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幾個俗語,為什麼農村人都這麼說?

2020-12-19 文史尋簡

所謂俗語,通常是前人的生活經驗的總結,有著鮮明的時代和風俗特點。在俗語中,有句話叫「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交錢,交言,留宿,留飯,意思都很淺顯,與現代語言差別不大。

留宿,留飯幾乎是當今言語。交錢,意思就是說不能再借錢;至於交言,大致概括為概為不能深入交談!

《論語》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明明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去講「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的俗語呢?

人到五十歲,已經年過半百,身體大不如前!隨著身體健康及體力情況都在走下坡路,即使是身體健康的男女,也不免開始開始慢慢變得衰老。因此,在這個時候,很多人在家裡已經不掌握財政大權,也正是因此,所以一些人借錢或還錢這種與錢財密切相關的事就往往不再會找他們,而是與年輕正旺年的一輩往來,畢竟年輕人一是不糊塗,二賺錢相對方便!

至於六十不交言,就是說人到六十已經是花甲之年,所以他們已經把人生看得較淡,在面對一些看法與意見時,大多數人也會持一種保守態度。但很多時候,會出現一種現象,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老年人有時看不慣;老年人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年輕人又不想聽。因此,當年輕人和老年人說不到一塊時,不交言其實也是一種很明確恰當的選擇。當然,不是說不讓你說話,而且有些事情不必爭論!

七十不留宿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到七十歲後到別人家裡做客,主人不會輕易留老人過夜。畢竟古語云,人到七十古來稀,一旦老人會出現一些突發的不太好的身體狀況,對於留宿的家庭和老人的家庭都是一件大事!當然,隨著社會科學與生產力的科技發展,很多老人的身體狀況和壽命已經相對延長,甚至可以做到長命百歲。但無論如何,留宿過於年邁的老人其實有時候也是一種很有風險性的事情!

至於八十不留飯,一是因為和七十不留宿類似的原因,老人身體不好以防意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到八十歲年齡的時候,飯量大大減少,畢竟牙齒也掉很多,胃口也沒有年輕時那麼好,消化能力也大大的下降。所以說,即使主人平時是待客很客氣的人,總是勸飯勸菜,而對於八十歲的老人,他們就不會再十分客氣的勸老人家吃飯,吃菜。只會隨老人的意,願意留下來吃,不願意的話就隨老人的意!

九十不留坐,對於古今任何一個時代來說,九十都應該是高齡人,所以說,老人不一定可能會在什麼時候突發意外,特別是在不信任的環境下,不留坐九十歲的老人,應該說是一種對於自己的保護措施,儘管顯得有些冷漠!

雖然隨著時代和科技發展,有些東西已經有所改變!但這些俗語,即使到現在也有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特別是一些較強的人際交往準則,我們更應該予以牢記和遵守,以免再生事非。

從古到今,農村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水平都是處於一個較低的狀態!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沒,農村的人均壽命也就在三四十歲左右。因為那時候到五十歲基本上都被當做老年人來對待,所以這些俗語也就應運而出!即使到今天,農村的人均壽命也是相對較低,所以現在來看,其實這些俗語也是相對適用的!

如今,這類話仍然會被一些農村的老人掛在嘴邊,時時刻刻教育著家人。比如我之前就聽過過類似的話,這是俗語,但其實更應該說是一種對於生活的無奈!老人們一邊在教子女如何「規避和老年人相處的風險」,但另一邊實際上自己也是老年人,可能自己也要忍受這種「被別人規避」的問題,實在是矛盾!

或許這些俗語有一定道理,但我更希望我們可以和年長者多加以溝通,一方面這是對他們的一種關愛;而另一方面,我們或許還可以從中獲取大量人生經驗。如何更好地幫助老人,如何讓現在的人們不因為碰瓷之類的事件而對老人失去愛心,這是個嚴峻的道德問題,也是我們如今不得不思考的社會問題!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一些農村老話有很深的道理,它不僅教會了我們後人怎樣做人,而且也告訴我們做事方法,讓我們少有彎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當我們與老人相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一些老人在上了年齡的時候也被稱為「老小孩」的,而農村老話卻教會我們怎麼和老人相處。比如這句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李子來說一下:俗語「六十不交言」是什麼意思:六十歲被稱為花甲之年,那麼何為花甲之年呢?
  • 農村俗語和老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俗語的特點都簡單明了,說起來朗朗上口易於理解,因此它能代代相傳下來。人們現在聽到的許多俗語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當然,它們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句流傳下來的俗語,當中也蘊含一定的道理。
  • 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是有什麼意思嗎?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是我們常聽的一句農村老話,作為年輕人來說,這句話光聽家裡的大人就不下說了十多遍,但是真的有人問起來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卻啞巴了,很少有人能夠答得上來的。這幾個年紀其實都是代指老人,後面的留宿留飯以及留坐基本講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就是留人在家做客的道理。古人云呢,七十古來稀。也就是說,在古時候能活到70歲的人,已經是非常少了,農村裡面還有一句話叫做人活60大便宜。也就是說能夠活到60歲,已經很便宜了。
  • 民間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怎樣理解?教人量力而行
    文·段宏剛俗語是民俗文化的濃縮,許多俗語用很少的文字表達了很多道理和經驗,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顯而易見的指導價值。「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句俗語在民間流傳很廣,是人們從生活常識裡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 老人為何三不留: 七十不留宿, 八十不留飯, 九十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 八十不留飯, 九十不留坐",這是民間文學中最流行的一種。為什麼70後的老人三不留?為什麼老人三不留: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三句俗語的意思是,老人70歲以後,如果到親戚、朋友家裡串門,主人不要強留其住;80歲以上的老人,不要強留其吃飯;9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連坐也不留。
  • 農村俗語: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是什麼意思?文/農夫也瘋狂世人都知道老來難,人年紀一大了,就怕給別人添麻煩,然後遭到子女及他人的嫌棄。可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避免的。這個也和古人所流傳下來的一句俗語有關:「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有道理嗎?七十不留宿意思是說,如果有一個70來歲的老人到你家來串門了,對方不願意留下來住宿,就儘量不要勉強。
  • 「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有沒有道理,非常實用
    導言中華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汗牛充棟的歷史文化中間,大家的老祖宗匯總了諸多蘊含生活哲理的俗語,這在其中有關院落合理布局的俗語就許多,如「樓前不種樹,屋旁不養花」「門口不栽竹,房後不種樹」「腿軟同房,自掘墳墓」「肉軟吃涼,始料不及
  • 農村中的「七十不留宿」,到底有哪些講究?
    「七十不留宿」的意思其實有點悲涼。古語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到了七十歲,在古代已經算高上是高壽了,這樣的人鮮少人會留宿,因為有可能人家就這樣在家中離世,給留宿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 俗語「50不交錢,70不留宿」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智慧確實有道理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到很多俗語,比如說老祖宗說「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老祖宗還根據身邊人的長相總結出了一些識人的俗語,比如說:男看鼻子女看嘴、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勾頭女子挺胸漢,一生富貴半生閒等等。家裡的老人也總是將俗語掛在嘴邊,用來教導我們。過去的俗語和今天的雞湯,或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農民常說:「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步」,到底啥意思
    在農村各地流傳著一些特色俗語,有的說得是為人處世道理的,有的是種地的諺語,農村的俗語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條。這些俗語都是華夏兒女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也表達了過去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俗語大都是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所以才能流傳至今。
  • 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
    這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農村老話,至今也一直為農村人所熟知,並且一些老人積極踐行著這一「信條」。首先,讓我向你講講它的意思:1.六十不借債: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是因為以前醫學、物質等條件落後、匱乏,導致人物的生命很短暫。生命短暫,人到六十歲,也就是老年了,六十不借債,就是說人到了老年,不要向別人借錢。為什麼不能借債?懷舊的宇哥覺得,應該是人老了,難以東山再起,也無法像年輕人一樣創一番事業,一旦借債,大多數無法償還,甚至有可能會把「還債」的「包袱」留給下一代,這是很拖累人的。
  • 農村老話「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什麼意思?
    農村的老話很多都是幾百年傳下來的警世格言,它不僅縕含著很深的文化意義,而且有很深的現實意義。「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其實也不是完全「不準」,而是從另一個側面來約束老年人的行為,不該做的儘量的不能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 農村俗話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道理這個東西,從來都是相對的,當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立場上看問題時,這問題是具有多面性的。比如這句農村俗話「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我們初看這句話時,會想當然的認為這裡的五十不交錢是五十不借錢,但假如是這樣的意思,那這個六十不交言又怎麼解釋?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道一道農村人口中常說的老話,品一品其中的韻味和深刻含義
    在農村裡有一些老話,廣為流傳。以前的農村信息傳播不便利,人們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總結,將這些老話代代傳下去。慢慢的隨著時間流逝,有一些老話已經被人們逐漸遺忘在歷史長河中,而現如今流傳下來的這些老話大多都是貼近農民生活的道理,在農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這也更能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這些老話大多都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也讓人們更加理解。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尋死路」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老祖宗不僅僅留下四大發明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還留給我們眾多民間俗語,這其中關於男女婚配的俗語就不少,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
  • 「麵條不是飯,女人不是人」,這俗語你看懂了嗎?為什麼要這麼說
    文章「麵條不是飯,女人不是人」,這俗語你看懂了嗎?為什麼要這麼說系文逗趣史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文/板橋俗語大部分都讓人感覺是在說什麼大道理,有些莊重嚴肅,但是也有些俗語就像是隨後一說,非常的通俗化,大家感覺一看就能明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這麼一則俗語「麵條不是飯,女人不是人」,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大家能看懂嗎?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 俗語:六十活年,七十活月,八十活天,老祖宗留下的忠告
    俗語:六十活年,七十活月,八十活天,老祖宗留下的忠告在沒有意外發生的前提下,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很多人生的階段,比如童年、青年、成年、中年和晚年等不同的階段,而每個階段對生命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就從這句俗語「六十活年,七十活月,八十活天」,來和大家談談和生命相關的一些話題。
  • 農村俗語:「麵條不是飯,女人不是人」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我國舊時一些農村俗語,從空間上來說,因具有地域習慣的特點,放到其他地方就不好理解,「麵條不是飯」就是這樣。還有一些農村俗語,從時間上來說,具有時代特點,不同時代的人,對不同時代產生的俗語,也不容易理解,「女人不是人」就是如此。不過,這句農村俗語整體意思還不是字面意思,是傳統俗語中慣用的比喻的手法。
  • 農村俗話說: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嗎?
    在農村類似於這樣的俗語有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不為人知了,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五十不建房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意思是說我們到達30歲之後應該有一番作為了,40~50歲的時候也正是我們該退休的時候,到了60歲就應該順應時代跟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70歲的時候放下心中所有的分擔該養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