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臺南市銀同社區巷弄每年都會舉辦熱鬧的市集活動,這個市集名為「Oh Old!」,特別的名字就暗示了它的與眾不同。每年元宵時節,市集比鍋裡元宵還熱燙。市集就擺在孔廟文化園區旁,一條僅100 公尺的老街裡,簇擠著人潮。
進了市集,眼前是一攤攤的創意攤位。攤位後是一位頭髮斑白的阿嬤與年輕人在一起推銷著手做餅乾;前方不遠處的廟埕榕樹下,自拍螢幕上閃爍著遊客與阿公阿嬤緊靠的身影;耳邊也不時地傳來呼喚:「等一下 4 點時,有社區老鄰長的時光倒流放映趴喔,請到白做工作室(社區店家)報名喲!」
這便是銀同社區專門打造的「Oh!Old」市集。
相比我們常見的市集,多的是文藝青年的主場,而銀同社區「Oh!Old」市集則是嘗試融入當代社會的高齡議題,讓創意市集的趣味也能有社區生活的溫度。同時也讓阿公阿嬤跟著年輕人一起玩市集,讓長輩也可以融入年輕世代的流行,促進世代互動與雙向的了解。
2016年底,在銀同社區店家——「聚珍臺灣」的大面玻璃櫥窗後、歷史印記的斑駁牆邊,正舉辦著年末最後一次的店家會議。
銀同社區店家聚集討論著要舉辦市集,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銀同社區與社區店家。但是相比臨近社區的市集,如何做到獨具特色,吸引更多的粉絲前來,是店家們最頭疼的問題。
而剛好在在2016年下半年,臺南市政府文化舉辦「好舊·好」計劃,為臺南市歷史街道振興提供補助。最終通過計劃補助的四個銀同社區店家,通過「店家小教室」的模式,將自家店裡的特色資源提供出來,給社區的阿公阿嬤進行課程活動。
店家小教室課程讓年輕店家當老師,社區長輩來上課。
來源:銀同社區駐點團隊
「銀同小教室」上課中,教阿公阿嬤做可食用盆栽。
在社區內進行市集擺攤會影響到社區內許多店家的人力安排,而銀同社區的店家大多都是自己辛苦創業的年輕人,自己又是老闆又是店裡的主勞力。大家期盼著市集,卻又因為人力問題陷入膠著。
這時大家突然想到在「店家小教室」上課的阿公阿嬤,剛好電影《高年級實習生》賦予靈感:可以從上課的阿公阿嬤中挑選可以合作的「實習生」!這樣一來,店裡有人顧、攤位可以阿公阿嬤一起擺,這樣的市集一定很有趣,同時又極富有銀同社區的特色。
於是,「Oh!Old」市集初具雛形。
銀同社區「Oh Old!市集」宣傳照
「怎麼跟阿公阿嬤玩在一起呢?」
「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市集?」
店家們想的不再是賣什麼產品來吸引觀光客,「可以跟阿公阿嬤做什麼?」成了店家之間的共同目標,也是共同的疑問。就連報名參加市集的外來店家們,也對於這樣的主題充滿著疑問與興趣。
市集,事實上便是各個店家不同創意的集結,大家以「跟阿公阿嬤一起做」作為市集主題分享著彼此的活動經驗與看法,也提出結合銀同社區的特色有什麼可能性,例如尋求阿公阿嬤當助手、或是與阿公阿嬤合作一些有趣的活動等。
在大家的奇思妙想之中,四個不同的主題活動誕生了。
——回到少女時代——
在一次的店家小教室活動中,原本應該是做餅乾的課程,店家因故改由邀請彩妝造型老師來為阿公阿嬤妝扮,也突然發想帶著阿公阿嬤到社區裡的各個店家與社區角落街拍。
無心插柳,阿公阿嬤就成為了成為市集宣傳的麻豆,店家也為他們出了人生第一本寫真集。這個暖心的活動甚至引起了臺灣省內外的廣泛報導。
「回到少女時代」主題活動登上報刊,右邊是社區阿嬤的寫真集。
阿嬤們說,已經這把年紀了,從來沒有想過能夠再拿起粉餅、眉筆,有機會再做這樣的打扮。連阿公阿嬤的家人也都覺得很感動,這個活動幫他們的爸爸媽媽留下不一樣的回憶。
——時光倒流放映趴——
在一次籌備互動中,社區店家「白做研究所」知道社區的阿公,周鄰長,他有個心願:阿公收藏了一臺年代久遠的八釐米放映機,想要跟大家分享,也想要得到記者的報導。於是店家與阿公合作,市集當天空出一個空間,提供阿公放映收藏,事前也安排記者採訪阿公,一圓阿公想要上報的夢想。
市集主題「時光倒流放映趴」活動宣傳照。
來源:銀同社區駐點團隊
——愛的限時批——
為了鼓勵外來遊客與社區長輩們互動,特別將阿公阿嬤的麻豆(model)照,做成活動明信片;只要遊客跟長輩們一起拍照、聊天等任何形式互動,阿公阿嬤就會分享這些時尚明信片。與此同時,店家也邀請社區的退休郵差,擔任移動郵局,跟遊客收取明信片。
「移動郵局」的想法背後其實有個故事。老郵差前些年因家庭變故後就很少出門參與活動,社區裡長希望藉助這次活動鼓勵郵差阿公重新踏出家門。
「郵差阿公在哪裡?」
市集中不停地傳來這樣的聲音。
郵差阿公成為市集中最熱門的長輩,阿公也露出了我們思念許久的微笑。
退休郵差阿公再穿起工作服,穿梭在活動現場。
——銀同高齡實習生——
「銀同高齡實習生」主題活動是此次市集的主線。社區店家借著「店家小教室」的平臺,與阿公阿嬤建立情感。
店家各自拜訪邀請鄰居阿公阿嬤來擔任市集擺攤的實習生,有些店家還緊張到在市集前幾天再拜託阿嬤到店裡集訓。「銀同高齡實習生」也讓社區外來的擺攤店家申請,讓其他的店家體驗跟阿公阿嬤一起辦市集的趣味。
與青年店主一起擺攤的阿嬤
「Oh Old!市集」的發想,試圖讓年輕店家經歷和思考高齡社會到來的時刻,享受與社區阿公阿嬤一起互動的感動。也讓原本只屬於年輕人的市集,添加上有阿公阿嬤的社區人情味。
熱鬧的市集現場
銀同社區這場活動後,在 facebook、Line等等社交平臺上,都能夠見到店家或是遊客留下了他們心裡的感動;甚至,現在在臺南的大小市集中,仍會聽到攤位店家提及 Oh Old!市集的與眾不同,留下了不一樣的市集體驗與感動。
可愛的「高齡實習生」
此次「Oh Old!市集」一起參與的店家,包括了 13 家銀同社區內的店家與 35 家社區外的店家,其中有 12 家店家自願與阿公阿嬤一起合作。
參與市集的不同人群,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特別的感受。
對社區內的店家而言,市集中一起擺攤的鄰居阿公或阿嬤,也是現在平日裡見面聊天、偶爾會來店裡串門子的好朋友。
對社區外的店家而言,市集有著來自阿公阿嬤濃濃的溫馨之情,就如同在 facebook 中回饋的某店家所說:
相信許多和這裡不熟的朋友,今天一定都見識到開山路 3 巷這一帶的獨特街頭造景生命力了吧?和我搭檔幫我賣掉不少瑪德蓮給她鄰居的阿嬤,自己一個人住,話不多,但任務結束時,竟然跟我說了她的地址,要我有空去找她坐坐聊聊……真的希望再拿自己做的甜點給她嘗,因為今天她堅持不收我的甜點,是知道我要賣錢,不想影響我收入。
對遊客而言,阿公阿嬤一起玩的市集是有溫度、熱情、趣味、有意義的。
「天冷但熱情。」
「今日融入了婆婆的時代。」
「很有意義!阿公阿嬤一起來玩市集,並將自己寶貴的樂活經驗分享給年輕人!」、
「復古的、溫暖的、重獲新生的。」
「我以後也要變成這麼時髦的阿嬤。」
「看到長輩們扮裝,帶動社區和年輕人一起,一點都不覺得有寒流,感動加溫。」
退休後、在社區生活的老人,發現生活已經不再是習以為常的模樣。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的生理狀態,腳力所及之處,難得找到一處社區公園。
在近來,越來越支持老街新建,外來的文創店家與尋覓訪幽的人潮,讓生活數十年的熟悉巷弄開始顯得陌生。對於腳路已不再方便的老人,就更不好意思出門。
時代變遷的社會衝擊因而逐漸在社區中有形無形地漫開。換個角度思考,既然,我們無法阻擋觀光發展對於社區生活的衝擊,那麼為什麼不隨著社會變遷,讓文化觀光也成為阿公阿嬤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或許,下次當你到銀同社區喝咖啡時,跟你聊天的會是銀同社區的高齡實習生!
「Oh Old!市集」第一次的成功舉辦,成為了銀同社區最招牌的活動。最後再欣賞一波在2017年元宵節如期舉辦的第二場「Oh Old!市集」的宣傳照片,新的一年,阿公阿嬤也有的不一樣的風採。
圖文來源:
銀同社區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YinTongSheQu
Oh Old!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h-Old-1016398635131660
社企流: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324/5124
編輯:807傳播團隊
想像 · 一座城
更多「社區營造×銀髮」文章回顧
(點圖片即可了解)
本期[想像·一座城]關注的是
臺灣臺南「Oh Old!」市集
多元×跨界×公益×生活
以空間為平臺
傳播有趣另類的公益文化
遇見多元跨界的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