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

2020-12-21 三國那些事兒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

哈尼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哈尼族服飾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有100多種不同的款式。適應於梯田農耕勞動,具有共同的刺繡圖案、裝飾物品和審美色彩,這是哈尼族服飾的基本特徵。哈尼族以黑色為美、為莊重、為聖潔,將黑色視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護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飾的主色調。哈尼族服飾上的裝飾物品和刺繡圖案,實質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對祖先英雄業績的緬懷和記述。

哈尼族阿木支系服飾極為講究,其服飾做工精巧,整體勻稱。一套阿木婦女服飾,可分為:帕匹(繡花腰帶)、「帕合」 (衣服)、「阿達」 (繡花圍腰)、「帕吃」 (統裙)、俄摳(頭箍)、「俄巴」 (扎頭帶)、「泡通」 (彩色頭穗)、「住什」 (彩色料珠)、「納斥」 (耳環)、「納斥斥扎」 (銀鏈子)等十個部分,每部分都裝釘有銀飾品或繡有繁雜而又各有特定含意的花鳥魚蟲圖案,繡工精細,圖形規則,構思精巧。

哈尼族切弟支系(婦女)服飾從頭到腳可分為四個部分:「無巴」、「馬牙」 (帽子、包頭巾)、「帕洪、帕得」(衣裳、圍腰)和「帕苦」 (腰帶)。切弟婦女頭部包青布頭巾,包紮後套上一根釘滿銀泡的彩帶,彩帶兩端綴有六束用毛線結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緊身裳,外套青色左衽馬甲,馬甲腰部釘有三角形銀泡圖案若干塊。

哈尼族服飾無論在原料、色彩、款式、裝飾手法等,無不與梯田農耕生產密切相關。以梯田農耕生產和梯田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的改良、發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內涵、適應梯田生產需要為原則。

哈尼族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哈尼族服飾無論在原料、色彩、款式、裝飾手法等無不與梯田農耕生產密切相關。以梯田農耕生產和哈尼梯田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的改良、發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內涵、適應梯田生產需要為原則。

相關焦點

  • 哈尼族服飾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 - 滇臺連線
    明永曆帝詔準邊遠民族地區推行「廢貝行錢」的措施,大大促進了南岸經濟的發展,曾出現裡長、招壩等一些土司內的小官效仿製作長官眷屬穿戴的衫、褲、袍、背子、坎肩、馬甲等常服現象。為適應山地勞作也吸收了一些短衣窄袖,半臂無領直襟,襞開四逢而扣合的簡易服,明代漢服成為哈尼族及其它民族追求的時尚。  公元1644年清滅明。
  • 蓋婭傳說:致力於傳承中國智慧美學和精湛服飾工藝的視覺盛宴!
    從能夠同時接8臺晚會服飾設計的「春晚女王」,再到首登巴黎歌劇院發布時裝秀,用高雅中國風驚豔全世界的熊英,正如她品牌的名字一樣,她的勵志經歷也活成了一個傳說。這是在巴黎時裝周上驚豔全球的中國品牌Heaven Gaia(蓋婭傳說),同時也登上了北京時裝周!
  • 同為剪紙藝術,哈尼族剪紙有什麼不同?
    哈尼人也使用布來剪制服飾花樣和避邪物品。原來使用的是自織土布,但是土布因其製作費高、價格昂貴的原因只在重大場合才會使用。現在人們更願意使用從市場上購買的機織棉布或是化纖布料。除了常見的「剪制」技藝以外,還有一種製作方法即「鑿制」。「鑿制」技藝多用於紙紮製作中。
  • 哈尼族:以梯田為標誌的民族
    分布在墨江、新平、鎮沅等靠近內地的哈尼族,由於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比較大,自明清以來就已陸續進入了封建地主經濟的範疇。生產力發展水平大致與當地漢族相當,土地的買賣、租佃關係已很普遍。分布在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的哈尼族,受傣族封建領主的統治。  風俗:凡有哈尼族的地方就有梯田  利用山區自然條件開墾梯田,是哈尼族的特長和千年的傳統。
  • 「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普洱哈尼家園文化:拳拳之心守護...
    供圖對於沒有傳統文字的哈尼族來說,民族服飾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族服飾構成了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曾有人把哈尼族服飾讚譽為穿戴神話,即哈尼族人穿的是歷史,戴的是神話。12月18日至22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於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兩個會場同期舉辦。
  • 「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主題日活動在臺舉行
    新華社臺北2月28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28日在高雄佛光山舉行主題日活動,主辦方推出首屆「兩岸中華茶文化論壇」、雲南民族歌舞表演、麗江旅遊推介會等專場活動,向臺灣民眾展現雲南悠久古老的歷史文化,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
  •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大觀園(四)介紹一下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
    小編今天接著介紹哈尼族等五個民族:哈尼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四縣,思茅地區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鎮源彝族哈尼族自治縣、景東縣、祿勸等縣市。與漢、白、彝、傣、拉祜、苗、瑤、回、壯、布朗等民族交錯而居。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普洱: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本網訊(記者 敏塔敏吉)今年11月21日至23日是哈尼族年末歲首,按照哈尼族傳統物候曆法計算,每年農曆十月第一個屬龍日(因建寨姓氏或建寨屬相寨與寨之間會有區別)是新年大年初一。這一天,哈尼族地區家家戶戶舂粑粑、做湯圓、殺肥豬、接新水、立鞦韆、節種種、垤展展,走親訪友,村村寨寨鋩鼓不歇、歌聲不斷,歡歡喜喜過新年。
  • 【節日】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作為一個沒有傳統文字的民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核心是通過各種節日、民俗,特別是祭祀活動傳承下來的。哪怕是最簡單的一次祭祀活動都涉及到民族的宗教、心理、習俗等,更何況在新舊年首交替的日子裡進行的祭祀,所展現的不僅有宗教、心理、習俗,更有民族的歷史、遷徙、倫理、農耕技藝、人物傳奇等內容,故此,把拍攝的核心集中在了各種祭祀活動的實錄上,用鏡頭記錄一個民族鮮活的文化遺產。
  • 設計師阿牛阿呷發起「彝族服飾文化發展」議題引熱議
    值此之際,2019北京彝族年彝族文化論壇在中央民族大學彝學研究所舉辦,由彝族服飾文化傳承人、服裝設計師阿牛阿呷發起的「彝族服飾文化發展」議題在論壇中引起熱烈反響。阿牛阿呷與眾多宣傳、傳承彝族服飾文化的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一道向大家展示他們幾十年為搶救彝族服飾文化付出的艱辛,從各自專業領域就「非遺傳統技藝與職業教育新方向」「彝族傳統服飾文化與傳承創新」兩方面展開介紹,並探討彝族服飾文化創新之路。
  • 舞劇《諾瑪阿美》講述「哈尼族遷徙」
    哈尼族因開墾了舉世聞名的哈尼梯田而被稱為「雕塑大地的民族」,在旅遊業如此發達的今天,當無數鏡頭對準那在陽光下綠得醉人的梯田時,人們卻甚少知道在哈尼族最終駐紮在紅河前,曾有過數次大遷徙。上周末,我國首部講述哈尼族遷徙的舞劇《諾瑪阿美》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演。
  • 建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你了解哪些?
    因其刻填及無釉磨光獨特的工藝被譽為「陶中一秀」,列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其獨特的製作工序為:鎮漿制泥、手工拉坯、溼坯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制、無釉磨光。60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技藝流傳至今,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 羅瓦雷諾 精湛工藝與人性設計的完美呈現
    作為國際的知名品牌,羅瓦雷諾是由世界高端眼鏡設計製作名家、實力卓越的設計製作名家「福井眼鏡株式會社」傾力打造,多年來一直是日本皇室、上流社會和成功人士量身定製的眼鏡。因其以精湛的手工製作和一絲不苟的嚴謹作風聞名於世,如今,在全世界範圍內,佩戴羅瓦雷諾眼鏡是一種權利和身份的象徵,自信和財富,時尚與優雅的代表。
  • 仿真食品模型,製造工藝的精湛
    給顧客的視覺帶來很大的衝擊,讓人忍不住想品嘗,食品模型不僅形象逼真,更可以永久保鮮,這樣的菜單,成為了餐飲界的 「新寵兒」,用它們來給自己的食品做廣告,做代言,省去了總要更換展示櫃內樣品的時間,省去了用冷藏保鮮櫃擺放食品樣品所需的用電花銷,又起到了絕對良好的展示效果……隨著餐飲行業越來越廣泛,食品模型也要隨著行業的增多而提高,然而對於技術的要求也要越來越精湛,
  • 黑龍江省博物館舉辦《齊國王墓絲織品服飾》展(圖)
    黑龍江省博物館《齊國王墓絲織品服飾》展品。 人民網哈爾濱6月24日電(焦洋、通訊員姚慶海)6月24日,黑龍江省博物館舉行館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覽第七十期《齊國王墓絲織品服飾》特展,展出金代精美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織錦文化及紡織工藝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都蘭吐蕃墓出土的粟特、波斯兩類含綬鳥織錦外,唐中葉以後敦煌文書常見的「胡錦」、「 番錦」、「毛錦」等,據分析也當屬西方織錦
  • 秉承初心做蒙古族服飾的傳承者——偉金高娃
    偉金高娃,1955年出生於烏審旗蘇力德蘇木陶利嘎查,她家幾代人都是從事蒙古族服飾和馬海製作,偉金高娃自小酷愛服飾裁縫技藝,從十幾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蒙古族服裝和馬海的裁剪、衲縫、繡花、製作工藝。烏審旗傳統工藝工作站馬海製作培訓於2020年11月23日開班,本次培訓班有35名學員,偉金高娃擔任本次培訓班的輔導老師。開班以來,她以現場示範、手把手教學以及利用微信平臺等方式,全天給學員們仔細講解馬海製作細節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