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海武康路113號重又熱鬧了起來,在人們的期盼中,歷經五年的論證研究、資料整理、修繕施工,巴金故居修繕工程宣告竣工,即日起對公眾開放。參觀者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巴金生前寫作、會客、生活的場景,還可以通過專題展覽一睹巴金故居收藏的重要文獻資料。
巴金故居建於1923年,1948年曾改建。它由一棟主樓,兩棟小輔樓和一個花園組成,總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左右。主樓是一座花園住宅,假三層,細卵石牆面,裝飾簡潔。南立面底層為敞廊,上為跌簷式山牆;北立面入口設券心石的半圓形拱券。1955年9月,巴金一家遷入,並定居於此。巴金在此居住長達半個世紀,是他居住時間最長的寓所。在這裡,巴金寫下了《團圓》(後被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說,《傾吐不盡的感情》、《讚歌集》等散文集,翻譯了《往事與隨想》等文學名著,他的晚年力作《隨想錄》也是在此完成問世。
這裡曾出入過眾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巴金一家從1955年搬來,10月就迎接了第一批客人:法國作家薩特和波伏瓦。夏衍、曹禺、沈從文、柯靈、王西彥、唐弢等都曾是這裡的座上客。
記者看到,巴金故居的家具保存完好,臥室裡床頭上夾著樸素的紅色檯燈、床頭柜上裝在皮套裡的老式收音機、床頭為方便巴老起身而特別安裝的白色木頭扶手支架,二樓擺放著託爾斯泰雕像和妻子蕭珊照片的書桌,一樓客廳角落裡巴金在上面寫下了《隨想錄》的木頭窄桌,客廳、書房、閣樓、陽臺上放置著的整面的書櫃,這一切完整地再現了巴金生活、寫作的場景和氛圍。
故居完整地保存巴金遺存的豐富的圖書和文獻資料。據悉,2008年至2011年,巴金故居(籌)協助巴金家屬開始陸續整理圖書、書畫、手稿、家具、生前用品等文獻資料。經過初步整理,巴金收藏的各文種圖書就達近4萬冊,內容廣泛,涉及文學、藝術、歷史、政治、社會學等多門類,主要包括現代文學重要作品(其中大量作家籤名本和初版本),西方古典文學名著,中外思想和革命著作等。各類書稿、書信、文獻、照片檔案資料,據不完全統計超10萬頁(件),還有眾多名家的書畫藝術品。記者了解到,巴金故居除了將充分利用遺址性紀念館所有的現場教育、展示的功能,還計劃設立巴金文獻資料收藏中心、巴金研究中心、巴金文化活動交流中心等專業中心,整合巴金研究資源,成為面向公眾、面向學者的教育、展示、研究等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機構。記者 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