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有尤裡.鮑裡索夫在「軍隊 -2017」論壇上表示,計劃在2025年開工建造俄羅斯海軍的新型航母。如果航母在2025年開工,那麼俄羅斯新航母的設計工作要從2020年左右就開始。那麼我不禁要問,從經濟、造船能力和技術上,俄羅斯的核動力航母能否實現如期設計建造嗎?
據悉,23000E型「風暴」級航母排水量在8萬噸到9萬噸,可以搭載包括無人機在內艦載機90架左右,和美軍現役的「尼米茲」級航母相當。
暴風級核動力航母假想圖
首先,從經濟層面考慮,烏克蘭危機後,由於西方的油價狙擊,俄羅斯盧布貶值,高度依賴原油和能源出口的俄羅斯國民經濟陷入停滯,俄羅斯的經濟形勢並不樂觀。俄羅斯2016年的GDP為1.283萬億美元,美國2016年GDP總量約為18.6億萬美元,不足美國的十四分之一,而以美國的經濟總量維持11艘超級航母已顯吃力,以俄羅斯的財力能建幾艘航母可想而知。考慮到油價的回升和盧布幣值的恢復穩定,俄羅斯到2025年的GDP至多達到2萬多億美元,軍費應該可以達到1000億美元左右。具體來算一算,美國2008年建造的最後一艘「尼米茲」級「喬治·H·W·布希」號航空母艦造價約為60億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和美俄裝備的採購體系以及技術的成熟性,假設5年的航母建造周期,俄羅斯從2025年到2030年需要投入120億美元以上。
美國「尼米茲」級航母
俄羅斯現役大型水面艦艇都是蘇聯時代的老舊裝備,那麼一個航母戰鬥群還需要新建造6艘大型驅逐艦或護衛艦,美軍批量建造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造價在2000年就超過10億美元,考慮到俄軍裝備數量將大大少於美軍,每艘大型驅逐艦造價當在20億美元以上,6艘水面艦艇就需要120億美元。
1989年服役的「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已顯老邁
加上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假設40架固定翼艦載戰鬥機,造價當在60億美元以上,若干架固定翼預警機和預警直升機需要20億美元以上,反潛機和反潛直升機最起碼也在20億美元以上,這樣算來,艦載機還未滿編,就需要70億美元以上。也就是說,不算戰鬥支援艦和水下的攻擊核潛艇,一個航母戰鬥群的造價最起碼在350億美元以上,俄羅斯有限的軍費還需要維持巨大的核力量以確保美俄戰略相對均衡,這樣的經費壓力可想而知。
俄羅斯海基核力量的基石「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
從技術層面考慮,我們都知道,蘇聯紅海軍在冷戰時期研製服役了莫斯科級、基輔級、庫茲涅佐夫三級航母,直到今天「庫茲涅佐夫」級航母仍然是俄羅斯海軍唯一在役的航母。蘇聯第四代8萬噸級核動力航母「烏裡揚諾夫斯克」沒建造完,蘇聯就解體了,這艘航母被拆解出售,俄羅斯失去了擁有核動力航母的機會。從「烏裡揚諾夫斯克」號的斜角甲板和兩座彈射器來看,蘇聯的蒸汽彈射技術並不成熟,否則不會採用上翹甲板來作為飛機起降能力的補充。
「烏裡揚諾夫斯克」號航母 模型
另一方面,從2004年至2013年近十年的俄羅斯改造贈送給印度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的坎坷經歷就可以看出俄羅斯的航母建造能力,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已經沒有與航母研發建造配套的人才,20多年的人才斷層對俄羅斯造航母可以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蘇聯只有一個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擁有航母建造能力,而該船廠在蘇聯解體後分給了烏克蘭,以今日的的俄烏關係使用該船廠建造航母無異是天方夜譚,而俄羅斯境內的北方機械造船廠和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和遠東地區的共青城造船廠只具備潛艇建造能力。若要建造航母,最起碼要修建造航母需要的大型船塢,而俄羅斯沒有動工修建大型航母的跡象。
俄羅斯為印度改裝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
配套的艦載戰鬥機的研發還未進行,美軍的F-35已經上艦,十幾年後的俄羅斯不能再以S-33和米格29k這些三代機充數,而俄軍的四代機還為研發成功,若要上艦還需要數年的適應性改裝,即使航母下水,也可能面臨有艦無機的窘境。在護航艦艇方面,俄羅斯已經有26年沒有建造驅逐艦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艇,俄羅斯的造艦能力令人懷疑,同時補給艦也是俄羅斯海軍的短板。此外,俄羅斯也沒有合適的為航母提供動力的核反應堆。
SU-33艦載機
正如俄羅斯總理詢問黑海造船廠廠長,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建造好尚未完工的「瓦良格號」,廠長回答說需要「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只有偉大的強國才能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經不存在了」的那樣。建造航母是對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技術力量和建造能力的綜合考驗,只有強盛的大國才能做到。俄羅斯在建造航母上不光有技術、經濟的困難,同時配套武器系統上也有不小的困難,至於俄羅斯海軍航母之路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