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也賣不完的82拉菲
我們很難知道1982年拉菲的總產量,不過恐怕比現在中文環境下傳播的數字(15-18萬瓶)多不少。
當然,不管是15萬瓶還是30萬瓶,真正讓拉菲喝不完的不是儲量,而是市場自發的調控力。在過去的35年裡,Ch teau Lafite-Rothschild 1982的市場成交價增長了近300倍。
無論是年產量30萬瓶的波爾多名莊,還是3000餘瓶的某塊Leroy特級園,我們打開任何一瓶名酒最後5%的儲量之前,它的價格早已超越95%飲家的購買力了。就好像我們永遠用不完最後一桶石油一樣,每一瓶頂級葡萄酒倒入酒杯的聲音,也是它價格叮噹上漲的旋律。
通常,酒莊每次只會發售新年份總量的80%左右,如果是一些卓越年份,由於產量高於普通年份,這個比例會更小。同時那些和酒莊合作的老牌酒商,餐廳,酒窖都有囤積這些大作的習慣。
當然,高昂的價格也吸引了制假商販的興趣。萬幸到今天為止,拉菲自己每年還會出手幾箱酒莊陳年的1982年份。這些老酒,和其他09年後問世的新年份拉菲古堡(Ch teau Lafite)一樣,採用了幾乎無法偽造的氣泡防偽貼碼。
雖然這些酒相對於二手市場更為昂貴,但酒莊背書的保存條件和氣泡碼提供的甄別便利性,更適合局外玩家。
那個時代
回顧1982年,你會發現這是葡萄酒世界最後一次轉型的前夕。
當然,拉菲酒莊的總經理還是埃裡克男爵(Baron Eric de Rothschild),他此時已經走馬上任8年之久,還會一直幹到近2年才交給他女兒Saskia。一直到這幾年,他都會參與拉菲葡萄酒的最終調配。
從那個時代開始,拉菲古堡就採用由技術團隊和管理團隊一起調配的模式進行。
酒莊所有成員(除了財務)一起品嘗不同地塊和品種的基酒,決定最終調配的比例。和Eric的前任,他叔叔 lie男爵一樣,公司高層都儘可能倚重技術團隊的結論,而不是自己掌舵,這可能也是他們家族金融高管都很長壽的秘訣之一吧。
拉菲當代最重要的技術總監,長得頗似嚴順開的Charles Chevallier要到下一年(1983)才會加入。
拉菲當時的土地只有90公頃,在左岸一級名莊中面積最大,但仍不及現在的107公頃。儘管如此,因為到1985年後,拉菲才會用嚴苛的篩選標準生產主牌酒,那個時代拉菲古堡的產量要比後來多不少。由於那個時候還沒有全球變暖,即使是一個充分成熟的年份,波爾多仍然多屬12.5%的酒精度。
那會還有很多和如今截然不同的做法,比如現在使用的不鏽鋼控溫發酵罐要到1988年才安裝;酒莊標誌性的古羅馬神殿風格的酒窖也是。
當我們談論1982年
回顧歷史會發現,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釀製一瓶好酒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即使是拉菲這樣的頂級名莊,那時期仍要不斷的摸索和嘗試。
實際上,1982也是1970年之後,波爾多的第一個世紀好年,全產區葡萄的大豐收同時帶來了健康、成熟的果實和令人驚豔的豐沛酒液;賦予了這款酒隨著時間陳年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空間。
1995年,當時處於事業鼎盛時期的美國酒評家Robort Parker給了82年拉菲滿分好評。那個時代,他還沒有開啟退休前滿分大放送…這個滿分拉升了北美買家對這款酒的喜好。並最終一步步成為中國市場一度最受追捧的作品。
還是82
隨著管理理念,技術,資源的不斷進步,包括拉菲在內許多頂級酒莊都在不斷進化。
這個時代,我們越來越習慣那些艱苦的年份購入一些年輕時即可飲用,更容易欣賞的作品,偉大年份投資那些值得陳年,可以久存的作品。隨著消費市場越來越成熟,某一個特定年份的稀缺性越來越弱,在價格一飛沖天之前,老道的買家總是能找到更值得入手的代替年份甚至產區。
不過,1982年拉菲仍然像一個符號, 標誌著波爾多一段世代交替的歷史。
基礎資料
實際總產量:不詳
品種:65%赤霞珠,29%梅樂,6%品麗珠
酒精度:12.5%
發行價格:170法郎/瓶(差不多人民幣170元左右)
如今價格:人民幣5萬左右(不含稅),仍在升值
可以考慮的代替年份:2010,2009,2005,2000,1996,1995,1990年份
如果你仍然想要購入一些高品質的老年份波爾多乃至拉菲古堡,記住儘可能從長期存在、穩定可靠的渠道入手,在保證真品的前提下儘可能選擇酒瓶液面較高的,並且優先購入大容量(1.5L)版本。