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12日17-19點,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與西班牙卡米亞斯大學(Comillas Pontifical University)漢語教師碩士項目部合作舉辦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與海外需求問題」線上學術研討會。雙方各有五位發言人,從各自的教學實踐出發探討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模式、西班牙漢語教學現狀、漢語教學法發展趨勢、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等問題。
研討會分為兩個環節。在研討會第一環節,卡米亞斯大學五位代表分享了該校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項目和西班牙漢語教學特點。
卡米亞斯大學國際處中國事務組專員趙晶麗首先介紹了西班牙漢語教學的背景與現狀,她表示,中西兩國教育部都在努力推進西班牙的中文教學,目前中文作為第二外語已走進幼兒園和中小學課堂,未來有可能成為大學錄取的外語之一,中文教學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卡米亞斯大學中國事務組組長Pepe Amián 介紹了中國留學生在西班牙的生活適應情況,展示了西班牙在文化、教育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優勢,歡迎中國學生去西班牙學習。
三位卡米亞斯大學教師代表從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等專業角度介紹了該校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學項目特色。
項目教務主任Sole Amián(金索萊)以多元智能教學法為例介紹了西班牙少兒趣味漢語教學方法。在卡米亞斯大學任教多年的資深講師孫紹華分享了海外漢語教學的難點,她表示,在西語國家的中小學課堂上教授中文需要教師思考母語對於學習者的影響,重視不同年齡的喜好差異,因地制宜地運用活動、遊戲等方法開展教學。
卡米亞斯大學教育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漢學家Ignacio Ramos(達奇)是介紹了在項目中開設跨文化課程的必要性 。他表示,在歷史上東西方之間存在很多刻板印象,缺少交流平臺,國際中文教學是在培養可以打破壁壘的跨文化人才,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將學生培養成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責任感的人。
在研討會第二環節,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五位教師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分享了中國人民大學漢碩項目特色。
副院長李祿興首先分享了漢碩教學能力的培養途徑和效果,他表示,漢碩不僅需要學習普遍意義上的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知識,還需要補充專業性漢語知識及語言教學知識。
學科理論與建設教研室主任、教授蔡永強介紹了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碩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路徑,他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漢碩培養的重點方向,需要以內向專業化、外向本土化、跨文化雙向交流以及基於教師指導團隊的專業實習等四條路徑培養漢碩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漢語國際教育教研室主任潘晨婧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漢碩項目近幾年的發展狀況和學生就業情況,她表示,近五年中國人民大學漢碩項目報考人數不斷增加,生源質量不斷提高, 畢業生實現百分百就業。
副教授趙萬勳以海外漢字教學的層次性為例分享了國際中文教學經驗,他把針對成人的漢字教學分為展示、 認讀、 書寫三個層次,從漢字作為工具的角度來看,在課堂提供語言使用的情境漢字有助於漢字教學。
副教授陳晨分享了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碩培養現狀和特色,她認為,在漢語教學中不存在通用的教學法,教師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學習需求等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
研討會上,參會雙方圍繞漢碩培養等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如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漢語教學法、拼音與漢字的學習順序、電子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等。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研究員張靖作為會議組織者感謝參會嘉賓的發言和討論,她表示,希望未來可以與卡米亞斯大學開發有助於中國人民大學漢碩培養的合作項目,為學生尋找更多海外教學實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