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進口巴氏奶為例,很多產品保質期遠高於巴氏鮮奶的最長保質期,而且由於產地不在國內,採用的巴氏殺菌方式無法得到驗證,冷鏈技術也無法進行追蹤,消費者在購買進口巴氏奶時往往就很容易掉進「消費陷阱」。
隨著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飲食健康以及對乳製品知識的逐步了解,低溫巴氏鮮奶逐漸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很多人的優先選擇。據民生證券研報顯示,2017年我國低溫巴氏奶銷量229萬噸,增速達到了4.5%;低溫牛奶在乳製品中的佔比也從2010年的6.5%提升到2017年的9.8%。
「巴氏鮮奶與消費者常見的常溫奶不同,巴氏鮮奶要求必須百分百以生鮮乳為原料,並且為了最大程度保存牛奶中的天然活性營養,一般採用72-85℃左右低溫殺菌,產品保質期在5-7天,配送過程中要保持2-6℃冷藏保鮮,對於儲存環境和運輸條件都有較高要求。」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理事長顧佳升在乳品研究領域深耕多年,對於巴氏鮮奶的品質要求了如指掌。
由於巴氏奶自帶的「嚴苛」條件,決定了其必須本地產、本地銷。但近幾年國內卻出現了一大批「進口巴氏奶」,這些來自歐美、日韓、澳新等地區的洋貨甚至受到不少消費者的熱捧。這些遠渡重洋的產品究竟是怎麼保持其「巴氏奶」屬性的呢?無疑要打個大問號。
在長期飲用牛奶的發達國家,人們更傾向於選擇口感更好、活性成分更多的巴氏奶。數據顯示,巴氏鮮奶在加拿大、英國、美國、日本的市場份額分別為99%、99.5%、99.7%、99.3%,而目前我國巴氏低溫奶的市場份額僅為14%。
在消費升級大趨勢下,國內消費者開始重視食物新鮮度、營養成分和品質。在歐美國家備受青睞的巴氏奶,逐漸成為國內「新中產」的消費首選。某電視臺臺長告訴記者,她喝奶只喝巴氏奶,「而且是進口的」。
近幾年,不管是在跨境電商,還是線下百貨零售,消費者越來越多地見到各種帶有「進口巴氏奶」標籤的洋貨。記者瀏覽多個主流電商平臺發現,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乳製品都打上了「巴氏奶」標籤。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天貓平臺上出售的、標有「巴氏殺菌」標籤的進口牛奶品牌就有17種;而在京東官網上,帶有同樣或類似標籤的進口牛奶品牌更多達25個。這些進口的「巴氏殺菌」產品產地既有鄰近的韓國,也有距離較遠的奧地利等歐洲國家。但仔細看後卻不禁讓人懷疑,這些所謂的進口巴氏奶是真的巴氏奶嗎?
在天貓a2milk旗艦店裡面,一款號稱澳洲原裝進口的「a2巴氏殺菌全脂鮮牛奶」的產品說明上寫著保質期為15-30天。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巴氏殺菌奶保質期較短,一般為5-7天,最長也只有15天。30天還能是巴氏奶嗎?
而另一款自稱韓國進口的延世牧場牛奶也給自己帶上了「RT巴氏新鮮純牛奶」標籤,然而記者卻發現,在該產品的配料表中,除了生牛乳以外,還添加了維生素D,同時產品類型標註為調製乳,與其銷售標識大相逕庭。
「這些產品我們業內一般稱為『過巴氏奶』,其實就是提高了巴氏殺菌的強度來延長產品保質期,以便於其長途運輸。」但顧佳升同時指出,當生鮮乳加熱到75攝氏度以後,其中的乳鐵蛋白含量就開始下降,到了90攝氏度以後乳鐵蛋白就幾乎沒有。加熱溫度越高、時間越長,對於保留牛奶的天然活性成分就越不利。
縱觀奶製品的國際貿易品種目錄,有許多保質期都在數月乃至數年之久的奶製品品種名列;也有部分在標籤上標識為「鮮奶」,但保質期是介於10~45天之間的另一種液態奶。只有生鮮乳和巴氏鮮奶沒有出現在國際貿易品種的目錄裡。它們都是保質期短於10天、需要冷鏈保障的特殊商品,是奶製品國際貿易的「盲點」。
早在2017年,農業部奶及奶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就曾向公眾公布過4款進口巴氏奶的檢測情況:兩款採樣地點在廣州,兩款來自網際網路電商平臺。檢測的結果顯示,兩款在廣州出售的進口巴氏奶不合格,其中1款含有復原乳,1款是非巴氏殺菌(殺菌溫度遠超80攝氏度)。同時,根據該中心檢測數據顯示,進口牛奶的熱損傷程度平均高出國產奶15.8%。
目前,國內尚未對「巴氏奶」有詳細規定的產品標準。2014年中國優質乳工程啟動,該工程標準達到甚至超越歐美標準。以生鮮乳為例,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別要求≥3.10%、≥3.30%,優於美國的3.0%、3.2%;體細胞數要求≤30萬個/mL,優於美國的75萬個/mL、歐盟的40萬個/mL;菌落總數要求≤10萬CFU/mL,達到與美國、歐盟的同等標準。
「在優質乳工程的實踐中,我們發現本土產的巴氏奶中含有的乳鐵蛋白是進口巴氏奶的9倍,而有害的糠康酸是進口的1/4,這個就是內在品質經過檢驗以後的結果。」顧佳升向記者表示。
然而,遺憾的是,消費者對國產奶質量安全的理解誤區還未得到完全修正,為了「喝好奶」,片面以為進口奶就是優質奶,甚至盲目追捧。以這些進口巴氏奶為例,產品保質期遠高於巴氏鮮奶的最長保質期,而且由於產地不在國內,採用的巴氏殺菌方式無法得到驗證,冷鏈技術也無法進行追蹤,消費者在購買進口巴氏奶時往往就很容易掉進「消費陷阱」。
在顧佳升看來,當下國家提振奶業的決心堅如磐石,有望對巴氏奶的發展帶來新的突破。
2018年12月,農業農村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重點生產巴氏殺菌乳、發酵乳、奶酪等乳製品,積極培育鮮奶消費市場。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重點提出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國家舉旗定向,密集出臺振興民族奶業政策,向社會發出了振興奶業的強烈信號,也為奶業更好地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福建長富乳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永勝透露,從2014年到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計銷售增長了47%,福建當地市場佔有率在90%以上。去年8月,長富乳業成為全國首家全部牧場奶源和全品項巴氏鮮奶通過中國優質乳工程驗收的企業。
據了解,自2014年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組建以來,加入到優質乳工程的企業已經增加至50家,覆蓋全國25個省,當中不僅有長富、新希望、燕塘、風行、光明等巴氏奶主流企業,就連飛鶴、君樂寶等奶粉企業也陸續加入。據統計,去年應用聯盟優質乳技術生產的巴氏殺菌乳年產量達到31.7萬噸,佔全國規模以上乳品企業的60%以上。
去年,天貓超級品類日聯合天貓新品創新中心發布的《低溫奶趨勢白皮書》顯示,低溫鮮奶品類成長速度是乳製品行業的近10倍。而主打「航空直送」的低溫乳品在天貓上的銷售數據增長更超過了150%。據測算預估,低溫奶的潛客人群在2019年將達到3000萬以上。
巴氏奶巨大的市場前景及消費趨勢也讓蒙牛、伊利等常溫奶巨頭先後入局。去年1月,蒙牛新組建的鮮奶事業部正式推出「新鮮嚴選」、「每日鮮語」和「新鮮工廠」三個鮮奶子品牌。此外,伊利巴氏鮮奶品牌「百格特」也在去年在哈爾濱面市。
不過,儘管我國巴氏奶市場發展迅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障礙。首先是奶源分布不均,我國「黃金奶源帶」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河北和東北地區,但乳製品消費主要區域卻是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奶源與消費地的隔離為巴氏奶的普及增加不少難度。
其次是我國冷鏈運輸體系尚不完善,冷鏈配送網絡與美日等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冷鏈運輸覆蓋不足。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標準缺失所帶來的消費者認知不足,符合怎樣的條件才能稱得上「巴氏奶」,很多消費者都拿不準,這也是導致目前巴氏奶市場魚龍混雜、進口巴氏奶以次充好甚至以假亂真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