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2014年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46號文)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發展目標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此番成立體育集團無疑看中的正是體育產業這塊『大蛋糕』。」在中關村東城園管委會龍潭湖文化體育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王曉暉看來,中國的體育產業即將進入快速發展擴張的階段 「國家為什麼重視整個體育產業,主要是因為現在中國經濟處於轉型升級的階段,整個國家的經濟如果再依靠大量投資來拉動將很困難。從中央提出經濟轉型升級之後,體育產業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體育消費已經被國家列入六大消費領域之一,體育產業發展也從國家的層面進行了部署。這能體現出國家對體育產業的重視程度,這是非常強烈的信號。」
據王曉暉介紹,46號文件出臺後,體育產業隨之受到廣泛關注。各省市政府都分別出臺了相關執行辦法。國家提出的目標是2025年要達到5萬億,而各省市提出的目標匯總後是7萬億。這充分說明發展體育產業已經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25年要實現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而目前官方給出的數據僅9000多億元,要達到目標,則年均增速要接近20%,所以發展的想像空間巨大。」
在國家體育總局的部署中,中國體育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群眾體育,包括健身廣場、健身步道、學校體育等;二是競技體育,包括奧運會、亞運會等;三是體育產業。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對體育產業都會非常重視,大家都看到了體育產業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是一個有力的抓手,它是一個融合發展的業態,能跟旅遊、文化、科技、電商等各個方面融合發展,「國家體育總局劉鵬局長指出體育產業是全國幾個為數不多的供小於求的行業,特別是體育服務業,提供的優質產品的數量是不能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的。比如中超國安比賽的球票已經一票難求等等。我們做過統計,在中國,體育產業的市場是電影產業的六倍,而美國體育產業年產值為4410億美元,約佔GDP的3%,相比之下中國目前體育產業年產值為3136億元,僅佔GDP的0.6%。一方面,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初級階段;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費正在逐漸從基本消費、功能消費開始過渡至健康消費、體驗消費……中國體育產業市場化的細胞一旦被激活,空間巨大,這一點從電影產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就能看出端倪。」
資本大鱷的搶灘登陸,無疑看中的還是即將步入發展快車道的體育產業。隨著網際網路企業向體育市場涉足深度的加強,網際網路+體育市場將有更加豐富的模式產生,易觀智庫分析認為,體育市場不再僅是傳統巨頭企業的戰場,以阿里巴巴、樂視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也參與其中,圍繞體育產業不斷有新的網際網路化融合發展布局,開啟了各個環節網際網路+的模式,未來,對體育用戶價值的不斷深挖,將促使網際網路+體育市場不斷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今年以來,眾多網際網路企業在體育內容資源上展開了競爭,其中騰訊取代新浪成為NBA中國數字媒體獨家官方合作夥伴,5年的代價高達5億美元。阿里零售平臺目前擁有3.67億年活躍買家和近千個運動品牌入駐,2014年在阿里零售平臺上成交的體育運動類商品高達765億元,票務銷售近億元。
「具體到東城區而言,我們有著獨特的優勢,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主要發展服務業。東城區在體育產業方面,特別是體育服務業方面,集聚了豐富的資源和要素,中國奧委會、中國足協、中國籃協等國家級的體育賽事組織機構大多數集中於此,報業總社、華奧星空、中體視訊等大量的體育傳媒類企業也在此發展,大量的體育類基金紛紛在區域內成立,新興的體育網際網路+業態也在此風起雲湧。」王曉暉說,體育服務業大體上包括賽事的組織和策劃、體育傳媒、體育彩票、體育廣告、賽事贊助、體育俱樂部等,「體育產業是由供給方、消費者和一定的市場規則共同構成的,東城區體育服務業資源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但受體制機制等各方面的制約,體育服務業供給方的市場主體性質不太清晰,'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現象依然存在。隨著國家46號文件的發布,中央深改組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中辦、國辦印發了《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政策舉措的實施,體育服務業市場主體的活力將會逐漸迸發,留給資本發揮的空間將逐步打開,體育產業特別是體育服務業的春天即將到來。」
龍潭湖體育產業園位於首都中心城區的黃金地帶,緊鄰天壇公園,東、南以北京護城河為界,毗鄰東南二環路,西至天壇東路,北至體育館路、光明路,周邊有數條城市交通主幹道,地鐵 5 號線通過該地區,交通極為便利。它作為首都體育產業創意中心,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東城園的組成部分,是北京第一家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在這裡從事管理工作多年的王曉暉認為,儘管體育產業正處於資本的浪尖上,但目前的體育行業仍存在投資難點,即行業成熟度問題,「體育項目大眾參與度很高,但體育項目的投資機會、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如何和網際網路結合等都需要不斷摸索和創新,即使投資開始走熱,也不能一擁而上。體育是大文化的組成部分,體育要賦予文化的內涵,用文化創造附加值,即做到文化+體育的概念,才能把體育產業做深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