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評價南宋聯蒙滅金的歷史,稱:「借金滅遼失中原,借元滅金失江左」。那麼,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蒙古滅金起始於嘉定三年(1210年)結束於紹定六年(1233年),前後長達23年。
戰爭開始,金國人口千萬,幅員千裡,根本不在乎蒙古這樣的小國,但隨著戰爭的進展,蒙古不斷取得勝利,金國一敗再敗,被迫從中都遷都汴京,依託黃河、潼關苟延殘喘。最後,在被迫放棄汴京,在蔡州徹底滅亡。
在這麼一個長達23年的過程中,南宋對於蒙古和金國的態度,是根據戰爭的進展從而不斷加以調整。並不是說,一開始南宋就要和蒙古滅金,或者說南宋不同意聯合蒙古進攻金國,就能阻止金國滅亡一樣。
預感金國滅亡不可避免,但不知道如何應對
南宋最早得知蒙古進攻金國是在嘉定四年(1211年),這一年,距離第三次宋金戰爭已經過去了四年。
蒙金戰爭
6月,按照慣例,宋朝使臣餘嶸前往金國中都祝賀金國皇帝的生日,但讓餘嶸感到奇怪的是,他走到涿州就無法前進了。很快,餘嶸得知蒙古軍隊正在大舉進攻金國,而且在野狐嶺一戰中,金國三十萬精銳軍隊被全殲。得勝的蒙古軍隊已經進入居庸關,前鋒直抵中都城下,金國被迫宣布戒嚴。
惶惶不可終日的金國君臣,自然無暇接見前來祝壽的南宋使團,餘嶸等人被迫折返。
回去之後,餘嶸匯報了金國蒙古開戰,並且被打的潰不成軍的消息,此時的南宋有識之士立即意識到當年的歷史要重演:金國滅亡不可避免,南宋蒙古成為鄰國不可避免。
然而,南宋上下找不到什麼辦法加以應對:既不能主動進攻金國,也不能去聯絡蒙古。於是,除了下令江淮、京湖、四川三個制置司加強防備外,並沒有制訂出一套應急預案加以應對未來的局勢。
金國遷都汴京後,南宋內部出現兩種不同聲音
早在嘉定七年(1214年),成吉思汗就打算派使臣速不罕前往宋朝,企圖與之結盟並夾攻金國。不過由於交通不便,速不罕最終未能成行。
鐵木真
在這期間,蒙古多次大舉入侵金國,失去抵抗能力的金國只能坐看蒙古騎兵在長城以南,黃河以東,以北的腹地大肆燒殺搶掠。
嘉定七年(1214年),金國被迫放棄中都,遷都汴京。7月12日,金國使臣抵達臨安,宣布了遷都的消息。
虛弱的女真使得南宋上下對金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朝廷內部分成兩派大臣。
起居舍人真德秀向宋寧宗趙擴奏報,建議停止歲貢,用節省下來的錢犒賞軍隊,整修武備。真德秀的主張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建議停止通好女真,不再繳納歲幣,同時派駐軍隊防備淮河沿岸。還有人主張暫時表面不斷絕關係,而是以種種藉口拖延歲幣等手段。
趙擴
也有主張扶持的:比如淮西漕臣喬行簡就提議說,強大的蒙古人足以滅亡金國,金國宋國雖然是世仇,但現在是南宋的屏障,古人講唇亡齒寒不可不引起注意。因此,應該繼續給金國輸血,幫助他們抵抗蒙古。
兩派主張都有很多人支持,右丞相史彌遠傾向於扶持,不過南宋最後採納了強硬派的意見。正式宣布停止付給金國歲幣。
金國主動發起第四次宋金戰爭
南宋儘管停止了歲幣,但沒有斷絕兩國外交關係,口頭上只是建議金國縮減歲幣數額,降到隆興二年(1164年)的數目:即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然而,金國皇帝一口予以回絕。
不僅如此,金國還以南宋不繳納歲幣為理由,主動發起了侵略南宋的戰爭。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被蒙古打得元氣大傷的女真人已經無法通過戰場來獲取利益。
第四次宋金戰爭持續數年後,金國多次被南宋擊敗,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根本無法取得進展。四川方向,名將完顏阿鄰戰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將黃摑阿魯答被俘;兩淮方向,時全更是「一軍全沒」。
完顏珣
正如《金史》評價:「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近喪」,「樞府武騎盡於南」。最終,迫於兩線作戰的壓力,只能放棄進攻南宋。
金國自作孽的舉動,卻導致南宋方面失去了和平的興趣,原本主張維持和好的丞相史彌遠,也被迫改為對金強硬。
事實上,在蒙古的連續打擊下,金國統治區域內的山東、山西、遼東、河北已經殘破不堪。遷都到汴京以後,只能依靠黃河、潼關防禦蒙古進攻。南宋無論是否支付歲幣,都已經無法改變金國滅亡的命運。
隨著西夏的滅亡,金國開始了最後的倒計時。
南宋最終決定聯蒙滅金
窩闊臺繼位後,蒙古對金國發起總攻,三路蒙軍同時南下,窩闊臺親自率領中路蒙軍渡過黃河直撲汴京。
其中,拖雷率領的蒙軍在三峰山全殲金國最後十萬精銳,金國末代皇帝金哀宗在汴京被包圍前,率軍隊逃離。
完顏守緒
此時的金國,滅亡已經是指日可待了。
醒悟過來的金哀宗派使臣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試圖說服南宋,不過一切都已經太晚,因為此時的金國,已經失去了作為「唇」的實力了。
這一年,蒙古使臣前往南宋,要求和南宋聯軍滅亡金國,不少朝中大臣都認為可以乘機報「靖康之恥」,以及一百多年來的血海深仇。
儘管淮安安撫使趙範舉例當年聯金滅元,最終招來禍患的「海上之盟」加以反對。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除了聯合蒙古,已經別無更好的對策。名將孟珙也認為:「倘國家事力有餘,則兵糧可勿與。其次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無厭,將及我矣。」最終,宋理宗拍板派使臣回復蒙古,同意聯軍滅金。
孟珙
在滅亡金國的過程中,南宋收復了包括壽、泗、宿、毫、海州,共五州、一軍、二十縣之地在內的兩淮全境。此外,京西方向,又收復唐、鄧、息三州十一縣,京東得邳州二縣。
因此,從總體來看,南宋聯蒙滅金和聯金滅遼並不可相提並論。
所以,南宋對金國的態度 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金國實力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如果金國能夠抵禦蒙古,那麼南宋自然不會冒險去破壞和平,聯絡蒙古進攻。反而是因為金國滅亡指日可待,南宋除了主動出兵為自己多爭取一點利益外別無選擇,才最終選擇與蒙古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