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7月16日訊(記者 張泉邦 通訊員 王淑晨 王丹)「目前,全市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1處,佔全國的1/8;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23處。海洋牧場總面積達100萬畝,佔全市海水養殖面積的近1/3。海洋牧場水產品產量達到60萬噸,綜合收入達到300億元。」這是記者在16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一組數據。
煙臺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裡,近1/10海域適宜建設優質海洋牧場,擁有海參、鮑魚、對蝦等各類海洋生物資源500多種,海洋生態環境優良,海洋資源豐度指數較高。
據了解,煙臺是全國最早開展海洋牧場建設的城市之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煙臺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地區,在部分海灣開展了人工魚礁試驗和中國對蝦增殖放流活動。2005年,啟動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在全國率先統籌謀劃海洋牧場建設,注重全產業鏈打造、全價值鏈延伸、全生態鏈構建、全服務鏈支撐,推動傳統海洋漁業轉型升級。
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孫成列在介紹煙臺海洋牧場建設情況時表示,煙臺立足中集來福士等海工裝備企業科研優勢,創新「海工+牧場」聯動模式,提高牧場裝備化水平在全國率先研發建造半潛式、自升式海洋牧場多功能管理平臺以及深遠海智能網箱、管樁大圍網等,加快現代漁業向深遠海域拓展,全市已建成海洋牧場平臺12座,深水智能大網箱3座,在建平臺6座,網箱7座。同時,煙臺還大力發展陸基工廠化循環水與深水網箱融合養殖,通過陸基、海基「無縫銜接」,實現了斑石鯛等名貴品種「南魚北育、南魚北養」,全市名貴魚養殖規模達到200萬立方米、年產量2.6萬噸、產值12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名貴魚陸海接力養殖基地。在海域流轉方面,以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採取「公司+漁戶」的方式,牽頭組建了澤潭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流轉海域16萬畝,帶動漁民共同致富。目前,全市漁民合作社快速發展,總數達到300多家,輻射帶動漁民2萬多戶。在2018年全國首次海洋牧場建設現場會上,農業農村部向全國推廣我市三大海洋牧場發展模式。
目前,煙臺成立註冊資本1億元,基金總規模10億元的經略海洋產業投資基金,在海洋牧場、海工裝備、海洋科技、海產品養殖、生鮮加工等領域充分發揮基金作用,鼓勵更多企業加入基金項目庫,助力海洋經濟大市建設。
展望未來發展,孫成列表示,煙臺已經在全市西部、北部、東部和南部海域規劃4條海洋牧場帶,輻射20個海洋牧場群,重點建設田園型、投礁型、遊釣型、底播型和裝備型等五大類型海洋牧場。繼續推進煙臺中集藍智能網箱、萊州明波智能休閒圍網等重點項目,年內爭取5個以上項目投入運營,煙臺四十裡灣海域、廟島群島海域、萊州灣東部海域、煙臺南部海域等4個海洋牧場示範區初具規模,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