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埃塞工作了兩年,期間發現其有很多知名特產,尤其是:咖啡和白蜂蜜。這兩樣東西,希望今後有時間能寫寫。
因為疫情原因,離開埃塞近一年。整理手機照片時,發現很有意思的兩組照片,想來當時拍攝時應該是觸動了內心的一些陳年記憶。
這種流動經濟,在非洲不發達國家隨處可見,甚至在交通路口能發展成為極為壯觀的「流動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和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讓你感受非洲的躁動。
當這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流動便會被限定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於是形成地攤經濟。
地攤,引起共鳴,思緒回到上世紀80年代。那還是上小學期間,就利用父親買給我的小人兒書在公共汽車站路邊擺攤,供等車的乘客閱讀,看一本收費1-2分錢,就這樣賺得我人生第一桶金(36分錢,是分錢!)。現在看來,這種地攤形式在當時確實很流行!
到了初中時候,推車在單位電影院門口賣冰棍,3分錢1根,5分錢2根。很多朋友都還記得吃冰棍冰糕的孩時味道吧,說不定您就是我當時的客戶。我賣冰棍,我驕傲!因為柳傳志、宗慶後都賣過冰棍!
初中那陣,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學校門口那位賣糖大爺,感覺他老慈愛了,因為我缺糖。
好不容易,上了大學。掙到錢才可以改善夥食!於是在西安的第一個聖誕節,就重操舊業,批發了一捆明信片,擺到女生宿舍樓前……後來又陸續開發了文學愛好者們喜歡閱讀的《紅樓夢》《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基督山伯爵》……等等中外名著的銷售業務,實行訂單制:你下單,我採購,不壓資金,有賺就幹的原則,風生水起。
就在我擺著地攤,吃著火鍋,唱著歌的時候:四川的張勇也在地攤上擺出了海底撈,成為新加坡首富;又是四川的,周鵬在地攤上調製出了周黑鴨,財富達65億;周曉光在地攤上倒騰成為浙江首富;就連擺地攤的蔡文勝居然也跨界IT成為域名之王和美圖創始人,身價60億……我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千億……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過《雞毛飛上天》,這部劇講述的就是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市場經濟的參與者與弄潮兒的傳奇勵志故事。
這次疫情給國際國內帶來的經濟衝擊是空前的,因此政府也前所未有地推出了鼓勵地攤經濟的政策利好來促經濟促民生。於是前陣子出現了大街小巷擺地攤、有錢沒錢擺地攤,這種一哄而上,極度寬鬆的推行政令,勢必造成交通安全和防疫隱患。
地攤經濟的再次收緊為時不遠,待驗證。
想到哪裡,說到哪裡,因為記憶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