早餐,人們習慣稱為早飯或早點。稱之為早茶卻又自成飲食體系的,印象中僅有兩地:江南的揚州早茶和嶺南的廣州早茶。
&34;。&34;揚州城是京杭大運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其早茶文化傳承百餘年,雖僅限於揚泰地區,卻孤芳不自賞,殊有個性,廣受追捧。羊城早茶則涵蓋了嶺南諸地以及港澳地區,國內諸多一二線城市亦有本土版本的廣州早茶應市,多為東施效顰,口味與嶺南地區相去甚遠。
同為早茶重鎮,揚州與廣州兩地的菜點呈現則迥異。從飲茶來說。羊城早茶講&34;,一盅即指飲茶。以普洱熟茶、單樅、烏龍等發酵半發酵茶居多,去油解膩,減肥消食。所以廣東人雖然好吃,但胖子卻不多。揚州早茶,一年四季皆飲地產綠茶,名喚綠揚春。用透明玻璃杯衝泡,青翠滿目,一杯入喉,頓覺神明氣爽,清氣上升。 惟百年老店富春茶社所售之香茗,與眾不同。此茶名喚「魁龍珠」,取揚州的珠蘭,杭州的龍井,安徽的魁針配製而成。三味一茶,取長補短,獨此一家,啜飲風味尤殊。
粥是北方人傳統早餐的標配之食,廣州早茶亦然。多見的以生滾粥居多,如皮蛋瘦肉粥、魚片粥、菜乾豬肉粥等,鹹味為主,鮮滑適口。其早茶的主打品種以豉汁排骨、鳳爪、豬肚、牛肉丸等肉類和腸粉、蝦餃、叉燒包、奶皇包、蘿蔔糕等粵點類,以及蛋撻、榴槤酥等西點類,大致分為四大體糸,品種多達二三百種,豐儉由人,市民參與性極強。普通食客之&34;,多是一餚一點,如腸粉和排骨,或蝦餃和鳳爪等,隨性自然,且皆為熱食。
揚州早茶吸收了南北方飲食的精萃,在應市流程上自成體系,也更嚴謹。正式的早茶須上冷盤,通常八味。多見的有:油爆湖蝦、薑絲餚肉、醬燒菌菇、拌綠豆芽、揚州八寶醬菜、高郵湖雙黃鹹鴨蛋、拌界首茶幹、醃嫰薑片等。其中後四味為約定俗成的固定菜式,亦是著名的地方特色小食手信。
揚州早茶的主角們,是琳琅滿目的各色淮揚面點,製作出品較之廣州早茶更為精細和講究。三丁包、五丁包、細沙包、青菜包、香菇包、豆腐皮包、翡翠燒賣、灌湯蒸餃和千層油糕、棗泥山藥糕、粢飯 ,以及空心大麻球、蘿蔔絲油燉、芝麻燒餅等,既承傳統,又富創新。色、香、味、形、器、意,兼而顧之。其當家花旦,則首推聞名天下的蟹黃湯包。
&34;。揚州自古即是繁華富庶之地,鹽商巨賈和達官貴胄的雲集,客觀上促進了城市飲食休閒行業的興盛。揚州人有句民諺稱作: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34;是講揚州的沐浴文化。而&34;則是說揚州的早茶文化。蟹黃湯包即是&34;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34;食蟹黃湯包的口訣朗朗上口,形象貼切。碩大的湯包內,餡心竟是一腔的大閘蟹湯汁,鮮香肥腴。此中晃而不撒,流而不溢。是真功夫!揚州廚師將工匠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用手捏住蟹黃湯包麵皮皺褶的上端,輕輕提起,雅稱&34;。意為,提起來似燈籠,置盤中如菊花。又使之賦予了些許文化趣味。食蟹黃湯包還要謹遵&34;,即高度,端盤要高至鼻前;角度,盤中包子與嘴唇保持45度斜角;速度,包子內汁多、湯燙,食之不能著急過快,須小心從上端咬開一處口子,輕輕啜食。揚州人對待吃上向來是認真的。
《紅樓夢》是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亦是一部江南飲食文化的百科全書。書中多有桂圓粥、八寶粥、江米粥、冰糖燕窩粥等食物的記載,此亦是揚州早茶的應市品種。然粥類在其早茶中,居於不顯山不露水的配角地位。燙乾絲則是揚州早茶的絕對標配菜品,既是一家茶社刀功水平的展示,又是傳統淮揚美食,故逢餐必上,溫吃。到了午晚餐,則將燙乾絲換成煮乾絲,熱食。一字之差,足見揚州人在飲食上追求的精準和執著。
&34;的經典內容,絕缺不了壓軸的一碗湯麵。揚州人以食陽春麵最為驕傲。陽春麵其實就是光面,奧妙在豬板油熬製的湯、上等的醬油和優質胡椒麵。另外麵條也更富筋道,只因在軋面時,多軋了幾道。蝦籽餃面則要格高一籌,點點蝦籽的湯麵中裹著兩隻元寶狀的大餛飩,似與嶺南的雲吞麵同出一宗,但口味上迥異。
湯麵之後的乾拌麵,呈醬油色,是揚州人平日喜愛的家常小食。其相當於演出之後的返場,雖有些加演的性質,卻是錦上添花。經典之處是:食乾拌麵,須佐以豬腰片蛋花湯。一幹一溼,一冷一熱,達到陰陽平衡。
富春、冶春、共和春和趣園茶社,並稱為&34;,是揚州早茶界的&34;。&34;是老字號,主打親民路線,菜式多迎合大眾;&34;後來者居上,獨闢以恢復傳統經典茶點為主旨,不僅地理位置上與瘦西湖融為一體,打園林特色牌,出品上亦恪守&34;古訓,如今是必去的網紅打卡之地。食之時有拙詩讚曰:&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