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記憶中的老味道,石磨豆腐受熱捧

2020-12-17 齊魯晚報網

  25日,食博會現場,用石磨磨出來的老豆腐和鮮豆漿,喚起了市民兒時的記憶,大受歡迎。 本報記者 韓逸 攝

     本報5月25日訊(記者 王永軍) 25日是第九屆東亞國際食品博覽會的第三天,又恰逢周末,當天場館內人氣爆棚。在展會現場,一款原汁原味的石磨豆腐,因能幫助尋找記憶中的老味道而受市民熱捧。據了解,周末兩天食博會攬客10萬。
  25日上午9點多,在煙臺國際博覽中心內,眾多市民流連於各地美食間,體驗舌尖上的美味。臺灣的熱帶水果、四川的臘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每一個展位前都有不少人圍觀。
  豆漿、豆花、豆腐,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也可以做出不一樣的味道。在豆田園豆腐展位前,這些平淡的食物卻使不少人找回了記憶中的老味道。豆田園豆腐負責人於靜說,她是從3年前開始做豆腐的。因為一直想著老輩人的那種原始豆腐,為了找回這種老味道,開始自己製作這種傳統工藝的豆腐。「做豆腐離不開一臺老石磨。」於靜說,她專門從文登老家採購了3臺老石磨,最重的一個達1噸,最輕的一個也有500斤。要想做出老味道,離開這些石磨還真不行。
  石磨豆腐受歡迎,咱煙臺的本土特色小吃也很火熱。現場製作的丹桂粉腸,讓不少人翹首以盼。
  本土小吃走俏,外地特色當然也不可錯過。有一家賣廣西燕麥片的攤位,顧客絡繹不絕。攤位負責人王女士說,這些燕麥片都來自廣西巴馬,聞名的長壽之鄉,燕麥片通過高溫加工,保持了穀物的鮮香。
  「周末兩天一共有10萬人來逛食博會。」本屆食博會組委會工作人員牟建平介紹,這兩天恰逢周末,人氣一直很高。此外,不少食品企業也達成了合作意向。
  本屆食博會僅剩26日最後一天,還沒有來得及去逛的市民,可不要錯過最後的時機。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焦點

  • 河南葉縣:石磨豆腐 歲月中記憶的味道
    毛驢拉磨製作石磨豆腐,這在過去極其平常,近些年卻是實難見到。家住葉邑鎮老鴉張村的朱合群,祖父就是製作石磨豆腐的,而今這一古老的工藝,朱合群仍在傳承和延續。「石磨豆腐是在我爺爺那一輩傳下來的,中間隔斷了幾年,到我這一輩了,我想著把石磨豆腐還做起來,讓子孫後代了解石磨豆腐這個傳統工藝。」朱合群介紹。只見朱合群把前一天提前泡好的豆子取出,放到石磨上開始磨漿。朱合群一邊往磨眼裡添著黃豆,一邊驅趕著毛驢轉動磨盤。
  • 「老物件」,穿越時光喚起記憶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向公眾開放一個月來,觀展人數已突破150萬人次,每天留言數萬字;展館內一些「老物件」,如腳踏縫紉機、手搖電話機、二八自行車、黑白電視機、搪瓷缸、煤油燈等曾經的生活用品,引起觀眾的極大興趣,許多人紛紛駐足留影。
  • 外公外婆做的石磨豆腐,一直深藏在記憶裡
    或許是這種與飢餓有關的記憶真的不太美好,人有自動淡忘的保護機制,媽媽總是說很多已經記不清了。而我的童年已經是一個新的時代了,所以,與外公外婆聯繫在一起的吃的記憶是非常有趣的。今天就寫寫這些有趣的東西吧。第一個是正宗的石磨豆腐和豆腐腦。
  • 立冬餃子餡料升級,老食俗再受熱捧
    記者走訪京城老字號餐飲企業發現,今年立冬,老字號水餃餡料豐富,惠豐餃子樓將時尚餡料瑪咖菌也包進了水餃;烤肉季新添老北京味道「烤白薯」;「冬吃頭、夏吃尾」的老食俗受捧,魚頭系列菜賣得火。地安門馬凱餐廳推出的4色水餃。
  • 石磨豆腐鑑別方式
    石磨豆腐是採用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方法製作出的一種綠色,健康,營養價值高的綠色食品。以前的石磨豆腐是以人或者動物為動力帶動石磨轉動而製成的,而現代石磨豆腐的製作工藝是與機器結合,由機器產生動力帶動石磨,節約了時間而提高效率。
  • 他辭掉年薪二十萬白領,回老家做石磨豆腐
    研磨黃豆、過濾豆漿、煮漿點漿、壓板成型,石磨豆腐的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人們對傳統美食的美好記憶。研磨黃豆、過濾豆漿、煮漿點漿、壓板成型,石磨豆腐的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人們對傳統美食的美好記憶,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城關鎮楠木村的豆腐坊裡採訪石磨豆腐手藝人楊從昌,探訪鄉村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
  • 舌尖上的隴縣:隴州石磨豆腐
    隴縣最有名的就是石磨豆腐,我的舅舅家以前就是做石磨豆腐,舅舅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隴縣石磨做法和現在隴縣的豆腐工藝差不多,只不過石磨豆腐,打豆漿環節不一樣,石磨豆腐打豆漿都是泡好的豆子,用鐵勺子一點一點舀到石磨中心,順便加一勺水,可以說這個非常的慢,特別是臘月裡,豆腐需量增大,就整夜整夜的輪換磨豆子。準備磨豆腐的前一天,舅舅就把黃豆倒進大木盆裡,再倒入清水浸泡起來。
  • 花生油:城市的老味道,喚起你的童年獨家記憶
    味覺的記憶是美妙的,「人對味道的記憶永遠不會遺忘」,城市也是。無論歲月如何變遷,不能抹去的是城市的老味道。在青島中,有這樣一條街道,伴隨著幾代人的成長,也見證了城市的巨變;是上世紀島城最繁榮的工商業,也是它最獨特的「味道名片」是老臺東和遼寧公路。路過這裡,可以聞到釀酒總公司的醋香,植物油廠啤酒的花生香,在空氣中久久縈繞。
  • 贛南小炒魚,喚起贛州人記憶中的舌尖味道!
    贛南小炒魚,喚起贛州人記憶中的舌尖味道!在江西贛州,數百年來,每家的小炒魚都有著各自的「秘方」,做法並不是千篇一律,有著固定的公式。就像紅燒肉,秘方的主體都不變,但配料和烹飪技巧卻有著千差萬別的小細節,每家燒出來的紅燒肉的都有著自家獨特的味道。不管各家的小炒魚有著怎樣的獨門秘方,但醋一定不能少。一旦少了醋味,就沒了醋味飄香,也就不是小炒魚了。
  • 記憶中的沅江味道:老涼粉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手工涼粉已經慢慢消失在大眾視線中。走遍沅江市大街小巷,終於找到了手工涼粉製作人黃嗲,讓他帶我們找回記憶中的味道。在黃嗲家中,他正用薄荷、生薑、甘草等分別熬製成水,再加入醪糟、糖等調配好原料,隨後帶好手套口罩,用密網的紗布將「木瓜籽」包好,泡到冷水裡,不斷用手擠捏紗袋,一種粘稠的汁液會從指間流到水裡。
  • 「磨豆腐」,可山西人還記得當年「石磨豆腐」的味道嗎
    那石磨豆腐的味道,在我離開老家多年後,至今依然清晰地留存在嗅覺的記憶裡。做石磨豆腐用的豆子,都是農家自己種的。和玉米高粱相比,黃豆產量低、侍弄難:春天播下種要防鴿子刨,長出苗要防兔子啃;為了從「山賊」嘴裡奪下豆子,莊稼人一年要多操很多心。但每家每戶都還是要留下一塊地種黃豆,為的是年節能吃上一鍋熱豆腐。
  • 喚起兒時記憶中的雪糕,第一款是雪糕中的扛把子,全是夏天的味道
    喚起兒時記憶中的雪糕,第一款是雪糕中的扛把子,全是夏天的味道現在的雪糕總在追求顏值,好像吃什麼也再找不回,以前五毛錢就能買到的開心,這些童年記憶的雪糕,真想再找來一個個吃個遍呀~小布丁。雪糕中的扛把子,最經典的就屬小布丁了,當年貌似沒有人不喜歡。小時候五毛一根,這是當時市面上奶味最香甜濃鬱的雪糕,小小一支,口感超級綿柔沙軟,最先開始是薄紙包裹的簡陋包裝。後來才改良,現在雖然漲價了,但美味依舊,不信你沒吃過。
  • 石磨豆腐——舌尖上的金絲峽|年味系列⑥
    隨後豆腐傳遍世界各地,以不同的形式滿足著人們的舌尖,豐富著人類的味覺記憶。大姐從倉裡取出本地黃豆,挑出雜質,再用簸箕溜出殘次品。一粒粒篩選過後的黃豆,飽滿豐腴,有如黃色的珍珠。豆子靜靜的躺在筐裡,等待大姐夫幫它們華麗轉身。大姐夫將豆子用溫水浸泡,歷時12個小時。在溫水的作用下,每一粒黃豆都吸足了水分,壯大了腰身。
  • 江南大學60周年校慶文創紀念品受熱捧
    江南大學60周年校慶文創紀念品受熱捧 2018-11-13 16:11:13來源:江南大學
  • 喚起你的味覺記憶,一口蒸鍋就能搞定
    其實,電蒸鍋就是傳統蒸鍋的一個演變與發展,與傳統的蒸籠一樣,是使用蒸汽原理使食物成熟或者加熱,在烹飪的過程中不使用油,原汁原味,能夠有效保持食物的營養成分,而不給食物增加額外的熱量。而星熾STARABLAZE電蒸鍋在此基礎上採用不鏽鋼材質非常有保障,可與食物直接接觸,而且抗腐蝕能力強,三層蒸鍋設計,可以同時蒸煮很多菜品,從根本上避免了油煙帶來的傷害,再加之其加厚的復底能夠聚能蓄熱,在蒸煮過程中保證食物更加均勻受熱,讓食物更加原汁原味。
  • [特別關注-北京]印尼企鵝餐廳受熱捧
    [特別關注-北京]印尼企鵝餐廳受熱捧 印尼企鵝餐廳受熱捧。
  • 談石磨豆腐的傳統手藝,傳承百年美味
    石磨豆腐是農家菜裡頭一道非常難得的菜餚。它跟市場上豆腐相比,營養更豐富,口感更爽口。相信在農村長大的80後,90後的夥伴們小時候就有幫家裡人磨過豆腐的經歷。逢下雨天家裡人不去幹農活,老母親便開始動員大家磨起豆腐來,也好是給一家老小加一道好菜。
  • 記憶中的老味道——爆米花
    記憶中的老味道--爆米花【口播】爐火上架著黑乎乎像大炮一樣的爆米花機,師傅一邊拉著風箱一邊搖動著,隨著「嘭」的一聲巨響,一團白煙升騰而起,熱騰騰香噴噴的爆米花便裝滿了口袋,誘人的香氣讓口水噴湧而出——這是很多中國80後兒時美好而有趣的記憶。
  • 山東煙臺海參十大品牌專場展銷受熱捧 市民搶購中平海參
    山東煙臺海參十大品牌專場展銷受熱捧 市民搶購中平海參2013-11-10 11:29:00  水產養殖網  &nbsp「煙臺海參十大品牌」專場展銷受熱捧,今天繼續讓利展銷記者&nbsp徐志春昨天是在北海賓館(南通路小學北100米)推出的「煙臺海參十大品牌」中平海參專場的第二天,不少市民在8點以前就趕到現場,撐著雨傘在排隊等候。記者8點30分來到北海賓館時,活動現場已有眾多消費者諮詢購買,現場氣氛非常熱烈。
  • 金山朱涇:手工月餅香飄中秋 備受熱捧
    人們一想到傳統蘇式月餅,首先想到的總是顧家的手工月餅,而且年年好味道。究其原因,傳統勝過花哨!顧家的手工月餅,其生產流程從選料、制餡、烘烤全由顧桂珍夫婦倆親自「操刀」。「做月餅最重要的是餡料好,吃的放心。」店主顧阿姨一邊揉面一邊表示,她家的月餅之所以廣受歡迎,除了有十多年的製作歷史外,其秘訣就是餡料全由自家現場加工,真材實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