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於國人而言,一日三餐意味的是人生五味。如今,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疲於奔波的人們只能在簡單的食物中尋覓一份味蕾的快樂,慰藉一下生活重壓之下的疲憊身心。對於順德人而言,每天傍晚,結束一天的辛勞,與朋友相邀,談笑樂飲之後如果能來份豬雜粥,生活便添了許多滋味。
到了大良,我也不能免俗。到了暮色四合的時候,我便邀上朋友去喝豬雜粥,然後酣暢淋漓地結束這一天的奔波。喝了那麼多次豬雜粥,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來大良第一天去豬世界喝的那碗。
當時已經接近半夜,一開始我還有些猶豫。先撇開半夜進食對健康不利不談,單是子夜起身只為一碗豬雜粥就讓我這個外地人費解。見我疑惑,朋友便告訴我,在這裡,吃豬雜粥最好的時間就是子夜,因為這個時候各種小食店、大排檔都剛從屠宰場運回新鮮的豬雜,所以才有最新鮮的豬雜粥吃鍋熱騰騰的豬雜粥端上來時,那香味瞬間就虜獲了我的心,當初的顧慮在美食麵前早就散得一乾二淨了。
放好粥之後,服務員又在桌上擺了幾個加了薑絲醬油的小碟子,見我面露疑惑,熱情的服務員解釋道:「我們這裡吃豬雜的時候都要蘸點這種調料,一來可以去除豬雜的腥氣,二來還能增加鮮香的口感。你嘗嘗,這味道絕對是別的地方吃不到的。」跟服務員道謝之不後,我嘗起了這道深夜美味。
酣暢淋漓地吃完之後,我不禁回味起了其中的美妙之處。這道粥肉香濃鬱,粉腸脆爽可口,豬天梯(即豬上顎的軟骨)清脆有嚼頭,再搭上鹹香的粥底,配上醬油小碟,簡直就是人生的至美享受。
豬雜粥在廣東興盛是近20來年的事情。對豬雜粥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豬雜粥是從及第粥演變而來的。而及第粥由來已久,它是粵式粥品中的一種,特點是粥底綿滑。它是將白米煮到全化,在吃的時候加入豬心、豬肝和豬粉腸,大火燒開,撒些花生米或切碎的油條做成的。
說起及第粥的淵源,版本倒是不少,其中一種是說這種粥和明代廣東的才子倫文敘有點關係。相傳倫文敘小時候家裡很貧窮,靠賣菜為生,隔壁的粥販可憐他年齡小,便藉口要買他家的菜讓倫文敘每天去他家送一擔菜,送完菜後,這個粥販就將豬肉丸、豬腸粉和豬肝放進粥裡生滾,讓倫文敘吃。後來倫文敘考上了狀元,時常會想起粥販的恩情,就給這道無名粥起了個「及第粥」的美名。
傳說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及第粥裡的東西確實有豬肉丸、豬腸粉和豬肝,而且順德本地人對此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在他們看來,豬肉丸中的「丸」與「元」諧音,表示「狀元」;最早的時候用的是牛膀,意味著「榜眼」,後來人們嫌牛膀無味才換成了豬肝;豬腸粉本來和「探花」也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聰明的廚師在豬腸背部切了三個小口,等它煮熟了就變成了粉腸花,以此來表示「探花」。
所謂的「三元及第粥」就是這麼來的。後來人們又在及第粥裡添了更多的豬雜,於是便有了「四及第」和「七彩及第」的叫法。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吃用新鮮豬雜做成的粥的風氣才悄然興起,因為豬雜在其中佔了重頭,豬雜粥的名字才逐漸叫開了。沒過幾年,豬雜粥就在當地徹底風行了。
店裡的服務員跟我講,豬雜粥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用料新鮮。將這些剛到的新鮮豬雜用生滾的方法放進粥裡煮,清甜稀薄的粥正好可以帶出豬雜的嫩香可口,所以才深受人們的喜愛,哪怕是半夜三更也要過來嘗個新鮮。就這樣,坐在午夜時分的店裡,豬雜粥氤氳的水汽裡裹著濃鬱的香味,一碗喝下,順滑的粥從唇齒間散向五臟廟,內裡沒有半點難以克化的不適,反而分外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