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日暮,回家路上,在小區門口路邊,看到有山區來的大娘在賣地瓜,就停下來買了幾斤,黃皮黃瓤的山地瓜,切了塊再放點綠豆或紅豆還有大米或小米熬粥,是極好的。一轉眼,發現在一個袋子裡盛的竟是洋姜,大喜,又買了幾斤。
買回去用醬油和醋醃成鹹菜,爽脆可口,十分開胃,和地瓜綠豆小米粥,正是佳配。
天冷了之後,總覺腹內寒涼,以前基本晚餐基本不吃廚房也不不怎麼進的我,開始洗豆淘米,切南瓜切地地瓜熬粥。一碗粥下肚,腸胃暖了,身上也暖了。正想著沒有好鹹菜配這粥,恰好就碰見了賣洋姜的老大娘。
洋姜本名叫菊芋,又有人叫它鬼子姜。除了醃鹹菜,我不知道它還怎麼做才好吃。小時候經常從鹹菜缸裡撈著吃,以為是很平常的東西,離開家鄉後就把它給忘了。十幾年前在博山的萬傑大酒店開會,吃自助餐時遇到它,怎麼也吃不夠,這才懂得了它的好。
又過了幾年,也是在街上偶遇一個郊區的老大娘在賣洋姜,一下子買了十幾斤,醃了幾大瓶,吃了整整一年。不過之後又找不到了。這次遇到這個賣洋姜的老大娘聽口音是沂源的,賣的都是自家種的,也不多。忍不住在朋友圈裡和大家分享這買到的寶貝,大家都說好吃,還有人留言教我醃製的方法:「先用鹽醃一下,煞出水來,再泡在醬油醋裡,醬油醋最好燒開涼透,這樣不容易壞。」還有一位家鄉的朋友說,他前幾天看到有賣的,同時還有賣野生小魚的,買回去熬小魚湯。
小魚湯,也是記憶中家鄉的美食啊。
八九十年代我們趕集賣菜的時候,唐坊集上菜市裡有一家賣飯的,他家的小魚湯八毛錢一碗,是我們的最愛。極小的小魚兒,大約連五臟和鱗片都不用處理,就沾點麵糊用油炸一下放上鮮紅的辣椒、胡椒和碧綠的香菜熬成湯,飄出的香味溢滿半條街。秋冬時節趕集賣菜的人們要去佔地方起的早,天剛蒙蒙亮就到了集上,都沒有吃早飯,冷氣哈哈肚子又餓,聞到小魚湯的香味就都來坐下,每人來一碗辣乎乎的小魚湯,充飢取暖。
離開家鄉後的二十多年裡,我去過唐坊的次數屈指可數,也不知那家賣飯的還賣不賣小魚湯了。倒是有一年在縣城的汽車站外喝過一碗,已無當年記憶中的好喝了。桓臺馬踏湖附近的飯館裡有一道「小魚麵糊椒」倒是與當年的小魚湯的味道頗有相似。
昨天某人才批評我說,寫文章不要總是回憶過去的事。要寫現在的眼前發生的事。可是眼前的事,我總是記不住,早上上班,到了辦公室,就忘了有沒有打卡,想半天想不起來,再下樓去重新摁一遍指紋。家裡的生活用品短缺了,出了門就忘了是需要買什麼東西。
反而是年代越久遠的事,想起來這麼清楚。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這一粥一湯一鹹菜裡,藏著的,都是鄉愁,都是留在回憶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