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外婆還是叫姥姥

2020-12-18 景元第子

最近,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有網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覆。上海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對「外婆」的解釋確實是方言,對「姥姥」的解釋則指外祖母。如果以此詞典為準,上海教委的解釋沒有毛病,把「外婆」改為「姥姥」也未嘗不可。另外,教科書要以使用普通話及其詞彙為準則,而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因此,即使「姥姥」也算是方言,但其是普通話的基礎方言,與同樣是方言的「外婆」相比,應該更正宗一點吧。

當然,也有不少《新華字典》、《漢語詞典》並沒有明確「外婆」是方言,而多解釋為「外祖母」。相反,這些字典(詞典)也多把「姥姥」解釋為口語或者「北方話中的外祖母」,因此,尊重原作者用詞和南方語言習慣(上海市的教科書),不改也許更好一些。

中國人的親戚稱謂比較複雜,尤以北方和南方、漢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差異較大,口語、方言差異尤甚。如父親的姐姐、妹妹及其丈夫,普通話都分別叫姑母、姑丈。而在鄙人老家(廣西壯族地區),父親的妹妹叫姑姑,父親的妹夫叫叔叔;父親的姐姐叫姨媽,父親的姐夫則叫姨父。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如男方作為女婿入贅女家時,女方的父母成為孩子的祖父母(即爺爺奶奶),男方父母則成為外祖父母(即外公外婆)。但稱謂因人而異,因地不同。比如在鄙人老家,男方入贅女家時,不管孩子隨父姓還是母姓,所生子女都叫雙方父母為爺爺奶奶。壯族地區還有一種女方「兩邊走」的婚嫁形式,即女方出嫁的同時或先在娘家舉行招婿上門的儀式,以後夫妻倆如果不願意在夫家定居可以遷回娘家定居,所生子女稱呼雙方父母大抵都叫爺爺奶奶,沒有什麼內外之別了。

相關焦點

  • 外婆是方言改成姥姥,您那是叫姥姥還是叫外婆呢?引發網友熱議
    剛在網上看到一條新聞,說是近日,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教科書中把原文外婆改成了姥姥,上海教委回應「姥姥」是普通話,而「外公,外婆」是方言。圖片來自網絡網友紛紛表示,那不是以後都要唱「姥姥的澎湖灣」,「搖啊搖,搖到姥姥橋」,這唱起來感覺還是有點彆扭,在大部分的人的意識裡
  • 叫外婆還是叫姥姥?拿個計算器來算算!
    近日,上海小學語文教科書《打碗碗花》一文中,「外婆」改成「姥姥」,引發了輿論熱議,好事的網友們腦洞大開,迅速改出了「劉外婆進大觀園」、「姥姥的澎湖灣」等新句式,令人啼笑皆非。儘管上海市教委已有解釋,對原詞的修改只是為了小學生識字的需要,同時會恢復原文,但是叫外婆還是叫姥姥,仍然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叫外婆還是叫姥姥?首先它是個文化問題。「外婆」的由來,要從中國古代說起。
  • 北方叫姥姥南方叫外婆 你那叫什麼?
    北方叫姥姥,南方叫外婆,你那叫什麼?】有一個角色,在北方叫姥姥,在南方叫外婆,在吳語裡叫好婆,閩南語叫阿嬤,粵語裡叫婆婆…她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你還記得多少?更多的是「胡擼胡擼毛兒,嚇不著~」還是啪啪啪啪?!
  • 媽媽的媽媽,為什麼南方人叫外婆,北方卻叫姥姥?
    外婆 因為「外」這個詞歷史非常悠久,比如我們東漢時期有個詞叫「外戚專權」,那麼這個外就是娘家的親戚。東漢時期 到了後面,中原文化南下,「外婆」這個詞就進入南方,所以南方這塊很多的稱媽媽的媽媽叫「外婆」。
  • 請問上海教委,為什麼外婆不能叫外婆只能叫姥姥?
    上海教委解釋稱,「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正像有上海網友說的,「我們一點也沒覺得,外公外婆的普及率比姥姥姥爺低啊」。拿著《現漢》硬說「外公、外婆」是方言,還說「姥姥」更貼近生活,這就是強詞奪理了。再說篡改原文的問題。
  • 【震驚】「外婆」是方言,一律叫「姥姥」?以後要唱《姥姥的澎湖灣》?
    叫外婆還是姥姥?」也被改成了「姥姥」外婆為什麼要改成「姥姥」?@文文醬1988:童話故事中的狼外婆 以後要叫狼姥姥 哈哈哈@閔行小曹:狼在外面敲門…大聲喊道:小紅帽快開門…我是你姥姥:連鎖店外婆家正式更名姥姥家,外婆紅燒肉更名姥姥紅燒肉調侃之餘大家也是對這一改法紛紛質疑關於「叫外婆還是姥姥」的話題被各大媒體轉載討論
  •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南方人叫外婆北方人叫姥姥,哪個叫法是方言?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相信這樣的問題會出現在很多兒童版的教科書上,但是如果你經常在國內旅行的話,你會發現因為南方和北方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所以都會有很多五花八門的叫法,不過最為常見的叫法就是,北方人都叫「姥姥」,南方人則更多的稱呼為「外婆」,那麼為何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叫法為何會不同呢?
  • 面試官:媽媽的媽媽,應該叫姥姥還是外婆?小麗霸氣回答,被錄取
    面試官:媽媽的媽媽,應該叫姥姥還是外婆?在面試即將進入尾聲的時候,面試官突然說:「我想最後再問一個基礎知識:媽媽的媽媽,應該叫姥姥還是外婆?」第一個求職者之前是一個鄉村老師,他說:「在我們那都叫的姥姥,我覺得叫姥姥會感覺親切點。」第二個求職者說:「其實,我們從小是叫的外婆。但長大之後,我發現,外婆比較像是方言。所以我覺得在正式場合還是叫姥姥比較合適。」
  • 新「南北分歧」引爭議:媽媽的媽媽,到底應該叫姥姥還是叫外婆?
    最近,網上一則關於上海市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上海教育(滬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的新聞事件突然刷爆網絡。有上海的家長因為此事致信給上海市教委進行詢問,隨後得到上海市教委在網上作出的回應稱:「姥姥」屬於普通話詞彙,指「外祖母」,一般在口語中使用較多,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因為上海市教委的這一回應,給原本就給已經引發強烈熱議的「外婆」改「姥姥」事件火上澆油,全國網友頓時吵開了花。
  • 小學語文「外婆」成方言,普通話叫姥姥,網友吐槽:姥姥的澎湖灣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取代父母照顧我們的便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了吧,這種隔輩的愛更加深厚溫暖。小編小時候也是由姥姥帶大的,在小編的吃穿上姥姥也是毫不吝嗇,不過姥姥現在也老了,但是這份愛還是沒變。近幾日上海小學語文教材《打碗碗花》、《馬鳴家的新書包》將原文中個「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上海教委回復為了落實識字教學任務的需要,「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公外婆」屬於方言,這一舉動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不少網友說難道要唱「姥姥的澎湖灣」、要叫「狼姥姥」嗎?
  • 到底該叫外婆還是姥姥?傳統語言文化,方言與普通話之爭刷屏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媽媽的媽媽"應該叫啥,相信有人會叫外婆,也有人會叫姥姥,還有人會加外祖母。那麼到底哪一個是書面語,哪一個是方言,估計很難有人說清楚。上海市教委稱外婆是方言,小學語文教材全部把外婆改為姥姥。據微博網友爆料,上海市小學語文二年級的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已經全被改成"姥姥"。另有網友曬出前幾年的語文課本,原來都是外婆。作者在原文中用的是外婆,為啥非得改成姥姥呢?去年就有網友向上海教委諮詢過此事兒,給出的答覆是"外公""外婆"是方言,教材中需要用普通話。
  • 姥姥的澎湖灣還是外婆的澎湖灣?
    郭德綱有個經典的段子叫《我要旅遊》,其中一個包袱是說臺灣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姥姥的澎湖灣》,于謙指出他的錯誤說,應該是《外婆的澎湖灣》,郭德綱理直氣壯的說外婆就是姥姥。姥姥就是外婆,外婆就是姥姥,可能大部分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只是每個地方叫法不一樣。但上海市教委可不這麼認為。6月20日,有網友稱,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為何要改動?有網友找出去年上海市教委的答覆:「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外婆」屬方言。
  • 面試官:外婆是叫姥姥,還是奶奶?小夥機智想出答案讓老闆服氣
    面試官:外婆是叫姥姥,還是奶奶? 小夥機智想出答案讓老闆服氣現在,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書讀、有學上,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文憑也越來越普遍,市場招聘的要求更是越來越嚴格。豐富的經驗告訴他們不可以小看任何一個人,於是他們給小新最近的社會經驗難題:外婆是叫姥姥,還是奶奶? 這一道題看起來容易解答,但實際上考核一個人對於不同地區的文化接觸。小新遞出了她的答案,機智想了幾秒後,乾脆利落說出答案,那就是「沒有確實的答案,看著客戶是哪個地方的人,自己隨機應變調整,尊重對方文化習俗」。
  • 叫外婆還是叫姥姥?
    【一頓操作猛流汗,一看戰績零比三】這兩天其實還有一個人物霸佔了熱搜,而且同樣她也很累,可能比梅西還累,那就是我們的外婆,不對,是姥姥。6月20日,有微博網友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事後,有網友找出去年上海市教委的答覆:「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外婆」屬方言。
  • 「外婆」還是「姥姥」?都不對!我們客家人應該叫「姐婆」!
    近日,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為什麼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覆,上海市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由此,就「外婆」和「姥姥」這兩個最日常的稱謂,網友們爭論上了。
  • 外婆與姥姥有啥區別?上海為何要將外婆一律改成姥姥?
    對此,上海教委曾答覆稱:「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也就是說,原本屬於方言的「外婆外公」,必須要在教材裡讓位於屬於普通話體系的「姥姥姥爺」了。上海市教委的這一答覆,並不能讓絕大多數人滿意。
  • 當「狼外婆」變成「狼姥姥」
    (6月24日《南方都市報》)《打碗碗花》的作者陝西作協專業作家,國家一級作家李天芳表示,「這個詞不管叫姥姥也好,外婆也好,都在我們認知範圍之內。」而在全國範圍內,各地叫「外婆」和「姥姥」的地區也並非涇渭分明。
  • 外婆是方言要改成姥姥?「外婆」的歷史更久遠 「姥姥」才是後來者
    你平時叫「媽媽的媽媽」是「外婆」還是「姥姥」呢?這兩天,因為「外婆」和「姥姥」這個最日常的稱謂,網友又掐上架了。事情的起因是,前天,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 外婆是方言,那麼姥姥呢?姥姥!
    大嘴讀史今天一早,朋友圈被一則新聞刷屏,《外公外婆竟成方言,教材被改以後上海人也要跟著叫姥姥嗎?》,群情激憤。不久,該貼被刪。「姥姥」的詞條是這麼解釋的:「北方話中的外祖母,南方湖南一帶把曾祖母稱為姥姥」。 「外婆」的詞條是這麼解釋的:「一種稱謂,指母親的母親,口語叫姥姥或者老娘」。 追根溯源,「姥」這個字在剛出現的時候,跟媽的媽沒什麼關係。
  • 外婆外公成方言,姥姥姥爺才標準?多篇課文「外婆」改為「姥姥」
    近日,有網友爆料,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佔卜師吉娜:我反而一直以為外婆外公都是普通話,姥姥才是方言@南北丨散人:是啊,外公外婆 爺爺奶奶不才是普通話版本麼@白小菌 作為南方人,一直以為姥姥是北方人的方言,外婆才是正經話@imCC3300 "搖啊搖,搖到姥姥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