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辭掉年薪二十萬白領,回老家做石磨豆腐

2020-12-17 大順視點

研磨黃豆、過濾豆漿、煮漿點漿、壓板成型,石磨豆腐的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人們對傳統美食的美好記憶。 研磨黃豆、過濾豆漿、煮漿點漿、壓板成型,石磨豆腐的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人們對傳統美食的美好記憶,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城關鎮楠木村的豆腐坊裡採訪石磨豆腐手藝人楊從昌,探訪鄉村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

走進楠木村石磨豆腐加工坊裡,工人師傅們正忙個不亦樂乎,正在研磨豆漿的手藝人楊從昌,2015年辭掉年薪二十萬的白酒銷售工作回到紫陽開辦了這家豆腐加工坊,堅持用傳統工藝製作豆腐。

楊從昌說,因為我們從小就吃媽媽做的豆腐,用石磨製作出來很香,很懷念那種味道,所以說使我想從事這個行業。

早晨四點鐘楊從昌像往常一樣準時起床將頭一天晚上泡發的黃豆用石磨加工研磨成泛白的豆糊。楊從昌告訴記者隨著機械化的普及,很多作坊基本上是用鋼磨磨豆腐。但他為了保證豆腐的口感,至今仍保留著石磨磨豆腐的習俗。

石磨是我們中國傳統製作豆腐的工藝,石磨磨漿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樣它最大努力的保證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磨漿後緊接著便是人工過渣。工人師傅將石磨磨好的豆漿倒入用紗布製作的漏鬥當中,然後均勻而有力地抖動紗布。

楊從昌說,這種過濾法有啥好處?這是千年來的傳統製作方法,這個能使漿和渣完全分離,這樣做出來的豆腐比較細嫩滑。

經過十分鐘的過濾,色澤誘人的豆漿就呈現出來了,把過濾好的豆漿倒入直徑1.2米的大鍋中,然後經過柴火煮漿。

煮漿是門技術活,也有講究,不宜太小,火不能停,要先大火後小火。

經過柴火一個多小時的高溫燒煮,豆漿溫度達到110度左右,揭開蓋子,濃濃的豆香味霎時間充溢著整間作坊,楊從昌告訴記者石磨豆腐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石膏水點豆腐這一過程。

首先它的溫度速度都要控制好,否則豆腐就做不好,點完漿之後要迅速的將布蓋上保溫,這樣使豆腐更好的凝固。

隨著楊從昌將石膏水撒入豆漿中,濃濃的豆漿蓋上蓋十幾分鐘後被催化為豆花,楊從昌熟練地將豆花舀入墊有紗布的方形木框子裡,壓幹水分。一個小時後,揭開蓋子,一大塊豆腐便成型了。

楊從昌說,我們的豆腐由於是由傳統工藝製作,老百姓很受歡迎,用老百姓的話給了我們一句口碑相傳的一個廣告語,就是石磨磨漿身體健康,富硒山和水,越吃人越美。

楊從昌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傳統石磨豆腐的製作工藝逐漸被機器取代,這種老傳統手藝正面臨失傳。

他表示,我們想把這個傳統工藝發揚光大,不能忘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這門好手藝,我們想今後要繼續努力拼搏奮鬥把這個傳統工藝傳承下去,造福老百姓,給大家做更好的傳統美食。

相關焦點

  • 他辭掉年薪15萬的工作,只為回豐縣老家賣「煎包」……
    劉老先生的兒子劉彬彬,看到父親辛苦,孝順的他毅然辭掉年薪十五萬的工作,回豐縣老家幫助父親打理包子鋪。看到我們拍照,滿面笑容,熱情招待我們品嘗包子。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在家創業一樣輝煌。包子製作過程說複雜也簡單,說簡單又不易。從切菜、調餡、和面、發酵、揪面積子、包包子、下鍋、上火、加水悶蒸、加油、正反油煎,悶蒸、出鍋。
  • 三名北漂白領辭掉高薪工作,共創業做半成品菜,獲千萬投資
    三位小夥伴兒都是留在北京的外地人,在北京做著年薪十幾萬的白領工作。但去年,三人因為同一個痛點看到了商機,辭掉工作,走上了創業之路。「最近,北京一家「賣菜」的小公司「青年菜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因為它剛剛開業不到半年,卻獲得了千萬元的天使投資。為解決上班族的晚餐需求專門銷售半成品菜。
  • 年薪20萬碩士白領轉行做薯農 成千萬富翁
    碩士白領回農村種紅薯成為千萬富翁的故事流傳開來。他想檢測水土的微量元素成分,以便提高香薯品質。在回村路上,記者問:「從年薪20萬元的碩士白領,到現在的薯農,感覺如何?」「感覺蠻好!農村有錢賺,農業有前途,當農民好韻味。」彭煥新說。彭煥新1973年出生在長沙縣農村。15歲時,父親因工負傷。母親告訴他只有發奮讀書,才能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作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他從湖南師範大學畢業,在一所中學教書。
  • 如何看待高材生年薪百萬回鄉養雞,虧損50萬後,回城找工作?
    如何看待高材生年薪百萬回鄉養雞,虧損50萬後,回城找工作?媒體報導一個80後白領,每天過著「996工作制」,覺得毫無自己的時間,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一氣之下將年薪百萬元的工作辭掉,選擇回鄉創業,想成為媒體報導眾多回鄉發家致富中的一員。
  • 石磨豆腐鑑別方式
    石磨豆腐是採用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方法製作出的一種綠色,健康,營養價值高的綠色食品。以前的石磨豆腐是以人或者動物為動力帶動石磨轉動而製成的,而現代石磨豆腐的製作工藝是與機器結合,由機器產生動力帶動石磨,節約了時間而提高效率。
  • 王者榮耀運營經理放棄百萬年薪回老家 直播帶貨賣無花果
    兩年前,黃金還是手遊王者榮耀的高級運營經理,年薪百萬。3年前,劉翠萍還在北京做房產銷售,又在四川廣元開房產銷售公司,也算收入不菲。種養殖業是技術活,更是辛苦活,兩個年輕人深有體會。他們還有一致的觀點,要充分做好線上營銷,搞直播、拍視頻,把傳統產品,加上網際網路的翅膀。
  • 談石磨豆腐的傳統手藝,傳承百年美味
    石磨豆腐是農家菜裡頭一道非常難得的菜餚。它跟市場上豆腐相比,營養更豐富,口感更爽口。相信在農村長大的80後,90後的夥伴們小時候就有幫家裡人磨過豆腐的經歷。逢下雨天家裡人不去幹農活,老母親便開始動員大家磨起豆腐來,也好是給一家老小加一道好菜。
  • 河南葉縣:石磨豆腐 歲月中記憶的味道
    毛驢拉磨製作石磨豆腐,這在過去極其平常,近些年卻是實難見到。家住葉邑鎮老鴉張村的朱合群,祖父就是製作石磨豆腐的,而今這一古老的工藝,朱合群仍在傳承和延續。「石磨豆腐是在我爺爺那一輩傳下來的,中間隔斷了幾年,到我這一輩了,我想著把石磨豆腐還做起來,讓子孫後代了解石磨豆腐這個傳統工藝。」朱合群介紹。只見朱合群把前一天提前泡好的豆子取出,放到石磨上開始磨漿。朱合群一邊往磨眼裡添著黃豆,一邊驅趕著毛驢轉動磨盤。
  • 他被譽為「紅色御廚」,解放後執意回老家,讓他做副鄉長卻被拒絕
    他被譽為「紅色御廚」,解放後執意回老家,讓他做副鄉長卻被拒絕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老家在湖南湘潭,因此在飲食方面很有特點,不僅愛吃辣,還喜歡吃紅燒肉。李開文幹了十幾年的革命,還給毛主席當了11年的廚師,有資歷,組織上準備讓他留在大城市,可是被李開文拒絕了,他執意要返回老家,誰來勸他都沒用,最後組織只能把他調回了老家。李開文調回來後,當地領導十分重視,畢竟他曾是毛主席的專用炊事員,領導們都不敢馬虎,準備讓李開文做個副縣長。
  • 他辭掉公務員學做豬頭肉 一做就是17年
    倪方志今年48歲,在山東青島萊西市做豬頭肉已經有17個年頭了。20多年前,倪方志曾在河南當過兵,後來轉業,被分配到老家萊西的政府部門,做起了公務員。期間,本來就愛吃肉的他,被準嶽父做的豬頭肉徵服了,於是毅然決然地辭掉了公務員職務,學做豬頭肉。
  • 手裡有二十萬,準備在老家養土雞,養殖五千隻,多久能賺錢?
    手裡有二十萬,準備在老家養土雞,就是生態養雞,準備五千隻,多久能賺錢?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消費者們從原來的吃飽逐漸向吃好方向發展,口味也是越來越高。那麼問題來了,手裡有20來萬,準備在老家養殖生態雞,準備養殖5000多隻,多久才能賺錢呢?李子和大家一塊分析。李子認為,這二十萬雖然也不是小數目,但是從土雞舍的建設、山林的承包費、還有土雞的雞苗、土雞所需要飼料、電費等方面分攤來說,也僅僅能養殖5000來只土雞。
  • 喚起記憶中的老味道,石磨豆腐受熱捧
    在展會現場,一款原汁原味的石磨豆腐,因能幫助尋找記憶中的老味道而受市民熱捧。據了解,周末兩天食博會攬客10萬。  25日上午9點多,在煙臺國際博覽中心內,眾多市民流連於各地美食間,體驗舌尖上的美味。臺灣的熱帶水果、四川的臘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每一個展位前都有不少人圍觀。  豆漿、豆花、豆腐,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也可以做出不一樣的味道。
  • 回老家和留大城市發展到底哪個好?看完此文你就明白了
    這其實是個蠻重要的問題,不同的選擇可能會導致截然不同的一生,筆者年輕時也曾有過這種困惑,回頭來看,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考慮:01 哪裡機會大就去哪裡發展年輕人在城市裡遇到困難後,會比較容易產生回老家的想法
  • 舌尖上的隴縣:隴州石磨豆腐
    隴縣最有名的就是石磨豆腐,我的舅舅家以前就是做石磨豆腐,舅舅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隴縣石磨做法和現在隴縣的豆腐工藝差不多,只不過石磨豆腐,打豆漿環節不一樣,石磨豆腐打豆漿都是泡好的豆子,用鐵勺子一點一點舀到石磨中心,順便加一勺水,可以說這個非常的慢,特別是臘月裡,豆腐需量增大,就整夜整夜的輪換磨豆子。準備磨豆腐的前一天,舅舅就把黃豆倒進大木盆裡,再倒入清水浸泡起來。
  • 女孩相親群結識「真命天子」,年薪百萬卻總急需用錢,趕到老家一看...
    女孩相親群結識「真命天子」,年薪百萬卻總急需用錢,趕到老家一看驚呆了 2020-12-17 1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陪年薪百萬年的男友回老家,看見她奶奶吃鹹菜饅頭,我決定不嫁了
    要是一個對自己家人都不孝順的男人,我們肯定是信不過他將來會對自己好。02小綠找到了一個別人口中的高富帥,的確是這樣的,就連小綠自己也覺得自己運氣好,找了一個那麼好的男朋友。男朋友小卓是一個挺高的男孩子,皮膚白白的,總歸來說是一個長得很清秀的男孩子。除此之外,他的工作能力特別強,可以說他年薪就有百萬!
  • 【我奮鬥 我幸福】北京白領劉阿娟回淳化老家 種「爸爸的蘋果」年...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周森 馬林 李智煥)曾在北京工作的劉阿娟,幾年前回到了鹹陽淳化老家,通過發展高品質的綠色無公害果品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在奮鬥中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 回老家過年(散文)
    一場瑞雪下過,冬意深了,年味濃了,回老家過年的心又開始左顧右盼了……年味兒,是春聯上的墨香味,是爆竹裡的火藥味,是餃子佐料中的蒜醋味,尋到年味就開始想家,因為老家的年才更有味道。當故鄉的客船接回一波波遊子,接回成年累月的鄉愁,接回愈來愈濃的年味,回老家過年的序幕就這樣慢慢地拉開了……回老家過年,家裡的年始終是我熟悉的樣子,真誠而溫暖。老家地處湖區,雖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但過年也是熱熱鬧鬧。
  • 他,辭掉年薪48萬的設計師工作,去送外賣啦!杭州的快遞小哥們有多帥?
    2020年疫情期間,秒殺了大多數白領,穩穩過萬。 全國第一。 他說:「因為你窗戶畫在了西邊……」 雅億敬贊這位小哥:世界上會死背詩的人很多,但是把每一首詩都在腦子裡幻化為美麗圖畫的人不多——因為他的心裡裝著「西窗燭」,裝著「巴山夜雨」,才會在舞臺上脫口而出。 我為什麼愛杭州? 在這裡做口述歷史採訪與整理的工作,一幹就是十年,樂此不疲?
  • 從「白領」做回「農民」|王金濤的「跑山豬」,一個「舌尖」上的...
    9月15日,在2020年全省生豬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上,貴州二表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金濤分享起了他放棄在外高薪工作,回到千裡之外的家鄉,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跨界」養豬的故事。工作中憑藉個人過硬的業務技術能力和三線建設精神底蘊,迅速做到公司高管,年薪達到60萬左右。「風箏飛得再高再遠,線總是在家鄉繫著,他鄉異地再好,卻非久留之地」。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在祖國大地全面吹響,無數有識之士投身到這樣百年未有的脫貧戰役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