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
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記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古人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逐漸增強,冬至陽氣生,因此認為冬至是「大吉之日」。
《漢書》記載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古人認為冬至是一個吉日,要互相拜賀、宴請,因此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每年冬至節期間,寧波人有一項傳統習俗,吃水餃和年糕。
年糕是用糯米或米粉,蒸製成的糕點,年糕又叫「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因此有「吃年糕,年年高」之意。
民諺說:「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
有詩云:「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寧波人吃年糕的習俗由來已久。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的水稻種子,證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
民間傳說,年糕是春秋戰國時期,從吳國都城(今蘇州)傳遞到四面八方。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稱伍子胥聯齊反吳,因此送給伍子胥一把寶劍,令其自殺。
伍子胥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苦難,百姓斷糧,到城牆下挖地三尺,就可以得到糧食。
後來姑蘇城被越軍包圍,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餓死者不少,此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下之地,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一樣的食物,也就是年糕。。
原來伍子胥早督造姑蘇城城時,已做好了「屯糧」的準備。
每年冬天,家家戶戶都做年糕,人們用吃年糕的方式,紀念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