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京報訊(記者 王露曉 劉名洋)11月17日15時25分許,在47米深海沉睡4個多月後,「鳳凰號」從泰國普吉島被打撈上岸,船身滿是鏽跡。
7月5日傍晚,在返回泰國普吉島途中,遊船「鳳凰號」和「艾莎公主號」突遇特大暴風雨,發生傾覆,船上共載有127名中國遊客。最終,沉船事故導致47名中國遊客遇難。
在「鳳凰號」打撈出水後,泰國警察總署副署長龍洛、旅遊警察總局副局長、移民局局長素拉切帶領泰方人員向47名死難者默哀1分鐘。在11月18日的官方發布會中,泰國旅遊局官員稱已就此事成立調查組。
四個月來,倖存者黃俊雄一直關注著「鳳凰號」的消息,但直到被打撈,他發現自己其實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畫面。
11月17日,泰國普吉島沉船「鳳凰號」被打撈出水。 視頻截圖
追究沒有停止
7月1月,黃俊雄和哥哥、姐姐以及三位要好的同學從深圳來到泰國,開始他們出國旅遊的第一站,7月5日遭遇沉船事故。
事故發生後,黃俊雄在泰國住了10多天的醫院,之後回到廣州繼續工作。他的多根手指和手臂肌腱斷裂,如今伸握手掌仍然非常僵硬,他說會有一股麻麻的感覺。
同行6人,只有黃俊雄幸運地活下來,但他至今都無法走出陰影。「另外5個人永遠與親人分離,有人上有老下有小,現在家人仍然還在悲痛當中。」
「當時是同學在馬蜂窩(網站)上買的船票,每人400多,現在購票平臺的訂單詳情頁面已經打不開了,顯示訂單關閉。」黃俊雄說,事發至今,泰國方面支付了一些賠償,而訂票平臺卻連一個慰問電話都沒。事後他們起訴了訂票平臺,他說法院已在前幾天受理案件。
剛剛打撈出水的「鳳凰號」,也面臨調查。
泰方表示,將先對船體進行排水工作,然後檢査船身狀況,是否有洩漏情況、如果有發現洩漏將會對其進修補。「鳳凰號」被一艘長達34米的拖船拖拽回Rattanachai船塢,隨後法醫專家團隊將對沉船殘骸進行調查取證。
泰國國家警察總署副警總長倫隆警上將表示,調查工作將在周一和周二進行,將在船體中查找船隻建造信息,以確認沉船是否有施工漏洞,並將信息上交法庭。而訴訟結果,將取決於專家檢查船隻的信息。
今日(11月18日)泰國官方召開新聞發布會,泰國旅遊局官員稱,事故發生後泰國官方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的調查組對事故原因進行調查。發布會後,相關人員登船去往「鳳凰號」傾覆海域,今日「鳳凰號」將被拖拽到船塢,等待調查人員的調查取證。
圖為沉沒的「鳳凰號」遊船。 泰國救援力量供圖
「就像在坐海盜船一樣」
「像坐在遊樂場裡的海盜船一樣。」當天跟隨鳳凰號一起出海的潛水教練李浩(化名)如此描述沉船之前的狀況。
7月5日18時23分,劉靜收到了男友李浩發來的兩段視頻,視頻中海浪拍打著船長室內玻璃、船體劇烈搖晃。發送視頻後沒過多久,李浩看到「鳳凰號」一樓的船艙玻璃被風浪拍碎,船體劇烈晃動,大量海水湧入了船艙。「乘客驚慌失措到處躲閃,來回跑動,之後呆在船尾,但救生筏在船頭位置。」緊接著,船體向左側翻,以先船尾後船頭的方式豎直沉入海中,整個過程約兩分鐘,非常短。
當天,鳳凰號上共有105人,多數為中國遊客。
資料顯示,「鳳凰號」寬8米,長38米,最大載客量為200人。其內部分為4層,底艙是廚房和休息室,首層為餐廳和潛水裝備區,二層為船長室、露天、室內休息室和兒童戲水區;三層則為陽光甲板,配備按摩浴缸,同時設有滑梯,遊客可以體驗直衝入海。
當地一家旅行社的《鳳凰號大小皇帝島豪華遊艇的行程表》中寫道,行程從7時40分開始,遊覽地為小皇帝島和大皇帝島,項目包括海上拖釣、浮潛、深潛,還可以玩透明皮划艇、水上滑梯、衝浪漿板、兒童戲水區和SPA浴缸。此外,因天氣原因會影響航行速度,不可抗力因素無法退費。
從皇帝島乘船前往普吉島大約需要一小時。根據上述行程計劃,「鳳凰號」下午4時30分開始返航,17時30分到達查龍碼頭。
當地一名帶團前往皇帝島的導遊告訴記者,7月5日早上下過一點小雨,中午天氣特別好,很晴朗。「下午4點多回程時開始烏雲密布,下大雨的前兆,海面也不平靜了。」
而此前一天,普吉府就因「強風和風暴」警告公眾注意大風和強降雨天氣。泰國媒體報導稱,5日下午4時30分許,風暴「Freak」襲擊了安達曼海岸,伴有強風和海浪,普吉島的許多地區當晚出現停電狀況。
在當地一個建築施工隊工作的許先生回憶,當天傍晚風突然很大,家裡的木門都被吹壞了。
搜救因天氣中斷
聽到普吉島有遊船傾覆的消息當晚,劉靜擔心男友,趕緊撥去了語音電話,但始終顯示「對方忙線中」,無法接通。直到近22時,李浩遇到救援隊順利上岸後,在第一時間報了平安。
「他趕緊跑到船頭解開救生筏,就近幫助一樓乘客上救生筏。」劉靜說。李浩提到「鳳凰號」上有七八名兒童,他救了兩個,隨後他們乘坐救生筏在海上漂浮了兩個半小時,才遇到救援隊,得以獲救。
而與此同時,當晚鳳凰號上的105人,已經有1人被發現死亡,53人下落不明。
事後,附近漁船和泰國海軍趕來救援。但是因為當晚風浪太大,搜救不得不暫停,一直到6日早上6時30分,搜救重啟。當地部署了直升機、警察和漁船,潛水員準備衝上沉沒的船體,搜尋失蹤人員。
李浩也在此次出海救援之列。出發前,他對女友說,周圍海裡都是受傷的遊客,「以後不想再做潛水教練,快崩潰了。」
7月6日,泰國普吉島查龍碼頭,救援車輛停靠在碼頭等待。 資料圖
不顧警告的旅程
報名一日遊,體驗潛水、海釣,在泰國尤其是普吉島非常常見。
當地一家名為「地接社」的旅行社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鳳凰號」專門接待一日遊旅客,前往珊瑚島、皇帝島,部分客人是為了潛水上船的。曾坐過「鳳凰號」的林女士表示,船上設備齊全,一般午飯和休閒活動都在船上進行,晚上6點左右回到碼頭。
普吉泰中旅遊協會會長鄭偉說,此次事發船隻上的中國遊客基本都屬於自由行,大都在國內在線旅行平臺上預訂旅遊產品,並經過泰中旅遊協會協調,由普吉當地船務公司直接派車去酒店接遊客上船,開始為期一天的出海旅行。
然而,此次事故之前早有預警。普吉府府尹諾拉帕說,普吉府4日曾發布暴雨預警,持續到10日,警告公眾注意大風和強降雨天氣。
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6月也曾提醒,普吉、甲米、攀牙等泰南安達曼海域已進入雨季,天氣多變,海風強勁,海浪洶湧,海況複雜,不適合乘船出海或下海遊泳。廣大遊客務必提高安全意識,事先了解天氣海況,遇風高浪急等惡劣天氣或海灘插有紅旗警示時,切勿冒險下海或乘船出海,確保旅行安全。
根據泰國媒體6日消息,普吉島海事局主席說,已經從泰國氣象局收到消息,強降雨和強風將襲擊泰國南部的安達曼海域,浪高預計可達3米。並通告原計劃前往Phi Phi和Racha島長度小於10米的所有船隻,不允許離開港口。前往Phang Nga港、Koh Lon及普吉島臨近島嶼的船隻,被允許謹慎通行。
當地警方表示:「警告過很多次普吉島旅行社,讓他們不要離開港口。但他們之前多次不顧警告,帶著遊客在海浪處於非常危險級別的時刻駛入安達曼海。這兩家旅行社正在接受有關海上事故的詢問,以便進一步採取法律措施。」
2017年夏天在普吉島自由行的林先生介紹,因為季風天氣,普吉島在這個時節是雨季。他回憶,出海時下雨,但導遊說沒關係,當地夏季都是這種天氣,一陣一陣的,雨很快就停。開船的司機也稱,出海了,天就晴了。
「出行沒多久,忽然狂風暴雨,船上有尖叫聲,以及大浪拍打船板發出的巨大聲響。」林先生回憶,中途有無數巨浪蓋過快艇頂部、灌進船艙,「當時非常害怕和恐懼,也後悔沒有做好充足準備,這段危險的行程促使我放棄了接下來去其他島的行程。」
林先生認為當地對於這種出海旅遊的項目管理鬆弛,有一種「行就出,不行也能將就出」的冒險感。「船員顯然習慣了這種冒險,回來後有說有笑,而我們普通遊客則一個個臉色慘白,路也走不穩。」
「最危險的旅遊國家」
普吉島上的導遊阿凡(化名)說,島上旅行社、地接社、旅遊公司上百家,碼頭較多。遊船基本都屬於私人,「旅行社或旅遊網站安排出行需租賃船隻,就像打車一樣,在這邊是打船。」記者查詢公開信息發現,至少5個碼頭可供出海。
阿凡介紹,港口裡的船隻一般分四種:快艇、遊艇、帆船、長尾船。簡單來說,分為速度較快、空間較小的快艇以及速度較慢、船內空間較大的豪華帆船。
「跟團遊」大多選擇乘坐快艇,「為了趕行程,同時一個團坐在一起更好管理。」阿凡說,快艇有大有小,按馬達數量來分,例如3個馬達的快艇出海8小時需29000元,可以乘坐35人,除船長、領隊、導遊、教練員等7名服務人員,乘客數量控制在28人內,便於管理。
自由行遊客則多選擇帆船,因為快艇人少拼不夠數量無法出行,且單人價格較高,而帆船較大,遊玩體驗更佳。
但乘帆船也有弊端,例如一般在網購平臺訂票,若出行當天天氣不佳,大多遊客會冒險出海。「訂票時就要確定日期,不出海就白浪費船票錢,這樣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阿凡說,若是跟團遊,便可自由選擇行程時間。
此外,遊客上船前必須穿救生衣,快艇活動範圍小,服務人員集中,遊客更容易服從導遊指令。若乘坐大帆船,活動空間大,遊客聽從船員指令的積極性低,「可能船開到一半,就悄悄脫掉了,也沒辦法嚴格監控到每個人。」
據海外網6月報導,英國恩茲利保險公司(Endsleigh)編制的全球10個旅遊最危險國家排行榜出爐,最危險的旅遊地是泰國。2017年,近四分之一的保險索賠是在泰國完成的。
而其海上出行的危險也不容忽視,此前曾發生多起翻船事故,造成眾多人員傷亡。
公開報導顯示,僅2016年6月當地發生兩起事故:一艘快艇在沙美島附近撞上貨船,30餘名遊客受傷;另有兩艘快艇在從普吉島駛往攀牙灣和甲米省途中相撞,致2名中國遊客喪生,34人受傷。
2017年7月,一艘載有中國遊客的快艇與一艘長尾船相撞,19人受傷。11月,一艘搭載16名中國遊客的遊船在攀牙灣翻船,1名遊客輕傷。
2018年1月,一艘快艇在泰國皮皮島海域的「維京洞穴」附近爆炸,船上27名中國遊客全部獲救。6月,一艘搭載13人的遊船在泰國春蓬府海域觸礁沉船,所幸無人員傷亡。
新京報記者 王露曉 劉名洋
編輯 康佳 校對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