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叉少 往事叉燒 收錄於話題#往事串燒23個
《冷血狂宴》,也就是《爵跡2》,以超越第一部的CG特效、3.7億的投資,呈現出「蠟像館團建」般的視覺盛宴。
即便有Tfboys三小隻撐場,也沒讓觀眾心甘情願掏出12塊票錢。
曾經的網絡大電影有三寶,擦邊球、蹭IP、前六分鐘騙人小技巧。或許為了挨更少的罵,《冷血狂宴》放棄了院線,選擇了網播,期待通過降低身價尋求下沉突破口。
但口碑還是撲街了。
2015年,陳凱歌拍了部武俠奇幻大片《道士下山》。借著熱度的東風,一部原本名為《茅山怪談》的低成本荒誕派殭屍片,被「靈活」地改名為《道士出山》搬上平臺。
這部8天之內製作完成、後期特效師為大三學生的作品,靠著出現了一秒鐘的林正英,勾引起觀眾的「老港片」情懷。
僅用28萬的成本,就為製作團隊創造了1500萬的收益。
< 《道士出山》海報 >
28萬成本賺取千萬的「神話」在圈中迅速發酵,無數散落民間的副導演、攝影師、小廣告工作室都堅信,中國網大開啟了一個躺著就能賺錢的時代。
這一年,231家新團隊加入網大戰線,推出了600多部作品。兩年以後,數據翻了五番。
《道士出山》完了,有《道姑下山》;
《港囧》不久,就有《超囧》;
《我不是潘金蓮》拍完,《我是潘金蓮》就上線;
周星馳的《美人魚》,被「烹飪」出了《美人魚湯》《人魚校花》《再見美人魚》《美人魚前傳》。
< 《美人魚湯》宣傳海報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風光總是更美妙。
但《道士出山》的導演很謙虛:「雖然沾了光,但最終發現,憑藉我們自身的內容同樣可以獲得關注。」
「夜蒲」系列電影團隊,或許會對這句話深有同感。
曾經香港的《3D肉蒲團》《喜愛夜蒲》引起了內地男性觀眾極大的震動,大江南北幾乎人手一部,更有旅行社招募遊客開啟拍攝地之旅。
這陣來自香港的風,在內地颳了好幾年,都沒能停下。一些眼光老辣的製作方,就這樣生產出了一批打軟色情擦邊球系列網大。
《一路夜蒲》《童話夜蒲》《愛夜蒲之備胎上位》《愛夜蒲之備胎女團》《愛上夜蒲團》1、2……連當年憑藉《道士出山》成為「網大一哥」的彭禺厶都拍了部《少女夜蒲》。
< 《愛上女蒲團2》海報 >
還有更直白些的,比如《超能太監之黃金右手》《大風水師》《催乳大師》《消滅大學生》《麻辣俏護士》……
這類影片的套路很明顯,往往先用海報上女性的身材吸引受眾,再打出「脫光上映 」之類的標語,給用戶造成一種狠料豐富的錯覺。而免費的六分鐘過後,你會發現,一切都是吊人胃口的小伎倆。
到了2016年底,60多部「擦邊球」網絡電影一齊遭遇了被下架的相似命運。
這類作品給網絡電影市場帶來的傷害是持續的。網大被貼上了「低級」、「low」、「賣肉」等標籤,久久無法摘除。就算是名導進了網大領域,也難以獨善其身。
2016年,王晶帶著一部「機器人女朋友」的男性口味喜劇片進入網大市場,取名《我的極品女友》,被網友評價為「沒有床戲的色情片」。
廣袤的遼寧黑土地上,闊別春晚四年的趙本山,也將觸角伸向了網大。
將山地榴彈炮——「山炮」進行多重釋義本土解構後,本山傳媒出品的網絡電影《山炮進城》橫空出世。
< 《山炮進城》劇照 >
趙本山第20號弟子程野、第24號弟子劉小光、第25號弟子小瀋陽、第38號弟子宋曉峰、第44號弟子文松都出現在了這部作品裡,以全網超3億的播放量大獲成功。
而距離鐵嶺150公裡之外的吉林四平,有一群二人轉演員利用業餘時間,拍了《二龍湖浩哥》一系列本土電影。從《二龍湖浩哥之四平青年》開始,創造了農村混混風、集中看點於「鑽苞米地」的古早老鐵式奇觀。
< 《四平青年》中的鬥毆場面 >
另一種奇觀則是泛濫的怪獸電影。打開各大平臺網大排行榜,就是你所能看到的冷血動物大集錦。
巨鱷、蜈蚣、大蛇、狂蟒、蝴蝶、毒蟲……好像跌進了《西遊記》裡的盤絲洞,《動物世界》都沒有這麼齊全。
曾經,行業這樣定義網大的標準:「時長不低於60分鐘」「製作水準精良」「符合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具有完整電影的結構和容量」。
幾年之後,多數網大隻做到了第一點。一些參與網大製作的工作人員,甚至不願意將自己的名字署在片尾。
2017年,隨著網大的蓬勃發展,行業的規則一一浮出水面。視頻網站開始對網絡大電影分帳模式進行調整,使分帳金額更多集中在頭部優秀作品中,一些不符合市場要求的影片不再能過審。
泡沫破滅,一些想賺熱錢的投機者不得不黯然離場。
行業日趨規範,倒逼創作者們往精品化方向靠攏。泛濫的怪獸題材開始減少,原創IP變多,軟色情、暴力、驚悚、封建迷信等低俗化的內容很難再見到了。
到了今年,網絡電影則發展到了一個更大的轉折點。現實主義題材的網絡電影開始出現,一些講述小人物的、關注社會生活的電影變多了。網絡電影從打「擦邊球」、表現玄幻穿越乃至「妖魔鬼怪」,回到了煙火人間。
由作家張五毛擔任編劇的《中國飛俠》就是這批現實主義影片的代表。影片中的「北漂」外賣員李安全,像所有在大城市打拼的「打工人」一樣,期待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但總能遭遇到生活的難題。
第一次,有網絡電影將視角放在「北漂」外賣員群體上,將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那些快樂、感動、溫暖的瞬間放大。
在中國,這個職業有著700萬從業者。
對於大城市的觀眾來說,這些外賣員解決了大部分人吃飯的問題,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對於小城市的觀眾來說,也很熟悉,因為大多數外賣員都是從小地方走出去的。
2006年的某個夜晚,張五毛在北京南二環地下室看完了《當幸福來敲門》,那是他北漂生活的第一年,經常失業,習慣搬家。他和影片中的李安全一樣,在為了理想拼搏著。
十多年之後,當張五毛有機會書寫一個男人的勵志故事時,他想到了這部影片,也想到了身邊最熟悉的外賣小哥。他代入了自己的一些經歷,在個人勵志之外,加入了「俠義」的精神表達,還有一些喜劇元素。
創作《中國飛俠》的過程中,張五毛採訪了23位外賣員,了解他們的收入,晉升渠道,居住情況,還有他們的家庭情況。
有一位外賣小哥告訴他,2016年,他騎著電瓶車去送餐,半路上,電瓶車壞了,那天又下了大雨,他就在大雨中推著電瓶車飛奔。這一幕讓張五毛覺得很有畫面感,他能感受到那種尷尬和心酸。
還有位外賣小哥告訴他,送餐過程中,偶爾會有丟餐的情況發生。偷餐基本有兩種情況,一是有人惡作劇,另一種就是同行使壞。
張五毛將這些生活體驗都融進了劇本中,他沒有避諱描寫外賣員的一些真實困境,比如階級衝突,經濟壓力,家庭矛盾,包括子女教育問題。
影片裡李琦飾演的北京大爺,也是一個很有意味的人物。李安全在做好事的時候,和大爺的利益出現了一些衝突,之後兩個人的溝通,則表現了「外地人要如何看待本地人」的社會思考。
但張五毛並不試圖將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激烈化,劇情上呈現出的,是城市裡人們互相之間的理解和包容。
《中國飛俠》上線之後,不止外賣員群體反饋「感同身受」,網絡電影觀眾也表達了情感共振。
75萬人在愛奇藝給出了評分,打破網絡電影評分人數增長記錄,以8.9分的高分,成為2020年繼《八佰》之後愛奇藝站內評分最高的國產電影。另外,豆瓣評分6.4分,是目前網絡電影中的最高分數。
對於觀眾來說,他們能在李安全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儘管《中國飛俠》取得了這樣的成績,從故事層面而言,依舊存在著一些不完美。比如有一些不該打鬥的場面,為了戲劇性還是加了上去;外賣員李安全面對困境,總是過於強硬,讓人有些出戲。
張五毛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為了平衡社會效益和商業效益,他結合各方訴求改了八稿,也犧牲了一些內容。其次,作為創作者,他很希望能有更長的製作周期,那樣電影會更好一些。
和《當幸福來敲門》相比,《中國飛俠》在劇作層面上還是有很多瑕疵,但映後的口碑給了張五毛很大的信心和鼓勵。他相信,在院線電影日趨頭部化的大背景下,網絡電影會給腰尾部電影人提供另一種創作可能。
「這些年,中小成本的院線電影在電影院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拿不到大投資、找不到大明星的電影人怎麼辦?我覺得這些人自然會轉到網絡電影上來。」
「現在網絡電影急需一批真誠的人,通過努力改變外界對於網絡電影的負面認知。他們也許不需要有多麼高的專業能力,但一定要有向好的心。」
去年10月,網絡電影界發表了一個關於網絡電影的宣言,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讓「網絡大電影」變成「網絡電影」。去掉「大」字,並不只是一個「文字遊戲」,而是一種「好好創作」的追求。
目前來說,《中國飛俠》做到了把一個簡單的故事講好,但網絡電影的改變,需要平臺、資方、導演、編劇以及這個行業所有的人一起努力。
如果把視角放到國外,網飛(Netflix)製作的網絡電影在今年獲得了24項奧斯卡大獎提名,超過了業內任何一家好萊塢影視媒體公司。
儘管中國網絡電影還不需要有那麼大的野心,但一場為網絡電影「正名」的變革,已經拉起了序幕。
部分參考資料:
[1]、《掘金網絡大電影》,林凱,諶秀峰
[2]、《網大,已經開始比電影賺錢了 》,毒眸
[3]、《為何網絡大電影依舊是「低俗」的重災區?》,新京報
[4]、《你知道「網絡大電影」是什麼嗎?》,騰訊娛樂專稿
[5]、《暴力色情內容時有出現 網絡大電影監管如何破題》,法制日報
原標題:《中國網大轉折年:離告別B級片,還有多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