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聯合金國打敗大遼,而被金國趕到了南邊,成立南宋。南宋聯合蒙古打敗金國,南宋也被滅亡,蒙古人一統天下。為什麼宋朝會犯這樣的錯誤,而且一犯錯就是兩次,人們常說在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就是傻,而宋朝為什麼這麼傻?
北宋地圖
北宋聯合金國滅遼
當時的遼國其實和大宋的關係還不錯,建立了百年的和平。於是把注意力轉移到了西夏,大宋建國以來,跟契丹遼國的恩怨一直也是很多,太宗兩次北伐,目的就是為了那個一直圍繞在漢人心頭上的燕雲十六州,丟失200年的燕雲十六州,讓宋朝的皇帝們成了一個夢想,可惜實力不允許啊。而燕雲十六州對於宋朝的意義還是很大 的,哪裡直接影響了,宋朝軍隊對於戰馬的獲得和飼養。而因為沒有牧場放馬,北宋可是想了不少的辦法,最著名的就是「保馬法」。民間養馬,不僅可以減稅,還會得到朝廷的獎賞。這就當寶貝一樣伺候的馬和在草原上飛馳的馬能一樣嗎?退耕還草,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被用來養馬,也造就了,方臘等農民起義軍。
燕雲十六州
而這時突然冒出來個西夏,地盤不大,但是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覆蓋了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之間,不僅阻斷了宋朝通向西域的道路,以前這裡是党項人的地盤,宋朝還能從這裡通向西域換取物資和戰馬,現在一下被打斷,這如何忍的了。遼國太厲害,打不過啊,就直接去找西夏的麻煩,這一打,哎呦不錯哦,還能打贏幾個戰役,收復幾千裡失地。於是宋人看到了希望,也找到欺負別人的快感,一發不可收拾。而遼國更是樂見他們打的你死我活,因為大遼內部也不平靜,在遼東一個女真也開始對遼下手,就是後來的金。
金宋海上之盟
在對西夏作戰的時候湧現出一個太監將軍,收復不少城池,受到宋徽宗的賞識,這個宦官就是童貫。童貫,有一次出使遼國,告訴宋徽宗,我是去打探情報,看有沒有機會收復失地,也就是燕雲十六州。因為宋神宗曾留下遺訓
能復全燕之境者胙本幫,疏王爵。
這就是誰收復燕雲,直接封王啊,多大的誘惑,於是童貫就作為副手,其實是實際的主官,出使遼國。結果被大遼皇帝當著文武百官「南朝乏才如此。」奸臣就是奸臣,回來的路上一直懷恨在心,在離京很近的一個驛站裡生悶氣時,遇到了一個從遼國來投奔的人,馬植。馬植在遼國出任光祿卿,本來很有油水,但是這傢伙人緣不好,經常被欺負。所以跑來宋朝,以為這裡是中原上國,禮儀之邦,能混的 很好,其實半斤八兩。
兵權在手的童貫
這兩個人一拍即合,來見宋徽宗,給宋徽宗吹噓各種遼國的腐敗,軟弱,讓宋徽宗以為遼國一戰可破。其中的主要方案就是聯金滅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聯合金國的外交方面,宋朝覺得「天是王大,我是王二。」根本沒把女真人看在眼裡,就是下了個詔書,金國能同意嗎?和金人反覆談判,最後達成決議:將遼歲幣轉送金人,而擬取燕雲地」。可惜最後金人反悔了。
「不許西京及平、灤、營三州,許以燕京並所管州鎮,書載若不夾攻,難應已許。今若便要西京,只請就便計度收取」。
這樣的扯皮了好幾年,等金都打下了遼國的上京,才基本談妥了條件。金軍負責攻打燕雲十六州以外的三個都城上京、中京和東京;宋軍負責攻打西京和燕京。金軍很快就打下了三座都城,還順手把西京也打了。而留給宋朝的就一個城市。打了兩次還是被打敗了,你說你丟不丟人。你讓小夥伴怎麼看你。
宋遼盟約
最後童貫請求金軍夾擊燕京,哪成想,金軍一到遼軍就投降啦。這下好,你叫人家一起攻打遼國,結果你一個城市都沒打下來。還想要好處。最後雖然得了七座城池,等宋軍派人佔領後才發現,這已經都是空城。
宋徽宗卻不這麼想,這是他們老趙家幾輩子的夢想收復失地。
通過這一系列的騷操作,讓女真發現宋朝的軟弱無能,連自己的手下敗將都打不過,不欺負你欺負誰啊?
於是在張覺叛逃到宋朝,金以宋朝擅自撕毀協議為藉口,進攻北宋「靖康恥」變成了現實,北宋被滅。
北宋聯合金國而滅遼,其實以戰略來看還是不錯的,可惜打鐵還需自身硬。
金順手滅北宋
我們再來看看南宋,聯元滅金。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一直就是南宋的指導思想。南宋一直也沒有忘記收復失地,多次北伐,終究無功而返。這時更北的蒙古人開始崛起,西夏,西遼相繼滅亡,而金國也是岌岌可危。
金國內部也分歧不斷,有建議回老家遼東,日後東山再起。有建議攻宋,以補充自己的損失,擴大縱深。北方有強大的蒙古攔路,基本回不去了,只有繼續欺負南宋。
金國末年
是的,這是金人先動的手,南宋無法,而聯合蒙古一起對付金國,公元1233年十月,孟珙率兵兩萬,與蒙軍合圍蔡州。公元1234年正月,在宋蒙聯軍圍城三個月之後,蔡州陷落。金哀宗自盡,其遺骨被宋蒙兩家平分,金國滅亡。
1234年六月,金朝滅亡五個月後,宋理宗派出淮西制置司的六萬軍隊,先進入開封,又佔領潼關。七月,又攻佔了沒有設防的洛陽,史稱「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
宋軍前鋒抵達洛陽第二天,士兵的糧袋就空了,之後靠採摘野菜和面作餅充飢。而後續的宋軍又在趕赴洛陽的途中,中了蒙古的埋伏,損失慘重。後來蒙軍展開強勢反攻,決黃河之水淹襲宋軍,導致宋軍傷亡慘烈。「端平入洛」最終以南宋的全面潰敗而告終。
這下蒙古也得罪了,第二年蒙古人開始進攻南宋,在抵抗了45年後,南宋滅亡。
通過北宋和南宋的兩次選擇,導致了宋朝的滅亡,現在看來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你要知道,古人沒有那麼傻,我們都能看懂的他們那麼多人看不明白?那麼多的王公大臣會不知道?
原因我來分析一下。
一,北宋和金國的海上盟約,其實一開始就錯了,北宋沒有重視這個「合作夥伴」,先以高姿態,以天朝上國來對金。而後看金國越來越強又以低姿態來,對待談判。
「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前後反差之大,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個吃硬不吃軟的貨。只要你厲害,他就會怕你。
而南宋面對金國的,卻完全想法。一開始南宋就對蒙古人,相當重視,知道一旦蒙古滅金後,下一個就是自己。
「萬一韃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虜酋逃遁,逼近邊界;或恐中原有豪傑,皆當為備,但不可張皇」;「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猶未足以為喜也。」
南宋的官員還是很清醒的,而金國也一樣,於是向南宋求救。
「大元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
而南宋也確實給予了金國一些幫助。誰讓金最後作死呢?反過來金國南宋。這下可好,你不仁就休怪我不義,國讎家恨一起報。所以南宋連蒙抗金,都是金自找的。
宋徽宗
二,宋徽宗,和宋理宗。這就是兩個棒槌。
宋徽宗,在對西夏取得一點勝利,就開始好大喜功,又受奸臣蒙蔽,加上內部矛盾不斷,於是「甩鍋」。把大眾的目光吸引到遼國身上。可是他錯誤的估計了敵人,也錯誤估計了自己的實力。
童貫十五萬大軍進攻只有一個燕京的大遼,差點全軍覆滅。而金國沒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來了。金國怎麼看?這麼一個弱雞不欺負他欺負誰啊?把自己的無能全都暴露無遺。最後在金國進攻東京的時候,黃河上連個把守的都沒有,讓金國暢通無阻的就過了黃河。北宋還歡天喜地的,以為自己多了不起呢。
宋理宗同樣如此,滅了金國後,直接收復了兩淮全境,報了當年的「靖康恥」。俘虜了大部分都金國貴族,你見好就收唄。不,就想趕緊收復中原。當時參知政事喬行簡當時養病在家,聽說此事後立即抱病上書,列出一長串問號:
「今邊面遼闊,出師非止一途,陛下之將,足當一面者幾人?勇而鬥者幾人?智而善謀者幾人?陛下之兵,能戰者幾萬?分道而趣京、洛者幾萬?留屯而守淮、襄者幾萬?」
宋理宗還是一意孤行,這樣徹底得罪了蒙古人,當時的蒙古人跟開了掛似的,見誰滅誰。不過後人也小瞧了南宋,抵抗蒙古45年之久,要知道滅金也才30年。
宋理宗
所以當你做一個選擇的時候,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而一個皇帝的選擇,影響的是一個國家,更是今後幾十年的變化。我們現在看來當時是錯誤的,可是說不定那時候卻是最好的選擇。宋人傻嗎?還真不傻。俗話說,今時不同往日,只是,時也,命也,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