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
哈尼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哈尼族服飾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有100多種不同的款式。適應於梯田農耕勞動,具有共同的刺繡圖案、裝飾物品和審美色彩,這是哈尼族服飾的基本特徵。哈尼族以黑色為美、為莊重、為聖潔,將黑色視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護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飾的主色調。哈尼族服飾上的裝飾物品和刺繡圖案,實質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對祖先英雄業績的緬懷和記述。
哈尼族阿木支系服飾極為講究,其服飾做工精巧,整體勻稱。一套阿木婦女服飾,可分為:帕匹(繡花腰帶)、「帕合」 (衣服)、「阿達」 (繡花圍腰)、「帕吃」 (統裙)、俄摳(頭箍)、「俄巴」 (扎頭帶)、「泡通」 (彩色頭穗)、「住什」 (彩色料珠)、「納斥」 (耳環)、「納斥斥扎」 (銀鏈子)等十個部分,每部分都裝釘有銀飾品或繡有繁雜而又各有特定含意的花鳥魚蟲圖案,繡工精細,圖形規則,構思精巧。
哈尼族切弟支系(婦女)服飾從頭到腳可分為四個部分:「無巴」、「馬牙」 (帽子、包頭巾)、「帕洪、帕得」(衣裳、圍腰)和「帕苦」 (腰帶)。切弟婦女頭部包青布頭巾,包紮後套上一根釘滿銀泡的彩帶,彩帶兩端綴有六束用毛線結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緊身裳,外套青色左衽馬甲,馬甲腰部釘有三角形銀泡圖案若干塊。
哈尼族服飾無論在原料、色彩、款式、裝飾手法等,無不與梯田農耕生產密切相關。以梯田農耕生產和梯田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的改良、發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內涵、適應梯田生產需要為原則。
哈尼族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哈尼族服飾無論在原料、色彩、款式、裝飾手法等無不與梯田農耕生產密切相關。以梯田農耕生產和哈尼梯田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的改良、發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內涵、適應梯田生產需要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