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2020-12-16 李子說農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

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可能是一歲年齡一歲心吧,而隨著年齡的日漸增加,人們的心理和身體上自然也就不同了。

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的意思:

「五十不建房」的意思:

五十歲是知天命之年,在古時候來說也是「埋半截黃土」的人。而古人認為,在三十歲的時候事業就成功了,在四十歲的時候人生到了重新思考的的年齡。而在五十歲後,大事小事已經完成了,而孩子也已經成家立業,自然也到了享受天倫之樂的年齡了,自然也就不該為建設房屋操心了。就算是到了這個年齡,為孩子建設房屋,可是由於體力的原因,也是有心無力了。因此來說,老祖宗認為的這五十歲不建房屋,自然也是這個意思。

從現在來看,五十歲的年齡還要為買房而努力著:

老祖宗的這句俗語雖然有道理,但是拿到現在卻不適用,就哪現代來說吧,很多五十歲的的人正在四處奔波著,為給兒子買房而努力工作著。而我們村裡五十歲的「年輕老人」,他們是不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的,而是在炎熱的工地上幹活,為了給孩子買上樓房,而還上彩禮。所以來說,筆者認為這句俗話放到現在是不很實用。

「六十不栽樹」的意思: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意思是說,這樹不是給自己栽種的,而是讓後人來享福的。在古時候,樹木也是一種老祖宗的一種財產之一,蓋房子做家具樣樣是離不開木頭的,可見這樹木對於古人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來說,由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些樹木成才往往需要十年的時間,而這對六十歲的老人來說,等樹木長成後,自己也用不上了。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六十歲的老頭由於體力原因限制,也是不能再去耗費一些體力勞動了。正因為如此,因此也就有了俗語:「六十不栽樹」的 說法。

但是按照現在來看卻不盡然:一些六十多歲的老人卻為栽樹賺錢而努力著,而他們栽樹的目的當然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自己的兒孫。就拿老人的孫子來說吧,孫子的一些費用、零用錢都是依靠爺爺來完成的,如果六十歲的爺爺如果沒有錢的話,估計遭兒媳白眼的會有很多的。而這句農村俗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很詮釋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七十不做衣」的意思:

俗語道:「人過七十古來稀,鼻子裡面淨鼻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到了七十歲以後,身體的活動能力自然不好了,一些大事小事上自然需要很多人的照顧。自然就不再要好了,更不注重打扮了。而在古時候人們是非常貧窮的,平常人家有一件衣服就是很奢侈了,而七十歲的老人在古代壽命就算很長了,即使做了衣服也會穿不長的。所以來說,也就有了「七十不做衣」之說。

但是按照現代來看:現在公園裡70多歲的大爺打扮的也很時髦,他們或去跳廣場舞,或去池塘邊釣魚,一副年輕活力的模樣。因此來看,這句話放到現在也是很不實用的。

綜上所述:

我們了解農村俗語,可以明白了很多道理,讓我們學會了為人處事的態度。但是這句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按照老祖宗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也很講究的。可是拿到現在來看,卻不是很實用的。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話說: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嗎?
    在農村類似於這樣的俗語有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不為人知了,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五十不建房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意思是說我們到達30歲之後應該有一番作為了,40~50歲的時候也正是我們該退休的時候,到了60歲就應該順應時代跟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70歲的時候放下心中所有的分擔該養老了。
  • 農民常說:「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步」,到底啥意思
    在農村各地流傳著一些特色俗語,有的說得是為人處世道理的,有的是種地的諺語,農村的俗語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條。這些俗語都是華夏兒女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也表達了過去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俗語大都是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所以才能流傳至今。
  •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一些農村老話有很深的道理,它不僅教會了我們後人怎樣做人,而且也告訴我們做事方法,讓我們少有彎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當我們與老人相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一些老人在上了年齡的時候也被稱為「老小孩」的,而農村老話卻教會我們怎麼和老人相處。比如這句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李子來說一下:俗語「六十不交言」是什麼意思:六十歲被稱為花甲之年,那麼何為花甲之年呢?
  • 農村俗話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比如這句農村俗話「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我們初看這句話時,會想當然的認為這裡的五十不交錢是五十不借錢,但假如是這樣的意思,那這個六十不交言又怎麼解釋?所以,黑嫂認為這裡的「交」,不能直接理解成借,那究竟該怎麼理解?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 農村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是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額擠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麼?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是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居住的房屋和環境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到底啥意思?看完就明白了
    農村的房子一般都是獨門獨戶,且在建房時一般都會考慮要在房前屋後留下一定的空地,便於晾曬農作物,也便於在空地裡種植一些蔬菜或者是栽植一些花花草草、果木樹子等,這是令很多城裡人非常羨慕的地方。但是對於農村住居周圍栽植樹木的問題,其實是有很多講究的,並不是你想栽啥就栽啥,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前不栽桑、後不栽柳」的老話,就是根據諧音和一些風俗而總結出來,不能出門就見喪(桑),也不能後門正對「扶喪棒」(柳樹是農村製作發喪時所用的扶喪棒的專用木材)。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尋死路」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尋死路」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老祖宗不僅僅留下四大發明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還留給我們眾多民間俗語,這其中關於男女婚配的俗語就不少,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
  •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幾個俗語,為什麼農村人都這麼說?
    所謂俗語,通常是前人的生活經驗的總結,有著鮮明的時代和風俗特點。在俗語中,有句話叫「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交錢,交言,留宿,留飯,意思都很淺顯,與現代語言差別不大。
  • 農村老話「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什麼意思?
    農村的老話很多都是幾百年傳下來的警世格言,它不僅縕含著很深的文化意義,而且有很深的現實意義。「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其實也不是完全「不準」,而是從另一個側面來約束老年人的行為,不該做的儘量的不能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 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有道理嗎?為何在房前不能栽樹?
    摘要: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是何道理?房前栽樹有啥說法嗎?文/農夫也瘋狂在農村裡山林比較多,而在山上就有很多的花草樹木。這些絕大多數都是以野生的為主,當然了在農民自家地裡的就大部分是栽種的。在過去農民都是很喜種樹,因為這些樹木長大了以後用處很大,當時建房子、做家具這些都是離不開樹木的。現在農民都外出打工了,並且建房子也不需要用到樹木了,用自家的樹木做家具的更是沒有了,所以山裡面的好些樹也沒人管理了。但是不少人在房子建好了以後,喜歡在房前屋後栽種一些樹木,這樣不僅能裝飾房子,在夏天的生活還能乘涼,冬天能擋風。
  • 農村俗語和老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俗語的特點都簡單明了,說起來朗朗上口易於理解,因此它能代代相傳下來。人們現在聽到的許多俗語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當然,它們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句流傳下來的俗語,當中也蘊含一定的道理。
  • 農村俗語「害西不蓋東,家中無老翁」,啥意思?建房有何講究?
    在我們農村關於建設房子是有很多規矩和講究的。特別是在以前的農村,人們建房都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選址,最後才確定建設地址以及方位等等。在農村關於建房,人們常說「蓋西不蓋東,家中無看翁」,啥意思?農村建房房子需要注意什麼?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在農村很多人們開始拆除以前的舊房子,並且重新建設起了嶄新又漂亮的新房子。
  • 農村栽樹俗語「前槐棗後杏榆,東榴金西柿銀」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栽樹俗語「前槐棗後杏榆,東榴金西柿銀」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好,人們也越來越有錢,可是一些人的觀念裡始終保留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比如說在建造房子的時候特別留意一些忌諱,他們認為這些有可能影響自己的運勢,雖然有一些迷信,但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還是按照其禁忌建造。尤其是一些有錢人,格外的相信風水,在選地和建房等設施上,往往格外看重。這句所以他們也是相當重視,「前槐棗後杏榆,東榴金西柿銀」啥意思?有道理嗎?
  • 俗語:「建房不建丁字口,造屋不造山脊首」啥意思?建房啥要求?
    在農村,人們建設房子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比較注重的,比如房子建設方位、朝向、建設房屋高低等等,這些因素都需要考慮在內,這樣建設的房子才更讓人安心。在農村當中,人們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建房不建丁字口,造屋不造山脊首」,那麼對於農村建設房子,人們對此有啥要求?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 農村俗語:「臘月不建房,七月勿挖塘」,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臘月不建房,七月勿挖塘」。由於在下才疏學淺,雖然我對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仔細揣摩了好久,但還是沒有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臘月不建房臘月是農曆的最後一個月份。按照《風俗通義》中的解釋,臘月的「臘」有兩層意思。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四十不多欲:每個人都有想要做的事,想要達成各種理想和願望,這都是人們正常的欲望,有正能量的生活欲,也有負面的生活欲,總歸貪慾無益。老話說:「年少輕狂,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年輕人有更多瀟灑的資本,也有更多的欲望。但是,有時候他們分不清哪些欲望需要壓制,哪些欲望追求是正途,很多時候不懂得適可而止,會犯一些錯誤!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這句農村俗語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往今來對於生命的健康長壽,一直都是人們的希望和追求。但是人體的各項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到了什麼樣的年紀就該注意規避一些不當的行為,正是這份執著,老輩人總結出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的俗語,對後人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1)四十不多欲。四十歲不管對於男人,還是女人,身體機能都已經過了少壯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要注意克制一些欲望。
  • 農村俗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說的是什麼意思?
    提起俗語,大家印象中會有很多,有些比較常見,有些則不常見,有些只適用於以前的社會,有些在現在看來也比較適用。「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相信不少朋友聽過,這句話所包含的真正意思,現在來看,也有一定的意義。
  • 農村建房有講究,俗語「大房門前小破屋,三年一場哭」,啥意思?
    國慶到來,在這個國慶長假裡很多人都利用放假時間回到了農村,在農村老家跟父母團聚。農村雖然交通各種資源沒有大城市便利,但是很多農村山美水美,空氣新鮮,農村房屋建設居住也更加舒服。並且這幾年我們很多地方的農村房屋建設越來越多,人們對於建房是有一定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