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對蒙金雙方態度不斷變化,最終選擇聯蒙滅金

2020-12-16 騰訊網

王夫之評價南宋聯蒙滅金的歷史,稱:「借金滅遼失中原,借元滅金失江左」。那麼,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蒙古滅金起始於嘉定三年(1210年)結束於紹定六年(1233年),前後長達23年。

戰爭開始,金國人口千萬,幅員千裡,根本不在乎蒙古這樣的小國,但隨著戰爭的進展,蒙古不斷取得勝利,金國一敗再敗,被迫從中都遷都汴京,依託黃河、潼關苟延殘喘。最後,在被迫放棄汴京,在蔡州徹底滅亡。

在這麼一個長達23年的過程中,南宋對於蒙古和金國的態度,是根據戰爭的進展從而不斷加以調整。並不是說,一開始南宋就要和蒙古滅金,或者說南宋不同意聯合蒙古進攻金國,就能阻止金國滅亡一樣。

預感金國滅亡不可避免,但不知道如何應對

南宋最早得知蒙古進攻金國是在嘉定四年(1211年),這一年,距離第三次宋金戰爭已經過去了四年。

蒙金戰爭

6月,按照慣例,宋朝使臣餘嶸前往金國中都祝賀金國皇帝的生日,但讓餘嶸感到奇怪的是,他走到涿州就無法前進了。很快,餘嶸得知蒙古軍隊正在大舉進攻金國,而且在野狐嶺一戰中,金國三十萬精銳軍隊被全殲。得勝的蒙古軍隊已經進入居庸關,前鋒直抵中都城下,金國被迫宣布戒嚴。

惶惶不可終日的金國君臣,自然無暇接見前來祝壽的南宋使團,餘嶸等人被迫折返。

回去之後,餘嶸匯報了金國蒙古開戰,並且被打的潰不成軍的消息,此時的南宋有識之士立即意識到當年的歷史要重演:金國滅亡不可避免,南宋蒙古成為鄰國不可避免。

然而,南宋上下找不到什麼辦法加以應對:既不能主動進攻金國,也不能去聯絡蒙古。於是,除了下令江淮、京湖、四川三個制置司加強防備外,並沒有制訂出一套應急預案加以應對未來的局勢。

金國遷都汴京後,南宋內部出現兩種不同聲音

早在嘉定七年(1214年),成吉思汗就打算派使臣速不罕前往宋朝,企圖與之結盟並夾攻金國。不過由於交通不便,速不罕最終未能成行。

鐵木真

在這期間,蒙古多次大舉入侵金國,失去抵抗能力的金國只能坐看蒙古騎兵在長城以南,黃河以東,以北的腹地大肆燒殺搶掠。

嘉定七年(1214年),金國被迫放棄中都,遷都汴京。7月12日,金國使臣抵達臨安,宣布了遷都的消息。

虛弱的女真使得南宋上下對金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朝廷內部分成兩派大臣。

起居舍人真德秀向宋寧宗趙擴奏報,建議停止歲貢,用節省下來的錢犒賞軍隊,整修武備。真德秀的主張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建議停止通好女真,不再繳納歲幣,同時派駐軍隊防備淮河沿岸。還有人主張暫時表面不斷絕關係,而是以種種藉口拖延歲幣等手段。

趙擴

也有主張扶持的:比如淮西漕臣喬行簡就提議說,強大的蒙古人足以滅亡金國,金國宋國雖然是世仇,但現在是南宋的屏障,古人講唇亡齒寒不可不引起注意。因此,應該繼續給金國輸血,幫助他們抵抗蒙古。

兩派主張都有很多人支持,右丞相史彌遠傾向於扶持,不過南宋最後採納了強硬派的意見。正式宣布停止付給金國歲幣。

金國主動發起第四次宋金戰爭

南宋儘管停止了歲幣,但沒有斷絕兩國外交關係,口頭上只是建議金國縮減歲幣數額,降到隆興二年(1164年)的數目:即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然而,金國皇帝一口予以回絕。

不僅如此,金國還以南宋不繳納歲幣為理由,主動發起了侵略南宋的戰爭。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被蒙古打得元氣大傷的女真人已經無法通過戰場來獲取利益。

第四次宋金戰爭持續數年後,金國多次被南宋擊敗,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根本無法取得進展。四川方向,名將完顏阿鄰戰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將黃摑阿魯答被俘;兩淮方向,時全更是「一軍全沒」。

完顏珣

正如《金史》評價:「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近喪」,「樞府武騎盡於南」。最終,迫於兩線作戰的壓力,只能放棄進攻南宋。

金國自作孽的舉動,卻導致南宋方面失去了和平的興趣,原本主張維持和好的丞相史彌遠,也被迫改為對金強硬。

事實上,在蒙古的連續打擊下,金國統治區域內的山東、山西、遼東、河北已經殘破不堪。遷都到汴京以後,只能依靠黃河、潼關防禦蒙古進攻。南宋無論是否支付歲幣,都已經無法改變金國滅亡的命運。

隨著西夏的滅亡,金國開始了最後的倒計時。

南宋最終決定聯蒙滅金

窩闊臺繼位後,蒙古對金國發起總攻,三路蒙軍同時南下,窩闊臺親自率領中路蒙軍渡過黃河直撲汴京。

其中,拖雷率領的蒙軍在三峰山全殲金國最後十萬精銳,金國末代皇帝金哀宗在汴京被包圍前,率軍隊逃離。

完顏守緒

此時的金國,滅亡已經是指日可待了。

醒悟過來的金哀宗派使臣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試圖說服南宋,不過一切都已經太晚,因為此時的金國,已經失去了作為「唇」的實力了。

這一年,蒙古使臣前往南宋,要求和南宋聯軍滅亡金國,不少朝中大臣都認為可以乘機報「靖康之恥」,以及一百多年來的血海深仇。

儘管淮安安撫使趙範舉例當年聯金滅元,最終招來禍患的「海上之盟」加以反對。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除了聯合蒙古,已經別無更好的對策。名將孟珙也認為:「倘國家事力有餘,則兵糧可勿與。其次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無厭,將及我矣。」最終,宋理宗拍板派使臣回復蒙古,同意聯軍滅金。

孟珙

在滅亡金國的過程中,南宋收復了包括壽、泗、宿、毫、海州,共五州、一軍、二十縣之地在內的兩淮全境。此外,京西方向,又收復唐、鄧、息三州十一縣,京東得邳州二縣。

因此,從總體來看,南宋聯蒙滅金和聯金滅遼並不可相提並論。

所以,南宋對金國的態度 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金國實力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如果金國能夠抵禦蒙古,那麼南宋自然不會冒險去破壞和平,聯絡蒙古進攻。反而是因為金國滅亡指日可待,南宋除了主動出兵為自己多爭取一點利益外別無選擇,才最終選擇與蒙古結盟。

相關焦點

  • 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北宋被滅的教訓,執意要「聯蒙滅金」
    而到了南宋時期,隨著蒙古強勢崛起,宋朝君臣幾乎是複製了聯金伐遼的劇本,再一次同比金國還要強大的蒙古結盟,使自己終喪於蒙元鐵騎的馬蹄之下。 那麼,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前輩的教訓,執意要與強敵聯手滅金?「聯蒙滅金」究竟是南宋犯下的重大戰略性失誤,還是在當時的局面下不得不採取的自保之舉?
  • 南宋聯蒙滅金,與北宋聯金滅遼有何不同?主動與被動的區別
    「聯蒙滅金」是南宋沒得選擇,跟北宋「聯金滅遼」不一樣。「聯金滅遼是」放棄機會、咎由自取。一、一百多年前的「聯金滅遼」,是咎由自取在說南宋「聯蒙滅金」之前,我們可以來回憶一下北宋末年的「聯金滅遼」。徽宗宣和初年,遼國在金國的緊逼之下,已經顯現頹勢。北宋君臣誤以為恢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來了,主動聯繫遠在東北的金國,訂立海上之盟,共舉滅遼、各取所需。
  • 宋金戰爭最後20年:南宋明知唇亡齒寒,為何還要「聯蒙滅金」?
    僅在宋朝時期,就發生過至少兩次:一次是北宋的「聯金滅遼」,導致北宋也在隨後被金所滅;另外一次則是南宋的「聯蒙滅金」,結果金亡後,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轍。 但是,如果我們還原宋金戰爭最後20年的歷史就會發現:南宋的選擇其實與北宋有本質區別,看似違背「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實際上卻是十分明智的。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還要「聯蒙滅金」?
    而繼承北宋衣缽的南宋絲毫沒有吸取教訓,他們被滅國讎恨蒙蔽了雙眼,為了報仇再次聯合蒙古滅了金國,於是歷史重演,蒙古滅金國後馬上將矛頭指向了南宋,崖山一役南宋滅亡。(「聯蒙滅金」,南宋的滅亡就頗有些無奈,實在是實力有限,天命如此)北宋的滅亡,或多或少都有咎由自取之處,但說南宋朝廷鼠目寸光、不吸取教訓,重蹈覆轍可就真的冤枉人家了。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執意還要「聯蒙滅金」?
    而繼承北宋衣缽的南宋絲毫沒有吸取教訓,他們被滅國讎恨蒙蔽了雙眼,為了報仇再次聯合蒙古滅了金國,於是歷史重演,蒙古滅金國後馬上將矛頭指向了南宋,崖山一役南宋滅亡。 (「聯蒙滅金」,南宋的滅亡就頗有些無奈,實在是實力有限,天命如此) 北宋的滅亡,或多或少都有咎由自取之處,但說南宋朝廷鼠目寸光、不吸取教訓
  • 「聯蒙滅金」是南宋覆亡的導火線?或許你該了解一下這場北伐之戰
    公元1234年正月初十,南宋名將孟珙親率大軍率先攻入蔡州城,旋即,蒙軍主帥塔察兒亦率軍攻入蔡州。此時金哀宗見大勢已去,便將皇位傳給了驍勇善戰的大將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希望他能夠率軍突圍,延續金國國祚,隨後,金哀宗便得知了宋蒙聯軍破城的消息,便在幽蘭軒自縊而亡,時年三十七歲。
  • 中國元朝史:假道於宋,南下滅金
    然以數萬之眾,千裡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的「滅金方略」。窩闊臺登上汗位後,繼承了鐵木真的遺志,領兵伐金。從窩闊臺開始,蒙金之間的戰爭進入實質性階段。1229年到1231年期間,蒙金歷經幾戰雙方互有勝負。1231年,窩闊臺召集蒙古眾將一同商討伐金的戰略,最後合計出兵分三路,由三路人馬一同圍困汴京。
  • 孟珙:南宋最後的擎天之柱,滅金攻蒙,卻無奈成為春宮圖的男主角
    聯蒙滅金 紹定五年,金國和蒙古之間發生了大戰,在三峰山之處,金國大軍潰不成兵。眼看著整個金國將要被滅,金國恆國公武仙率領20萬大軍轉而進攻南宋,想要把四川作為戰敗之後的落腳地。在一開始的蒙古與金國的戰爭中,南宋一直處於旁觀的狀態之中,眼看著金國轉而進攻四川一帶,武仙本以為這一軍事行動出其不意,能夠一舉拿下,但其實孟珙對此,早有防備。
  • 多事之端,蒙古的興起,還有地緣形勢發生了什麼變化?
    建炎元年(1127 年),趙構在群臣擁戴下倉皇立國,是為南宋,行在臨安。此時,金朝滅北宋後再次南侵,企圖一舉滅南宋。天會八年(1128 年),金改變對宋作戰方針,由原先的東西兩路並進,改為以東路為主、西路為輔的策略夾攻宋朝的戰略,金軍集中力量從陝西一線加緊對南宋的入侵。
  • 南宋最後的輝煌,滅金雪恥的宋理宗,身後留下一副爛攤子
    和宋有靖康世仇的金朝就這樣被南宋所滅。並且在隨後的幾年中,宋軍很快收復了洛陽、開封等地。可想而知,此時的南宋是嶽飛之後最輝煌的時期。但他們的皇帝和這份榮耀並不一致。因他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爛攤子。金朝滅亡的皇帝是宋理宗趙昀。他在位四十一年,是南宋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許多歷史學家把他比作北宋宋仁宗。
  • 最風流的南宋皇帝,滅了金國,卻害苦了大宋
    臣子恨,何時滅。」在嶽飛含冤而死92年後,宋、蒙聯軍圍攻金最後的根據地蔡州(今河南汝南),將金哀宗完顏守緒逼入絕境。宋金百年之仇,該了結了。從汴京逃到蔡州,金哀宗悲嘆道:「我佩戴金印紫綬十年,為太子十年,為皇帝十年,自知平生沒有太大過失,本應死而無憾。
  • 連蒙滅金,南宋亡。宋你是怎麼想的?
    於是在張覺叛逃到宋朝,金以宋朝擅自撕毀協議為藉口,進攻北宋「靖康恥」變成了現實,北宋被滅。北宋聯合金國而滅遼,其實以戰略來看還是不錯的,可惜打鐵還需自身硬。金順手滅北宋我們再來看看南宋,聯元滅金。「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一直就是南宋的指導思想。南宋一直也沒有忘記收復失地,多次北伐,終究無功而返。這時更北的蒙古人開始崛起,西夏,西遼相繼滅亡,而金國也是岌岌可危。金國內部也分歧不斷,有建議回老家遼東,日後東山再起。有建議攻宋,以補充自己的損失,擴大縱深。
  • 嶽飛死後,為何金兀朮更不敢打南宋了?那些秘密被說出
    金朝滅北宋的時候太順利了導致消化不良。後面又被宋軍揍得拿人肉當軍糧,還出現了「燕山以南,號令不行」的情況。連金人自己都說嶽飛再多活幾年,大金藥丸。 所以金朝其實也打不動了,全靠扮豬吃虎裝作自己還能打,再加上秦檜這種內奸投降派的配合才讓趙構最終決定議和。
  • 金滅遼、北宋,南宋和元聯合滅金,元又滅宋,這些亡國君結局怎樣
    後來金崛起,金滅掉遼,後又南下,俘虜宋徽宗和欽宗,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其後元朝建立,元宋聯合滅掉金,其後元又滅掉西夏和大理,並滅南宋,統一全國。那麼這些王朝的滅亡,他們的亡國君王的結局又是怎樣的?二月他好容易逃到應州新城(今山西省懷仁縣西)東60裡處,被金將完顏婁室追上俘獲。八月被解送金上京,金太祖降封他為海濱王,不久改封為豫王。沒過多久,金人又將他殺死,並且驅趕馬群將他的屍體踩成一攤肉泥。《遼史》稱其於53歲病死。
  • 俄軍抵達雙方交戰區,亞塞拜然態度180度變化,西方記者十分感慨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14日報導,俄軍抵達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交戰區,亞塞拜然態度發生了180度變化,西方記者對此十分感慨。自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發生軍事衝突以來,多個國家都想要介入其中。土耳其率先發聲,會無條件地支持亞塞拜然,並且在戰事中直接出動了大批的無人機和預警機幫助亞塞拜然奪取了制空權,這使得亞塞拜然一度在戰爭中處於優勢地位,不斷佔據納卡地區。而俄羅斯則不希望自己周邊出現不穩定局面,一直在為雙方調停,希望雙方能夠坐下來和平解決衝突。在俄羅斯一號人物的呼籲下,俄方防長出面牽頭,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連續三次籤署停戰協議,但是都被破壞了。
  • 南宋中後期狀元:滅金軍數十萬,得金人稱「爺爺」
    1217年,金宣宗派人到南宋催討歲幣,遭到拒絕,金朝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當時金朝因為蒙古人的進攻,失去了大片領土,只剩下河南、山東一隅,所以想通過進攻弱小的南宋來獲得生存空間。可是金朝萬沒想到,自己的幾十萬大軍竟然會被一個書生打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蒙金三峰山戰役,金國為何會慘遭大敗,遭受亡國之禍?
    蒙金的三峰山戰役,從根本上而言,最為直接的因素是金兵在戰場據點上疲於奔命,無法全力顧及所有的戰場。公元1232年,金國的都城已經南遷之開封,真正屯兵地點則在潼關一點。也就是說此時的皇城開封兵力並不充足,一旦蒙金交戰,金哀宗所能依靠的防守力量也僅僅是潼關一帶的全部軍事力量。公元1229年,三峰山之戰的前戲開始。窩闊臺先行在汴京外圍據點衛州進行試探性的進攻,果不其然,金哀宗只能調遣在潼關的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統領十萬金兵救援衛州,總算解了衛州的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