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北宋被滅的教訓,執意要「聯蒙滅金」

2020-12-19 騰訊網

眾所周知,遼末金興時,北宋君臣不顧宋遼百年和好,聯金伐遼,結果卻引來了比遼國更為強大的金國的入侵,以致亡國。而到了南宋時期,隨著蒙古強勢崛起,宋朝君臣幾乎是複製了聯金伐遼的劇本,再一次同比金國還要強大的蒙古結盟,使自己終喪於蒙元鐵騎的馬蹄之下。

那麼,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前輩的教訓,執意要與強敵聯手滅金?「聯蒙滅金」究竟是南宋犯下的重大戰略性失誤,還是在當時的局面下不得不採取的自保之舉?

上圖_ 蒙古、金、西夏、南宋

「靖康之恥」與「紹興和議」,使宋金之間缺乏結盟基礎

其實,宋廷中關於聯金抗蒙的呼聲一直屢見不鮮。名臣喬行簡就認為:「強韃漸興, 其勢已足以亡金……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 使得拒韃。」(《四朝聞見錄》)認為在蒙古強勢崛起的背景下,金國的角色已經由過去的仇敵轉為現在的緩衝國。南宋應當繼續向金輸納歲幣,換取金國和蒙古死磕到底。

這種主張,應該說最符合今人的想法,即南宋應以聯金抗蒙之策代替聯蒙滅金以維繫國家安全。既然已經認識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為鄰,那麼南宋何以仍要忽略這一續命政策, 反而與蒙古聯手呢?

上圖_ 靖康之變

如果我們拋開後知後覺的「上帝視角」來審視這一問題,就會明白喬行簡之策在南宋很難有市場。由於「靖康之恥」的存在,南宋不僅長期向金國稱臣,還繳納了大量的歲幣。加之二帝北狩、國土淪喪等一系列拜金國所賜的「奇恥大辱」,終南宋一朝,北伐中原、雪恥復仇始終是宋廷對金的主基調(只有在秦檜當政等少數時期偶爾變動過)。如此,要求南宋冷靜地、理性地分析宋蒙、宋金關係的走向, 進而確定聯金抗蒙的政策是不可能的。

打個比方,你讓人家胖揍一頓,家裡也被人家搶成了毛坯房,現在卻被告知只有和這個揍你、搶你的人合作,才能保住飯碗,你會是什麼反應?所以「太學諸生黃自然、黃洪、周大同、家演、徐士龍等, 同伏麗正門, 請斬(喬)行簡以謝天下」(《四朝聞見錄》)。縱然喬的主張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趁金國衰弱之時出兵雪恥無疑會獲得絕大多數宋人的贊同。

上圖_ 南宋初年抗金形勢圖

此外,從金國方面來說,由於《紹興和議》明確宋對金稱臣。儘管後來和議幾經更改,南宋爭回了「國格」,金宋之間改以伯侄相稱,但金人始終以高人一等的姿態來對待宋人。最初考慮到聯金滅遼的教訓,宋人雖主張滅金,但對聯蒙卻一直十分謹慎,幾次對蒙古的結盟之請無動於衷。

可惜金人沒能趁機籠絡南宋,卻仍以宗主國自居。在放棄中都(今北京)南遷汴梁(今河南開封)後,金宣宗曾遣使入宋,以使宋廷保持中立,但他不改上國的架子,指使金使向宋強索軍糧一百萬石。對於南宋提出的重新劃分兩國邊界的提議,金國君臣更是不屑一顧。於是乎,南宋對金的仇視之情只能與日俱增,與金結盟更成了毫無可能之事。

上圖_ 金朝騎兵

金國君臣的愚蠢舉動,使宋金兩國越走越遠

雖說宋金結盟缺乏基礎,但如果可以使宋在蒙金之間保持中立,對金國來說仍不失為一個利好之舉。但可惜,金廷在對宋政策上舉措失當,反而迅速拉近了宋蒙兩國的距離。

由於南宋藉口「戰亂阻隔」,斷絕了對金的歲幣,金國不顧蒙軍三面壓境的不利局面,居然在興定元年(宋嘉定十年,1217年)出兵大舉伐宋,企圖藉此掠奪宋方財富,挽救危局。而結果呢?「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近喪。」(《金史》)你就這麼點兵馬了,還指望他們抵禦蒙古苟延殘喘。這下倒好,蒙古還沒打你呢,伐宋先損失了一大半,真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可以說, 在國土大半淪喪、內部叛亂頻仍的形勢下, 金國唯有示好周邊政權以穩定後方, 才有可能積蓄力量逆轉局面。但金國君臣卻無視兩國強弱易位的變化,為了歲幣之事出兵南徵。這樣做的結果,既將可能的盟友、至少是中立者推入敵方懷抱, 更使自己本就捉襟見肘的戰爭資源進一步枯竭。可以說後來金國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完全是其統治階層的愚蠢之舉一手造成的。

上圖_ 在蒙古的凌厲攻勢下,金國國土大幅萎縮,對南宋來說已很難起到緩衝國的作用

面對強大的蒙古,南宋只能通過戰爭展示武力以求安保

應該說, 金國在遷都汴梁之後, 實際控制區域只有河南、陝西十餘州府,其衰亡之勢已定。這一點, 蒙古自然十分清楚。他們甚至可以僅留木華黎偏師繼續對金攻略,而將主力調離準備西徵。由於曾見識過紹定四年(1231年)蒙軍以武力強行「借道」、掃蕩川蜀的「辛卯之變」,宋廷對蒙古軍力之強深有體會。因此,以史嵩之、孟珙等人為代表提出的聯蒙滅金、以戰促和的主張,實際上成為當時宋廷為數不多的能夠採納且可行的策略。

宋金結盟也好,宋蒙結盟也罷,在相當程度上是以國家實力而非利益決定的。金在發動滅遼戰爭之初,便積極尋求與宋結盟。當時雖然遼屢敗而金屢勝,但女真畢竟剛剛建國,軍力、財力都十分有限,其對滅遼沒有必勝把握,故而金渴望倚仗宋朝強大的國力為滅遼增添籌碼。積極主張聯宋的完顏宗翰就曾說:「南朝(指宋)四面被邊, 若無兵力, 安能立國強大如此?此未可輕之!」(《三朝北盟會編》)因此對於北宋遣使而來,他們是非常歡迎且求之不得。

上圖_ 蒙古騎射

反觀宋蒙結盟時,儘管蒙古也希望與宋結盟。但鑑於蒙金戰爭中金國始終處於全面被動之中,南宋方面已意識到金必將亡於蒙古。早在決定蒙金兩國命運的野狐嶺大戰前,曾出使金國的餘崢便向宋廷進言道:「今韃靼堅銳,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喪銷耎,有舊遼滅亡之勢。」(《餘尚書神道碑》)就算南宋不幫蒙古或者選擇聯金抗蒙,蒙古滅金至多是稍費時日。因此蒙古對於與宋結盟的需求,明顯不如當初金國尋求宋金結盟那樣強烈。可一旦因為拒絕蒙古求盟或聯合金國從而惹怒蒙古,以蒙古之強勢,必會對宋採取報復行動。「辛卯之變」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

因此,面對強大的蒙古拋來的橄欖枝,其實南宋基本上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兩國實力不等之時,實力就是外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上圖_ 宋朝軍隊

綜上所述,對宋來說, 聯蒙滅金在實質上與聯金滅遼是一樣的,都是送走一隻暮年的狼, 卻迎來一隻壯年的虎

但在當時的情勢下, 這一政策的出臺實屬迫不得已。宋金兩國多年的積怨本就使雙方缺乏合作的基礎,加之金國舉措失當、蒙古步步進逼,南宋如果還想保持國家主權的獨立完整,就只能與蒙古結盟消滅金國,通過在戰爭中展示實力,使蒙古認識到滅宋的困難,打消其南下的想法,或為自己備戰爭取更多時間。

儘管南宋最終亡於蒙元,但絕不能憑果推因,從而完全否定聯蒙滅金。數百年後的我們, 對這一無奈之舉,恐怕還是應該多給予些同情和理解。

文:林森

參考資料:

【1】《金史》脫脫

【2】《續資治通鑑》畢沅

【3】《三朝北盟會編》徐夢莘

【4】《四朝聞見錄》葉紹翁

【5】《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徐自明

【6】《南遷錄》張師顏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南宋聯蒙滅金,與北宋聯金滅遼有何不同?主動與被動的區別
    「聯蒙滅金」是南宋沒得選擇,跟北宋「聯金滅遼」不一樣。「聯金滅遼是」放棄機會、咎由自取。一、一百多年前的「聯金滅遼」,是咎由自取在說南宋「聯蒙滅金」之前,我們可以來回憶一下北宋末年的「聯金滅遼」。徽宗宣和初年,遼國在金國的緊逼之下,已經顯現頹勢。北宋君臣誤以為恢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來了,主動聯繫遠在東北的金國,訂立海上之盟,共舉滅遼、各取所需。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執意還要「聯蒙滅金」?
    而繼承北宋衣缽的南宋絲毫沒有吸取教訓,他們被滅國讎恨蒙蔽了雙眼,為了報仇再次聯合蒙古滅了金國,於是歷史重演,蒙古滅金國後馬上將矛頭指向了南宋,崖山一役南宋滅亡。 (「聯蒙滅金」,南宋的滅亡就頗有些無奈,實在是實力有限,天命如此) 北宋的滅亡,或多或少都有咎由自取之處,但說南宋朝廷鼠目寸光、不吸取教訓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還要「聯蒙滅金」?
    北宋和南宋的滅亡極為相似。(「聯金滅遼」,北宋的滅亡頗有些咎由自取)北宋通過「海上之盟」和金勾搭在一起,拋棄了數百年的盟友遼國,結果沒想到金國在滅亡遼國後順手就把北宋給滅了,「靖康之恥」讓南宋軍民刻骨銘心。
  • 宋金戰爭最後20年:南宋明知唇亡齒寒,為何還要「聯蒙滅金」?
    僅在宋朝時期,就發生過至少兩次:一次是北宋的「聯金滅遼」,導致北宋也在隨後被金所滅;另外一次則是南宋的「聯蒙滅金」,結果金亡後,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轍。 但是,如果我們還原宋金戰爭最後20年的歷史就會發現:南宋的選擇其實與北宋有本質區別,看似違背「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實際上卻是十分明智的。
  • 南宋對蒙金雙方態度不斷變化,最終選擇聯蒙滅金
    王夫之評價南宋聯蒙滅金的歷史,稱:「借金滅遼失中原,借元滅金失江左」。那麼,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蒙古滅金起始於嘉定三年(1210年)結束於紹定六年(1233年),前後長達23年。
  • 「聯蒙滅金」是南宋覆亡的導火線?或許你該了解一下這場北伐之戰
    公元1234年正月初十,南宋名將孟珙親率大軍率先攻入蔡州城,旋即,蒙軍主帥塔察兒亦率軍攻入蔡州。此時金哀宗見大勢已去,便將皇位傳給了驍勇善戰的大將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希望他能夠率軍突圍,延續金國國祚,隨後,金哀宗便得知了宋蒙聯軍破城的消息,便在幽蘭軒自縊而亡,時年三十七歲。
  • 孟珙:南宋最後的擎天之柱,滅金攻蒙,卻無奈成為春宮圖的男主角
    南宋是北宋的延續,因此繼承了北宋政治的特點,提起北宋的政治,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北宋的「文官制度」了。在北宋朝堂,文官的權力極大,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武將、宦官、外戚勢力的壯大,但也造成了整個國家軍事實力的衰弱。
  • 金滅遼、北宋,南宋和元聯合滅金,元又滅宋,這些亡國君結局怎樣
    後來金崛起,金滅掉遼,後又南下,俘虜宋徽宗和欽宗,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其後元朝建立,元宋聯合滅掉金,其後元又滅掉西夏和大理,並滅南宋,統一全國。那麼這些王朝的滅亡,他們的亡國君王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大宋宣和遺事》則記載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六月,金朝皇帝完顏亮命令57歲的宋欽宗和54歲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宋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善騎術,企圖縱馬衝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二、北宋北宋末代皇帝是宋欽宗趙桓,宋朝第九位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在位1年零2個月。
  • 聯金滅遼,北宋亡。連蒙滅金,南宋亡。宋你是怎麼想的?
    北宋聯合金國打敗大遼,而被金國趕到了南邊,成立南宋。南宋聯合蒙古打敗金國,南宋也被滅亡,蒙古人一統天下。為什麼宋朝會犯這樣的錯誤,而且一犯錯就是兩次,人們常說在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就是傻,而宋朝為什麼這麼傻?
  • 南宋最後的輝煌,滅金雪恥的宋理宗,身後留下一副爛攤子
    和宋有靖康世仇的金朝就這樣被南宋所滅。並且在隨後的幾年中,宋軍很快收復了洛陽、開封等地。可想而知,此時的南宋是嶽飛之後最輝煌的時期。但他們的皇帝和這份榮耀並不一致。因他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爛攤子。金朝滅亡的皇帝是宋理宗趙昀。他在位四十一年,是南宋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許多歷史學家把他比作北宋宋仁宗。
  • 最風流的南宋皇帝,滅了金國,卻害苦了大宋
    臣子恨,何時滅。」在嶽飛含冤而死92年後,宋、蒙聯軍圍攻金最後的根據地蔡州(今河南汝南),將金哀宗完顏守緒逼入絕境。宋金百年之仇,該了結了。從汴京逃到蔡州,金哀宗悲嘆道:「我佩戴金印紫綬十年,為太子十年,為皇帝十年,自知平生沒有太大過失,本應死而無憾。
  • 金國滅了北宋,攻下大半個中國,為何不被承認為正統王朝?
    但在1115年的北宋時期,當時的北方女真族有一位曠世奇才完顏阿骨打,他統率女真族人組成一支強大之師,不斷徵服擴大自己的統治版圖,滅了遼國建立金國。 南宋懼怕強大的金國,對其俯首稱臣,按常理來說,南宋已經不具備正統王朝的地位,金國才是正統,為什麼歷史上被承認的正統王朝卻是南宋,而不是金呢? 就南宋而言:趙構是唯一的沒被抓走的皇子,他的帝位是承襲於父兄,而北宋是正統王朝這是毫無爭議的。
  • 金國滅了遼國,為什麼放任西遼不管了?
    一是距離,二是金朝的重心不在西域,此時金朝最大的目標是南宋。遼朝雖亡,但一路逃到西域的耶律大石對金朝根本構不成什麼威脅,金朝秉著「窮寇莫追」的原則,專心準備南下與南宋爭奪江南之地。北宋一直致力於收復燕雲十六州,自然樂見金人與遼朝想殺,為了表示合作之意,北宋還與金朝締結海上之盟,出兵與金朝合力剿滅遼朝,內外交困之下,遼朝末日將至。而此時的耶律大石,雖有一顆報國之心,但單憑自己的力量仍無力挽回頹勢,遼朝滅亡在即。
  • 鐵木真大仇在身,為什麼寧願西徵也不滅了金國?
    兵者,不可輕動也,一旦要動,必須仔細分析得失情況。鐵木真經過對比發現短期內急於滅金是得不償失,遠遠比不上西徵的收穫。金國南邊要時刻提防南宋的北伐之心,西邊要保持對西夏的軍事優勢,北邊還得威懾蒙古諸部,這種形勢下,就算統治者們再如何腐化墮落,也不敢把軍事力量的建設當兒戲。金國早期主要依靠本族軍,後期看著本族軍戰力下滑,大量招募籤軍,始終保證金國軍隊的戰鬥力在線,軍隊總人數始終維持在百萬上下。
  • 蒙元大軍為什麼要跟釣魚城死磕?滅南宋難在了哪裡?
    軍事要地,之所以成為軍事要地,就是因為它不是你想繞就能繞過去的。合州釣魚城就是這樣的軍事要地。一直以四川為主攻重心的蒙古大軍,在拿下四川之後,勢必要施展長江攻勢,就是順流而下、從長江上遊往長江下遊打,先荊襄再江淮。
  • 金國消滅北宋後,為什麼不滅了弱小的西夏呢?
    在北宋這一歷史階段,北宋、遼國、西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這有點類似於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不過,這一平衡的打破,始於金國的崛起。公元1125年,金國消滅遼國。公元1126年,金太宗,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二路攻破開封,於隔年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宋朝皇室北歸,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值得注意的是,在消滅北宋後,金國卻沒有進攻當時相對弱小的西夏,這是為什麼呢?
  • 金國的下場與北宋的靖康之恥一比,還真應驗了那句話:天道有輪迴
    今天小李子帶你們看看,金朝滅宋之後,最後的下場又會怎樣!宋徽宗讓位之人便是宋欽宗,估計這也是歷史上最不願意做皇帝的一個人了。別的皇帝都是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樂,而他卻被迫挑起北宋的命運。在登機之後,宋欽宗選擇了李剛的建議,準備武力抗金。
  • 蒙古滅西夏22年,滅大金國23年:為何滅宋朝用了40多年?
    有網友問:蒙古滅夏國用了22年,滅金國23年,為何滅宋朝用了50多年? 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時間,實在是沒空啊!在1235年,蒙古軍第一次攻擊了南宋軍隊,一直到1279年,南宋滅亡,時間是44年。實際不到50多年。
  • 中國元朝史:假道於宋,南下滅金
    然以數萬之眾,千裡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的「滅金方略」。窩闊臺登上汗位後,繼承了鐵木真的遺志,領兵伐金。從窩闊臺開始,蒙金之間的戰爭進入實質性階段。1229年到1231年期間,蒙金歷經幾戰雙方互有勝負。1231年,窩闊臺召集蒙古眾將一同商討伐金的戰略,最後合計出兵分三路,由三路人馬一同圍困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