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晨報訊 (文/記者 餘夢凡 圖/首席記者 張萬德)3月27日下午5點,新疆晨報記者走進烏魯木齊市明德路上「兄弟連快餐店」,55歲的姜玉萍笑著說:「對不起,沒飯啦!每天下午5點關門,明天再來吧!」
聽附近的街坊介紹,這家「兄弟連快餐店」已經開店15年之久,是由一家四口在經營。店裡主營拌麵,很多人都說有家的味道,分量也實在,憑這兩點留住了很多顧客。
姐弟合力經營餐廳 僱不起大廚自己成大廚
已經打烊的店裡十分安靜,店裡的陳設簡單,環境乾淨整潔。牆上三個電風扇頭被塑膠袋罩著,以免積灰。牆角的舊冰箱上擱著一臺老式電視機,整個店裡都是它的聲音。
有食客把姜家姊妹經營的兄弟連快餐店說成是一個「家族企業」。70多平方米的店面說是企業的確有些誇張,但在店裡忙活的的確是姜家一家人:姜天斌負責拉麵,哥哥姜天永是炒菜的大師傅,嫂子劉愛英和姐姐姜玉萍充當服務員和洗碗工。
2003年開店時,取店名成了難題。姜天斌邀請來一幫當過兵的好友來捧場,大家吃飯時熱議著那些年很火的外國大片《兄弟連》,「兄弟連快餐店」的名字就此誕生。
資金有限,店面才租在了背街小巷,生意也受到影響。姜玉萍回憶,為了能留住顧客,店裡有炒菜、拌麵等多種飯菜,希望顧客進店想吃啥就有啥。然而客流量和店裡的流水同樣少,提前備了太多菜不是蔫就是壞,到最後連大師傅的工資都發不起了。
姐弟三人一合計,飯菜品種與其多而全,不如改走少而專的路線。僱不起大廚咱就自己當大廚,小炒菜不會炒,那就只做拌麵。炒菜、拉麵這樣出力氣的活兒交給兩個弟弟,服務員、洗碗工這種活兒就由兩位女性來負責。
四個人剛好各司一職,缺一不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炒菜和拉麵的兩個弟弟其中任意一個第二天有事兒,店裡就得歇業。
一盤一碗真實惠 面細菜香家常味
3月28日中午1點半,記者再次進店。與前一天下午下班前後的冷清不同,飯點時間真是很熱鬧,店裡的7張桌子都被坐滿。姜玉萍多半時間忙著在後堂幫忙,弟媳劉愛英奔波於前廳和後堂之間上餐、收桌。老顧客們輕車熟路自己來到門旁的消毒櫃裡取出茶碗,自斟茶水。
店裡有12種拌麵(包含一種炒麵),除了22元的辣皮子拌麵和19元的過油肉、辣子肉拌麵以外,其他9種價格都是16元,其中大雜燴拌麵最受歡迎,點餐的人多,也方便同一鍋出菜。
菜和面是分開上的,無論是哪種拌麵菜,都會盛得滿滿的,湯汁快溢出白色瓷碗。盤子裡的拉條子面細而均勻,比筷子還瘦一圈,但分量十足,普通飯量的人一盤搞定,飯量稍大的人還能免費來一份加面。將滿滿一碗菜扣在面上,剝兩顆大蒜放在盤子邊,加上些許醋和辣子,拌和一下開吃。
這一盤16元的大雜燴拌麵裡,有土豆絲、芹菜、韭菜、白菜、洋蔥、牛肉,搭配出了黃綠為主的色澤,西紅柿醬取代了西紅柿,因此看不到什麼紅色。拌麵菜是家常味道,不油膩,談不上多麼驚豔,卻有一種親切的感覺。面不光看著細,吃起來也筋道,不粘牙,好咀嚼。70歲的老顧客石海洋點了兩個大雜燴拌麵要帶回家和老伴兒一起吃,他說:「這家面細,容易煮熟,我們老年人就喜歡吃得軟和一點,好消化。」
花每一分錢精打細算 但從沒為分紅臉紅過
很多餐廳開店幾年後就從自己買菜變為請人送菜上門,但這家店依舊保持著自行採購的習慣。姜天永坦言,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挑選的菜更加新鮮,另一方是為了節約成本——請人送菜,對方還要收取每公斤1元錢的送菜費。
姐弟三人中,姜天永家住得最遠,每天早晨上班都要和愛人劉愛英花費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遇到冬天下大雪,時間更長。直到四年前貸款買了車,才有所改善。而買車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店裡採購所需。
不少顧客羨慕姜家姐弟的感情,也向他們打聽經營之道和相處之道。「我們開這個店不容易,關乎著三個家庭的生計,所以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天天在一起,難免有時候磕磕絆絆,但一家人沒有隔夜仇。我們更沒有為了分紅而臉紅過,每個月賺多拿多,賺少拿少。」姜天永說。
「很多顧客在我們家吃了十幾年的拌麵,說啥都沒變,就是覺得我老了。」又到了下午5點鐘,姜玉萍望著正在擦牆的姜天斌和正在拖地的姜天永說:「店能開到現在,顧客捧場和我們姊妹和睦這兩點哪個都不能少。」
打掃完,姜天斌趕去幼兒園接孩子,姜天永夫婦也隨後離開。下午5點半,洗完工作服的姜玉萍鎖門離開,路上碰到幾個附近的住戶,彼此熟絡地打招呼。她說:「也有很多住在附近的人都不知道有我們這個店,因為等他們下班,我們早都關門回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