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還要「聯蒙滅金」?

2020-12-16 國史拾遺

北宋和南宋的滅亡極為相似。

(「聯金滅遼」,北宋的滅亡頗有些咎由自取)

北宋通過「海上之盟」和金勾搭在一起,拋棄了數百年的盟友遼國,結果沒想到金國在滅亡遼國後順手就把北宋給滅了,「靖康之恥」讓南宋軍民刻骨銘心。而繼承北宋衣缽的南宋絲毫沒有吸取教訓,他們被滅國讎恨蒙蔽了雙眼,為了報仇再次聯合蒙古滅了金國,於是歷史重演,蒙古滅金國後馬上將矛頭指向了南宋,崖山一役南宋滅亡。

(「聯蒙滅金」,南宋的滅亡就頗有些無奈,實在是實力有限,天命如此)

北宋的滅亡,或多或少都有咎由自取之處,但說南宋朝廷鼠目寸光、不吸取教訓,重蹈覆轍可就真的冤枉人家了。南宋君臣們並非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南宋倒是想「聯金抗蒙」來著,但對比金國的騷操作,南宋朝廷已經是做得無可挑剔,不是蒙軍有高達,實在是金軍太豬頭啊!

實際上還沒等蒙古出手,金國就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地作死了。

斷夏

(蒙古徵伐西夏,完顏永濟見死不救,西夏向蒙古求和並宣布和金斷交)

西夏自元德四年(1123)與金議和並向金稱臣以來,兩國和平交往八十餘年,雖也小有摩擦,但彼此也還算合作愉快。

隨著蒙古的崛起,西夏和金的關係也發生了巨變。對於成吉思汗來說,想要一口氣吞掉金這個龐然大物對剛崛起的蒙古來說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採取逐步削弱,打擊金國有生力量;剪除金國羽翼,使其孤立無援的方法。

蒙古人首先將矛頭對準了金的親密盟友西夏,為了消除潛在威脅並孤立金國,成吉思汗制定了「滅金先滅夏」的大方針。

從1205年開始蒙古先後三次進攻西夏,公元1209年蒙古人更是一路勢如破竹,兵鋒直指西夏首都興慶府,眼看興慶府危在旦夕,夏襄宗派遣使臣緊急向金國求援:老大,看在多年的情分上拉兄弟一把!

一方是有野心,不老實的蒙古,另一方是老實安分,合作多年的西夏,做這個選擇題似乎並不難。但金國首腦衛紹王完顏永濟(金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為人庸碌無能,後被廢)卻選擇了袖手旁觀不趟這趟混水,儘管滿朝大臣懇切訴勸說—「西夏若亡,蒙古必來攻我,不如與西夏首尾夾攻,可以進取而退守。」完顏永濟卻樂觀地認為「敵人相攻,吾國之福,何患焉?」讓西夏和蒙古狗咬狗,我們坐收漁翁之利不就行了?

(給金國這口棺材敲下第一顆釘子的完顏永濟)

吾國之福?漁翁之利?自以為得計的完顏永濟很快就笑不出來了,由於金國援軍不至,西夏只能向蒙古請降議和,在繳納了大量金銀珠寶、牛羊牲畜並獻上親閨女後蒙古總算是同意了西夏的請求,自此西夏成了蒙古的附庸並忠實執行「附蒙伐金」的政策。由於完顏永濟見死不救,西夏人將損兵折將、納土請降的屈辱和怨恨都撒在了金國身上,從公元1212年夏襄宗率軍侵略金邊境葭州開始,夏金之間爆發了長達十餘年、大小戰役二十餘次的軍事衝突,常年的戰爭使得兩國民生凋敝,經濟崩潰—「精銳皆盡,兩國俱敝」,完顏永濟本想驅虎吞狼,沒想到卻適得其反,讓小弟西夏成了蒙古人的打手。

絕宋

(野狐嶺之戰徹底打掉了金的大國地位)

公元1211年,剛揍完西夏的成吉思汗又馬不停蹄親率大軍伐金,經過會河堡、烏沙堡和野狐嶺等一系列戰鬥打的金軍潰不成軍,一時之間河北空虛,局勢危如累卵。蒙古大軍又在三年後再次伐金,這次戰事更加順利,蒙古人攻破居庸關一路推到了中都城下,眼看無法抵抗蒙古的攻勢,金宣宗只能獻出宗室岐國公主、五百童男童女以及金銀馬匹無數,並和蒙古籤訂城下之盟才送走了這群大爺。

蒙古人雖退,但剛繼位不久的金宣宗被徹底嚇破了膽,在他看來中都已經十分危險,為了規避蒙古大軍鋒芒,他不顧大臣勸阻強行下令將首都從中都遷往汴京。

(金宣宗南遷徹底讓金丟失了河北、東北等廣大領土)

(而毫無疑問,這些土地最後又全都便宜了蒙古人)

客觀來說這次南遷的後果極為嚴重,首先是對民心和軍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為什麼遷都?因為咱們打不過蒙古人唄!既然打不過,還不如痛快點投降;其次南遷以後蒙古迅速掐斷了金國與東北地區的聯繫,遠離政治中心的東北地區或降蒙、或自立,金的國土局限於中原一地,領土空前縮水。

(金國慘敗,怎麼對待蒙、金兩國就成了南宋必須要解決的外交問題)

而金國被蒙古吊打,慘不堪言的消息被迅速帶回了南宋朝廷,得知金國慘敗的南宋大臣們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彈冠相慶,不管不顧叫囂著要和蒙古聯合痛打金國這條落水狗。實際上對於金國吃癟南宋朝廷保持了極大的冷靜,雖然恨金恨得咬牙切齒,但北宋聯金滅遼,後又被金所滅的教訓實在太過慘痛,所以在怎麼處理金、蒙問題上,南宋朝廷分為兩派,議論不休。

其中一方是以宰相史彌遠、喬行簡為代表的鴿派,他們認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宋金兩國唇亡齒寒,連金國都不是蒙古人的對手,難道還能指望南宋的軍隊能抵擋的住蒙古人的騎兵和彎刀?要是放任蒙古滅亡金國,下一個倒黴的就是我們自己!所以應當以金國為朝廷在北方的屏障,由金國抵擋蒙人的兵鋒,為此朝廷每年提供歲幣錢糧也是能夠接受的。

秀,真的秀!)

另一方則是以南宋名臣真德秀(沒錯,這名字是真的秀!)為首的鷹派,他們主張「趁你病,要你命」金、宋兩國本有不共戴天之仇,正應該趁著現在金國兵勢不振時北伐收復失地,即使是不出兵也應該停止歲供。

鷹派雖然叫囂著要一雪靖康之恥,但可貴的是他們並不書生意氣,在金國告知南宋要遷都汴梁時就有人擔憂的表示:「金人窮而南奔,將溢出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儘管有國讎家恨,但金國在軍事上的失利並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金國如果滅亡,南宋將要直面蒙古人的兵鋒。而怎麼對抗蒙古和金,鷹派首領真德秀強調「自強」,他敏銳的察覺到金已經完全不是蒙古對手,指望他們成為南宋屏障根本是緣木求魚,提供歲幣錢糧也是白白打水漂,倒不如以強硬手段和金交涉拒絕上貢,用這筆巨額資金來犒賞軍隊,激勵士氣—「內固邊防,外精間諜」畢竟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讓自己強大起來才能改變在軍事上的不利地位。

由此可見不管是聯金還是滅金,鷹派和鴿派在蒙古問題上倒是保持了默契:蒙古並不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國家,它已經逐漸取代金國成為了南宋新的威脅,不同的在於鴿派想要藉助金國來抵抗蒙古,而鷹派則提出金國靠不住,金要滅,但是蒙古也要防。

(金宣宗三路攻宋形勢圖)

正當鷹派、鴿派因為滅金還是聯金爭論不休之際,金宣宗出手了。當南宋試圖拒絕繳納歲幣的消息傳到汴梁時整個金國上下都憤怒了,挨蒙古人的欺負不說,連弱宋也敢騎在我的脖子上拉屎!於是在1217年,金宣宗以「歲幣不至」的理由盡起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對南宋發動了攻擊,柿子還得撿軟的捏!

(金宣宗,自前人和西夏斷交後,他又迫不及待的和南宋開戰)

當然,歲幣只不過是表面原因,這事兒其實大有可談的餘地,但金宣宗如此迫不及待的南侵,真正的原因在於現在的金國也是一屁股爛帳,拱手丟棄了東北、河北等土地後金國就只能龜縮於中原,不但領土大大縮水,常年戰爭導致財政趨於崩潰,再不想點生財之道估計連軍隊都供養不起了,怎麼辦?蒙古又打不贏,於是「戰略天才」金宣宗做了一個決定:大金在蒙古上失去的就得在南宋身上找回來!打南宋好啊,又能掠地,又能搶錢,一舉兩得,簡直完美!

(最初金軍戰事十分順利,但金、宋兩軍很快就進入了相持階段)

對於南宋來說,這時候還說什麼唇亡齒寒?人家這是一心把你當嘴邊的肥肉呢,這下連主和派史彌遠也無話可說了,還說啥,打吧!於是南宋上下一心堅決抵抗金軍進攻。在戰事進行之初,金軍進攻頗為順利,攻城略地屠殺甚眾,但南宋軍民咬牙堅持,奮勇抵抗,給予了金軍較大損傷,就連金宣宗也感慨「其眾困甚,招之使降,無一肯從者。我家河朔州郡,一遇北兵,往往出降。此何理也?」這些南蠻子怎麼不怕死呢!隨著戰事逐漸進入了相持階段,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常年徵戰讓金軍將領減員眾多,以至於金宣宗感慨無法選派一個合格的南徵統帥—「天下之廣,緩急無可使者,朕安得不憂!」

(金宣宗本想在南宋身上佔些便宜,結果沒想到自己吃了大虧)

而金宣宗「取地於宋」,填補自身虧空的計劃也到底沒有成功,一方面在金國入侵南宋時蒙古並沒有停下進攻的腳步,整個北方已經盡數歸蒙古人所有,接著他們又攻下了汾州、潞州,眼看僅剩的根據地也要被蠶食殆盡;另一方面攻宋進行的並不順利,金人攻下的城池很快又被收復,金宋雙方陷入了長期的拉鋸戰,宋軍還利用了金人長驅直入,軍力分散,難以互相配合等弱點各個擊破,西路方面統帥完顏阿鄰戰死,東路軍在抗金義軍李全等的浴血奮戰下在淮河大敗,光溺水身亡者就有數千,最慘的就是中路軍,攻棗陽八十餘日不克,最後被宋軍裡外夾擊,戰死三萬餘人......

本想在南宋身上佔點便宜,沒想到土地沒搶到,自己反而損兵折將,這一通鬧下來南宋斷絕了歲幣不說,本來庫存不多的戰略物資更是雪上加霜,絕了西夏,得罪了宋朝,還有個蒙古虎視眈眈的看著你,想當喬幫主,也得看看你有幾斤幾兩啊!—「南開宋釁,西啟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補患」

(在三國的聯合進攻下,金的土地開始大幅度縮水)

而金宣宗的愚蠢更是徹底將南宋推向了蒙古一方,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自從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南宋派出使臣出使蒙古後雙方便眉來眼去,於是蒙古從北,南宋向南,西夏從西三個方向針對金國形成了一張大網,金國終於陷入了內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有了這麼個不省心的老子,金哀宗也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到了1224年,金終於熬死了鐵憨憨金宣宗迎來了末代皇帝金哀宗,和頭腦不好使的老子不同,金哀宗剛繼位便迅速調整對外策略,馬上叫停了與西夏、宋之間曠日持久,損失巨大且得不償失的戰爭,接著則試圖修補與兩國之間的關係,只可惜南宋對此反應十分冷淡。

作死的蒙古

但事情很快發生了轉機,金哀宗繼位三年後和南宋合作愉快的蒙古突然翻臉,在進攻西夏的同時成吉思汗摟草打兔子,悍然進攻南宋川陝戰區。四川制置使鄭損同志畏如虎,面對蒙古偏師的進攻非但不抵抗,反而裹挾百姓一路南逃,就此將四川外圍據點「三關五州」全部拱手讓人。西夏被滅,川陝戰區防禦體系崩潰,蒙人咄咄逼人的勢態開始讓南宋意識到這個時候的蒙古要比金危險得多,於是南宋迅速斷絕了和蒙古的外交關係,並轉而和金國密切合作,這下南宋和金這對難兄難弟可就真正應了「唇亡齒寒」四個字了。

(拖雷)

蒙古進攻南宋同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病死,在死前他留下遺言「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

不得不說這位傑出的軍事家眼光十分老辣,一眼就看出滅金的關鍵,只不過想法實在過於樂觀,南宋朝廷又不是二傻子,對蒙古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要求嗤之以鼻,他們也並未被蒙古聯合滅金,平分其地的許諾衝昏了頭腦,滅金?滅了金下一步就輪到我們了吧!所以在1230年當窩闊臺派遣使臣前往南宋討論兩國聯合出兵問題時,南宋朝廷拒絕其入境的請求。憑藉著潼關要塞和黃河天險,金人頑強打退了蒙古的多次進攻,蒙古人再次意識到如果沒有南宋的幫忙滅金不是容易的事兒,於是在一年後蒙古再次派遣使臣前往南宋,聯盟你們不同意,借路總行吧?可惜南宋還是兩個字:免談!

(南宋也不想借路給蒙古,但奈何自身實力不夠,只能讓蒙古穿過四川,殺向金國腹地)

嘿,山不來就我,我就來就山,既然你不借路,老子就打的你借!蒙古兵分三路,東路軍走鳳翔,過寶雞,進入四川後沿著漢水東下從後背進攻金軍;中路則強渡黃河;西路走濟南。東路軍的首領正是郭靖的安達,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這位爺也剛猛得很,一路平推打入了四川,關鍵時刻南宋弱雞的軍事能力再次要了老命,面對蒙人的犀利攻勢,四川自一把手以下的軍政大員全都龜縮在城中不敢出來,為了趕快送走這些過路瘟神,他們還貼心的為蒙古大爺們準備了糧草和嚮導,您老人家走好不送!

(三峰山之戰,金國主力全部戰死,大勢已去,金國滅亡已經不可避免)

有了南宋的「幫助」,拖雷大軍「借路」成功順利進入了金國境內,隨著三峰山一役金國十五萬大軍毀於一旦,金國的滅亡算是進入了倒計時。

站在南宋的角度當然不希望金國就此被滅,但問題是這個時候的金國還有多少實力和南宋聯合對抗蒙古?南宋本就沒有坐觀成敗的能力,與其被金拖著帶下泥潭被蒙古怨恨,那還不如早點和蒙古聯合,最起碼還來得及分上一杯羹。而且您也先別急著譴責南宋不講道義,金國小九九也不少,當汴梁被蒙古人攻破後金國首腦們就曾經計劃進攻南宋的四川意圖東山再起,只不過南宋先下手為強切斷了金哀宗西逃的路線,金國貴族們才倉皇逃往湖北蔡州,最後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進攻下徹底宣告滅亡。

所以您看,所謂的「聯蒙滅金」並不是南宋朝廷腦子進水,只顧眼前利益不看長遠發展的結果,金國的滅亡主要和它自己作死有關,要不是金宣宗盲目自大與西夏斷交,與南宋結仇,怎麼會鬧到四處樹敵?反觀南宋的外交政策務實可行,只可惜本身實力不夠,再退一萬步說,和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人比起來,就算是南宋和金能夠一直保持聯盟,又能夠抵抗多少年呢?

作者:雨木目

相關焦點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執意還要「聯蒙滅金」?
    (「聯金滅遼」,北宋的滅亡頗有些咎由自取) 北宋通過「海上之盟」和金勾搭在一起,拋棄了數百年的盟友遼國,結果沒想到金國在滅亡遼國後順手就把北宋給滅了
  • 南宋聯蒙滅金,與北宋聯金滅遼有何不同?主動與被動的區別
    「聯蒙滅金」是南宋沒得選擇,跟北宋「聯金滅遼」不一樣。「聯金滅遼是」放棄機會、咎由自取。一、一百多年前的「聯金滅遼」,是咎由自取在說南宋「聯蒙滅金」之前,我們可以來回憶一下北宋末年的「聯金滅遼」。徽宗宣和初年,遼國在金國的緊逼之下,已經顯現頹勢。北宋君臣誤以為恢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來了,主動聯繫遠在東北的金國,訂立海上之盟,共舉滅遼、各取所需。
  • 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北宋被滅的教訓,執意要「聯蒙滅金」
    而到了南宋時期,隨著蒙古強勢崛起,宋朝君臣幾乎是複製了聯金伐遼的劇本,再一次同比金國還要強大的蒙古結盟,使自己終喪於蒙元鐵騎的馬蹄之下。 那麼,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前輩的教訓,執意要與強敵聯手滅金?「聯蒙滅金」究竟是南宋犯下的重大戰略性失誤,還是在當時的局面下不得不採取的自保之舉?
  • 宋金戰爭最後20年:南宋明知唇亡齒寒,為何還要「聯蒙滅金」?
    僅在宋朝時期,就發生過至少兩次:一次是北宋的「聯金滅遼」,導致北宋也在隨後被金所滅;另外一次則是南宋的「聯蒙滅金」,結果金亡後,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轍。 但是,如果我們還原宋金戰爭最後20年的歷史就會發現:南宋的選擇其實與北宋有本質區別,看似違背「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實際上卻是十分明智的。
  • 「聯蒙滅金」是南宋覆亡的導火線?或許你該了解一下這場北伐之戰
    公元1234年正月初十,南宋名將孟珙親率大軍率先攻入蔡州城,旋即,蒙軍主帥塔察兒亦率軍攻入蔡州。此時金哀宗見大勢已去,便將皇位傳給了驍勇善戰的大將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希望他能夠率軍突圍,延續金國國祚,隨後,金哀宗便得知了宋蒙聯軍破城的消息,便在幽蘭軒自縊而亡,時年三十七歲。
  • 南宋對蒙金雙方態度不斷變化,最終選擇聯蒙滅金
    王夫之評價南宋聯蒙滅金的歷史,稱:「借金滅遼失中原,借元滅金失江左」。那麼,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蒙古滅金起始於嘉定三年(1210年)結束於紹定六年(1233年),前後長達23年。
  • 聯金滅遼,北宋亡。連蒙滅金,南宋亡。宋你是怎麼想的?
    北宋聯合金國打敗大遼,而被金國趕到了南邊,成立南宋。南宋聯合蒙古打敗金國,南宋也被滅亡,蒙古人一統天下。為什麼宋朝會犯這樣的錯誤,而且一犯錯就是兩次,人們常說在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就是傻,而宋朝為什麼這麼傻?
  • 金滅遼、北宋,南宋和元聯合滅金,元又滅宋,這些亡國君結局怎樣
    宋遼金元時期,首先是宋、遼並立。後來金崛起,金滅掉遼,後又南下,俘虜宋徽宗和欽宗,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其後元朝建立,元宋聯合滅掉金,其後元又滅掉西夏和大理,並滅南宋,統一全國。那麼這些王朝的滅亡,他們的亡國君王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 北宋滅亡:一場持續百年的溫水煮青蛙
    這種強大表現在方方面面,除了上文提及的經濟和文化,還有科技和農業,唯獨不包含軍事。而恰恰就是這一塊短板,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按照如今的軍事理論,打仗追根究底打的是錢,那麼,富有到天下無敵的北宋,為什麼偏偏軍事薄弱?有觀點認為,北宋軍事薄弱源於國土面積小,以至於沒有長城守衛,沒有戰馬騎兵。
  • 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人們不知道是修三本各自獨立的史書,還是修一本統一的正史。當時遼、宋、金三朝各自有著獨自的國史,蒙古混一天下後,覺得把諸史分開不符合大一統的需要。而且究竟元朝究竟是繼承了誰的正統,議論也不一。議者或欲仿《東觀記》及《晉書》之例,以宋朝為正統,遼、金附於載記;又有人想以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史》,各持論不決。
  • 孟珙:南宋最後的擎天之柱,滅金攻蒙,卻無奈成為春宮圖的男主角
    南宋是北宋的延續,因此繼承了北宋政治的特點,提起北宋的政治,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北宋的「文官制度」了。在北宋朝堂,文官的權力極大,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武將、宦官、外戚勢力的壯大,但也造成了整個國家軍事實力的衰弱。
  • 金國滅了北宋,攻下大半個中國,為何不被承認為正統王朝?
    但在1115年的北宋時期,當時的北方女真族有一位曠世奇才完顏阿骨打,他統率女真族人組成一支強大之師,不斷徵服擴大自己的統治版圖,滅了遼國建立金國。 南宋懼怕強大的金國,對其俯首稱臣,按常理來說,南宋已經不具備正統王朝的地位,金國才是正統,為什麼歷史上被承認的正統王朝卻是南宋,而不是金呢? 就南宋而言:趙構是唯一的沒被抓走的皇子,他的帝位是承襲於父兄,而北宋是正統王朝這是毫無爭議的。
  • 南宋最後的輝煌,滅金雪恥的宋理宗,身後留下一副爛攤子
    長時間斷糧後,蔡州城裡出現了吃人的景象。大家都知道,這座城市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不一會兒,宋軍就攻佔了城池。和宋有靖康世仇的金朝就這樣被南宋所滅。並且在隨後的幾年中,宋軍很快收復了洛陽、開封等地。可想而知,此時的南宋是嶽飛之後最輝煌的時期。但他們的皇帝和這份榮耀並不一致。因他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爛攤子。金朝滅亡的皇帝是宋理宗趙昀。
  • 金國消滅北宋後,為什麼不滅了弱小的西夏呢?
    公元1126年,金太宗,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二路攻破開封,於隔年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宋朝皇室北歸,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值得注意的是,在消滅北宋後,金國卻沒有進攻當時相對弱小的西夏,這是為什麼呢?
  • 金國的下場與北宋的靖康之恥一比,還真應驗了那句話:天道有輪迴
    今天小李子帶你們看看,金朝滅宋之後,最後的下場又會怎樣!宋徽宗讓位之人便是宋欽宗,估計這也是歷史上最不願意做皇帝的一個人了。別的皇帝都是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樂,而他卻被迫挑起北宋的命運。在登機之後,宋欽宗選擇了李剛的建議,準備武力抗金。
  • 金國滅了遼國,為什麼放任西遼不管了?
    一是距離,二是金朝的重心不在西域,此時金朝最大的目標是南宋。遼朝雖亡,但一路逃到西域的耶律大石對金朝根本構不成什麼威脅,金朝秉著「窮寇莫追」的原則,專心準備南下與南宋爭奪江南之地。北宋一直致力於收復燕雲十六州,自然樂見金人與遼朝想殺,為了表示合作之意,北宋還與金朝締結海上之盟,出兵與金朝合力剿滅遼朝,內外交困之下,遼朝末日將至。而此時的耶律大石,雖有一顆報國之心,但單憑自己的力量仍無力挽回頹勢,遼朝滅亡在即。
  • 最風流的南宋皇帝,滅了金國,卻害苦了大宋
    臣子恨,何時滅。」在嶽飛含冤而死92年後,宋、蒙聯軍圍攻金最後的根據地蔡州(今河南汝南),將金哀宗完顏守緒逼入絕境。宋金百年之仇,該了結了。從汴京逃到蔡州,金哀宗悲嘆道:「我佩戴金印紫綬十年,為太子十年,為皇帝十年,自知平生沒有太大過失,本應死而無憾。
  • 契丹人的遼和女真人的金,比漢唐時期的匈奴和突厥還要強大嗎?
    可是,漢朝能驅逐北匈奴,使南匈奴內附;唐朝能先後攻滅東西突厥;而兩宋則屢屢敗於契丹和女真之手,女真最後還滅了南宋。那麼,契丹人建立的遼和女真人建立的金,真的比匈奴和突厥更強大嗎?我認為並非如此。因為契丹和女真的強大,是相對於軍力弱小兩宋而言的,而當蒙古崛起之後,無論是女真人的金、契丹人的西遼還是漢人的南宋,全部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