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前可見的巨額利益和保護生態平衡之間,你會作出何種選擇?南三漁民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4月11日,湛江晚報06版《「昧著良心的錢不能賺」》報導了30多名南三漁民誤捕鯊魚後將其放生,並幫助它回歸大海一事後,記者近日又回到現場採訪到當事人——拉網的老闆遊先生及其合伙人陳先生,還原這次「放生鯊魚事件」的細節。
遊土成(左)和陳康和(右)告知記者捕撈到鯊魚的海域。記者朱明傑 攝
1
講述——第一次撈起超600斤大鯊魚
11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南三鎮姓遊村東面的海灘邊,來自新南村委會姓遊村的遊土成和上永南村的陳康和剛剛結束當天的拉網作業,準備騎摩託車回家。他們倆就是「放生鯊魚事件」中僱傭漁民們拉網捕魚的老闆。他們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巨額利益,果斷選擇遵守國家法律、保護漁業生態平衡。
「做了好事老天爺會看得見,今天的收成還算不錯,能有萬把塊的利潤吧。」遊土成笑著對記者說,他們清晨6點多在淺海處下網,9點半左右起網,今日的收穫頗豐。
遊土成今年57歲,從30歲開始就以出海捕魚為生,皮膚曬得黝黑,雙手粗糙乾裂。近十年間他不再出海,才和陳康和合夥做起拉網捕魚生意。這些年來,他捕撈起了各種魚類,但這麼大的一頭鯊魚,還是第一回看見,「以前曾經聽說有撈起過鯊魚的,但也沒我們這次的個頭大,估摸著超過600斤,在海裡兩個大漢都拖不動它。」
圖為4月9日網傳南三島漁民捕撈時鯊魚誤入魚網的視頻截圖。
「拉網最講究經驗,得會看潮汐流水,憑經驗和感覺找到魚群。」遊土成說,「但即便經驗最豐富的老漁民,拉網也是看天吃飯,有盈有虧。」像9日那天被一頭鯊魚闖入他們的漁網中,就導致當天「顆粒無收」。
2
抉擇——遵守法律保護生態放生鯊魚
「因為有鯊魚在裡面,會把其他小魚群趕跑和吃掉,那天網裡就這頭『大傢伙』了,根本沒有多少魚,白白虧了幾千元的人工費。」遊土成苦笑說。
當漁民們把網拉起來時,看見這頭背墨肚白的巨大鯊魚,有人立馬驚呼:「這麼大的提口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漁民們立馬詢問遊土成和陳康和,接下來該怎麼辦?
「有人說,老闆只要把魚翅割下來,再把鯊魚放掉,就能補回當天損失,甚至還能大賺一筆。」遊土成告訴記者,像如此大型鯊魚身上的天然魚翅,市場上只會有價無市,賣掉也許幾萬元都不止。「但我還是果斷拒絕了,要知道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且它長到這麼大了,割下魚翅它必然活不了多久,對這一片海域的生態平衡會造成嚴重破壞。」跟隨他捕魚的二兒子遊觀澤也在旁提醒,隨意獵殺鯊魚、獵取魚翅是觸犯國家法律的事情,讓大伙兒千萬不要以身試法。
遊土成和陳康和立即決定助鯊魚回歸大海。怎料,由於鯊魚的個頭太大,他們花了近20分鐘,抱、推、拉、扯所有方法用盡,也未能以人力將鯊魚放回大海。最終遊土成駕駛一輛用來推船的拖車,才將鯊魚送到深水處。
3
呼籲——共同愛護這一片美麗海域
遊土成告訴記者,第二天村裡不少人都知道他抓到一頭大鯊魚,「許多人只聽說撈到鯊魚了,不知道我們將它放生,得知後還有人笑我們『傻』。但我一點兒都不後悔,就應該這麼做!」遊土成笑道,直到記者打電話給他,他才知道這事情被人剪輯成視頻放上了網絡,贏得一片褒揚聲。
當地漁民想盡辦法,最終幫助大鯊魚回歸大海。(圖為網絡視頻截圖)
即便如此,「放生鯊魚事件」對他的生活和心態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馬上就要到禁漁期了,趁這段時間多出幾次海才是正事,等到禁漁期就休息。」遊土成說,他每年都會遵守法律法規,堅決不在禁漁期捕撈拉網作業,讓海洋生態得到充足的休養生息。
他說,要趁這次《湛江晚報》報導的機會,提醒所有的漁業從業人員,不要捕捉國家保護動物、不要在禁漁期出海,共同愛護這一片廣闊而美麗的海域,讓子子孫孫能夠依靠「碧水青山」生活。
4
科普——為什麼不能隨意獵殺鯊魚
我市海洋保護踐行者小王告訴記者,所謂魚翅,其實就是鯊魚鰭中的絲狀軟骨,是用鯊魚的鰭加工而成。據美國環境保護組織統計,魚翅背後的全球鯊魚鰭貿易,致使每年有7300萬頭鯊魚慘遭捕殺。有的漁民會將鯊魚鰭割掉,而後將仍然活著的鯊魚拋入大海,但魚類的魚鰭相當於人類的四肢,失去行動力的鯊魚,在海裡是沒有辦法自由移動的,會慢慢因為缺氧飢餓死亡或者被其他魚類吃掉。
「有人把吃魚翅當作一種身份的象徵,但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魚翅裡並不含有任何人體容易缺乏或高價值的營養,而以目前海洋被汙染的程度來看,魚翅裡含的汞也高於以往。所以,吃魚翅只是一種特有的虛榮文化現象,不能美容也不能抗癌。」小王如是說。
更重要的是,鯊魚類是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如果大量捕殺海洋生態系統金字塔頂端的鯊魚,會導致大量中小型魚類因失去天敵而數量暴增,從而嚴重打亂整個海洋生態平衡,最終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崩潰,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
據了解,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中的路氏錘頭鯊等5種鯊魚和所有前口蝠鱝等同於我國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來源:湛江晚報,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文/圖:記者朱明傑
編輯:吳明澈
審核: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